上海贝岭-半导体 广告 智能家居技术创新峰会4 广告 2024春季电机产业链交流会4 广告 2024电子热点解决方案创新峰会4 广告

200家企业申请生产资质,新能源汽车热过头?

2017-04-13 11:56:26 来源:半导体器件应用网 作者:jyhuang

长安汽车成蔚来第二个“战友”,将共同开发智能化新能源汽车!欧派新能源汽车来袭,科技驱动绿色人生! 依维柯纯电力新能源车亮相南京新能源车展会!Jeep进军新能源,全新概念车上海车展首发……穷出不断的汽车企业进军新能源领域新闻几乎每天都在冲击着人们的眼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热更是持续吸引着大量投资者的目光,然而这背后是否潜藏着一些隐患?

新能源汽车

电池产能过剩已露端倪

2017年3月1日,工信部发布《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方案提出,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总产能目标100GWh,龙头企业产能达到40GWh。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张,汽车动力电池产业也面临着新一轮的增长需求。但事实上,动力电池在此阶段已出现新的问题:产能过剩。

自2015年起,动力电池迎来大规模扩产潮。从产能扩张来看,截至2016年年底,动力电池产业新增产能较同期增加近35GWh(1GWh=100万千瓦时),是2015年的2.8倍。据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测算,假设这些产能全部释放,动力电池产能将达到170GWh/年。而来自兴业证券的分析报告显示,中国2016年动力电池需求量约28GWh,预计到2020年动力电池需求量也仅约为90GWh,170GWh/年这将是我国2025年后的产业发展目标。

电池产能过剩问题端倪已露,这是否说明,新能源汽车热过头,急需降温?

燃油车不再获批资质,更多企业进军新能源领域

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组织召开了汽车投资项目管理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完善汽车投资项目管理,禁止核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严格控制现有汽车企业扩大传统燃油汽车产能,这将意味着现有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的数量将只减不增。

燃油车遭严控,使新能源汽车更加的炙手可热,新能源汽车入局大军源源不断。除了已经拿到纯电动乘用车造车牌照的企业外,乐视超级汽车、蔚来汽车、车和家等一系列由互联网梦想家创立的品牌也纷纷杀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据了解,目前仍有超过200家企业正在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可以预想,在未来新能源汽车的产能仍将大幅度增涨。

产能过剩的实质

中汽协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汽车销量报254.29万辆,同比增长3.98%(2月份同比增长22.37%,报193.92万辆);乘用车销量报209.63万辆,同比增1.7%(2月份同比增长18.3%,报163.3万辆)。

而随着更多新车型进入目录并销售,以及更多地方补贴出台,多家机构预计下半年新能源汽车销售将迎来强劲增长。

强劲增长的市场与过剩的产能形成了矛盾。对此,有专家认为“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才是国内新能源汽车业的真正现状。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分散,整车厂超过百家,但车企盈利能力良莠不齐,除小部分龙头企业外,大部分车厂盈利能力低下,这就造成了无效产能。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出于政绩冲动,盲目支持企业上马新项目,进一步放大了无效产能的效应。

与低盈利车企造成的无效产能形成对比的是高端车企的生产紧张,供不应求。

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领头羊,2016年比亚迪销售新能源乘用车达100178辆,相比2015年的61722辆,增幅达62%。而去年新能源乘用车全球销量累计达到77.4万辆。尽管高达62%的增幅,但相对于全球市场来说,比亚迪的销量仍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庞大的市场需求令比亚迪一度处于生产紧张的状态。因而,2017年比亚迪还将推出多款新能源乘用车,以此回应供不应求的市场。

提高门槛 抑压过剩

由于市场前景广阔、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新能源汽车行业不可避免地吸引着一大批企业趋之若鹜。

据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相关部门正在起草《关于完善汽车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据了解,该《意见》规范了新能源汽车投资项目条件,提出要大力推进动力电池等核心技术攻关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合理投资。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落实汽车投资项目监管责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已经显露的“过热”迹象,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此严格地控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高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也是防止汽车产能过剩的一种考虑。一些经营不善,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企业将加速退市,避免落后产能影响整体产能,实现资源整合升级。

同时,在工信部发布的《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中,也提出,随着行业门槛提高,动力电池短期内面临技术路线变更、降成本压力,但国家战略方向并无改变,对于龙头企业,政策更加倾向于提升行业集中度,扶持优势企业。建议规避短期技术洗牌标的,继续看好龙头长期发展。

可见,对于新能源汽车过热的问题,国家早有关注与应对措施,行业人员也应落实国家政策,一起推动新能源汽车持续、健康地“热”下去。

本文出自大比特资讯(www.big-bit.com),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

x
凌鸥学园天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