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华东)智能家居技术创新研讨会5 广告 2025’中国电机智造与创新应用暨电机产业链交流会(春季)4 广告 第21届(顺德)家电电源与智能控制技术研讨会3 广告 2025中国电机智造与创新应用暨电机产业链交流会(华东)4 广告

富士胶片转型医疗:起步于并购

2008-12-16 11:33:4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点击:1060

  “我们的目标是赶超GE医疗事业。”2008年12月12日,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书面回复本报记者的提问时透露,“根据我们的中期经营计划,医疗系统事业已成为富士胶片集团的核心事业之一,2013年,该事业将占集团总业务的18%左右。”

  此前十天,富士胶片株式会社通过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发布一条简短消息:“富士胶片株式会社通过增持北京天健源达科技有限公司股份,迎来天健公司加盟富士胶片集团,并将于12月起全面进入快速成长的中国医疗信息产业,从而进一步推进公司医疗事业的发展。”

  此报道语焉不详,但却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当全球金融风暴向实体经济蔓延之际,富士胶片却加快了向医疗——健康产业转型的步伐。

  起步于并购

  创建于1934年的富士胶片株式会社,长期以来烙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就如同其公司名称——一家生产和经营影像胶片的企业。一度绿盒包装的富士胶卷在中国各大小商店比比皆是,富士胶卷冲印店遍布街头巷尾。

  然而,自2006年以来富士的医疗和健康产业直线上升。这3年,富士不停地兼并收购和内部整合。

  2006年1月,富士将法国巴黎的两家富士医疗设备经营及售后服务企业的全部股权收入了囊中;同年9月,富士与日本第一制药株式会社签订股份收购合同,以200亿日元(约合1.8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其子公司——株式会社第一放射性同位体研究所100%的股份,第一放射性同位体研究所(现公司名:富士胶片RI制药株式会社)是日本在放射性药物领域排名第二位的企业,借此收购,富士从以“计算机放射诊断装置”为中心的医疗设备领域,迈入到了核医学图像诊断用、放射性治疗用药物领域。2007年1月,富士收购了美国医疗IT公司“ProSolv”。

  从2006年9月起,富士陆续推出自主研发、生产的机能性护肤品和机能性体内保健品,正式进入护肤化妆品及保健品领域。

  2008年3月,富士斥资约合12亿美元,收购了日本中型制药企业——富山化学工业公司66%的股份,正式进军医药领域,并由此实现了对医疗行业预防、诊断和治疗三大环节的全面覆盖。

  2008年10月,富士将旗下全资子公司——富士能株式会社的内窥镜并入了富士的医疗系统。

  而今年12月,富士增资控股北京天健源达公司的行动,是其进入医疗信息领域、企图打造医疗——健康产业链的最新举措。

  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的医疗信息软件市场已达到约12亿人民币(约170亿日元)的市场规模,并以每年20%的增长率高速成长。而创建于1993年的天健公司,是中国大陆最早从事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研制的企业之一,拥有丰富的产品线,能向客户提供医疗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在中国拥有1000多家医院客户。

  “富士胶片与天健公司的合作,不仅强化了天健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品牌实力,也扩大了富士胶片的SYNAPSE系统、FCR和内窥镜等医疗产品的销售渠道,有助于双方共同推进国内医疗系统的信息化进程。”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给本报的回复中表示。

  作为富士的一项新产业,目前,富士的医疗——健康事业在中国的规模微不足道。2005年,富士医疗器材(上海)公司成立,迄今富士在中国医疗的销售额只有72亿日元左右,仅占富士整个医疗事业的2%左右。“我把富士医疗事业在中国的目标设为在3年以内翻一番。”富士医疗器材(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后藤祯一说。

  生物医学产业的机会

  事实上,凭借在X光胶片的优势,富士早在1936年就进入了医疗领域。

  20世纪80年代初,富士开发出了计算机放射诊断装置FCR产品。“这是一项属于世界首创的技术,在个人电脑还不是那么普及的年代,富士的医疗诊断机器已经完成了图像的数字化。”后藤祯一回忆,“在专利有效的20年中,我们的这项技术和产品通过OEM等方式也提供给了飞利浦、西门子等厂商。”

  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富士并未涉足其它医疗领域。直到2004年,富士医疗事业才迎来了它的春天。这一年,富士制定的5年中期经营计划决定,要将创建以高性能材料技术为核心的医疗——健康事业作为全新的成长战略。“生物医学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近几年,美国、日本及欧洲各国都先后出台了发展生物医学产业的国家战略。富士胶片理所当然要紧跟时代步伐。”富士医疗器材(上海)有限公司业务部副部长福泽凯说。

  为了确保5年中期经营计划的实施,2006年,富士胶片又将医疗——健康事业提高到优先发展的最重要位置。2007财年,富士医疗——健康事业的销售收入已达到2990亿日元,约占整个集团总销售收入的10%;2008年,它计划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日元以上。

  但与GE医疗现在1.5兆日元的销售规模相比,目前的富士与GE的距离还十分遥远。富士胶片如何与GE竞争?“我们的优势在于拥有基础核心技术,我们拥有在照片感光材料和静电复印等领域孕育、延伸和开发出来的多项独创先进技术。”福泽凯说。

  据福泽凯介绍,富士医疗正是凭借这些技术优势,在采用干化学和放射性检查药物的检查,采用X光线、超声波、内窥镜的医疗图像的诊断以及放射性治疗药物的治疗这三个领域全面拓展。“今后,富士医疗和健康事业还将覆盖到预防—检查—诊断—治疗—术后护理—康复治疗等整个医疗领域。”

  其实,富士医疗的竞争策略就是差异化发展。GE医疗以及飞利浦、西门子等国际巨头涉足的主要是医疗设备,而富士已经向医疗领域的设备、材料、药物乃至保健品以及护肤化妆品全方位渗透,这将使它的销售额快速提升。

  后藤祯一告诉记者:“富士胶片把医疗事业的目标设定为10年后达到1兆日元的规模。”

  为何转型?

  事实上,近十年来富士一直在不停地转型,而全面进军医疗——健康事业,使富士的转型更加彻底。

  上世纪末,中国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70%的富士胶卷,却在与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争夺中败下阵来。1998年,柯达与中国政府达成了“全行业合资计划”(俗称“98协议”),将富士结结实实地关在了中国胶卷行业大门之外。柯达胶卷的销量随之直线上升,柯达胶卷冲印店逐渐取代富士,富士胶卷的市场一落千丈。

  正是这次失败,促使富士开始转型。

  这是无奈之举,它却因祸得福。在中国市场惨败的富士胶片先于柯达,开始向数码领域进军。2000财年,胶片事业还占富士集团60%的收益,但到2004财年,在富士236亿美元的总销售额中,胶卷的比重已下降到6%左右。与此同时,富士数码关联产品的销售收入却上升至总销售收入的70%,并带来纯利润986亿日元(合8.97美元)。

  在富士从传统胶卷向数码产品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工厂扮演了生产基地的角色。例如,苏州映像机器有限公司1995年是为生产一次成像相机和APS相机而设立,但10年后,它已生产清一色的数码相机。如今,苏州映像机器有限公司已取代富士在日本的仙台工厂,成为富士全球第一大数码相机生产基地。2006年,这个工厂生产数码相机400多万台,实现销售收入超过44亿元人民币。2007财年,富士数码相机在中国的销量比上一年增长近50%。“我们计划2008 财年的销售目标在上一年基础上再提升50%。”富士胶片(中国)公司数码相机营销部副部长鲁芳告诉记者。

  其实,富士最早受到数码化冲击的事业领域并非民用彩色胶卷,而是印刷和医疗。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率先采用了照片数码处理技术,它促使印刷领域开始全面进入数字化的时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数码技术开始从X光摄像领域向其它医疗领域拓展。

  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数字化浪潮,从2003年开始,富士胶片集团全球总裁兼CEO古森重隆对整个公司的业务构造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于2004年制定了新的中期经营规划“VISION 75”。为表示转型的决心,以全新的公司形象示人,2006年,富士胶片将原公司名称中的“Photo(照片)”一词去除,并推出了新的LOGO和公司组织结构。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如今富士胶片集团已形成三大事业群,即以摄影胶卷、彩色照相机、数码照相机为产品代表的影像事业;以医疗、印刷、液晶显示屏材料为主要产品的信息事业和以文件处理器、复印机、打印机为主要产品的文件处理事业。其中文件处理事业占整个销售总额的42%。信息事业占销售总额的39%,影像事业仅占销售总额的19%。而为了使医疗—健康事业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最近富士已决定将其从信息事业中独立出来。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截至今年9月底,富士胶片集团的总收入同比下降了4.9%,税前利润同比下降了28.8%。但富士收购北京天健公司的行动表明,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它对医疗—健康事业仍寄予厚望。也许,在中国,富士还会收购更多的医疗—健康企业。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横田孝二告诉记者:“富士胶片目前没有改变中国市场现行方针的计划。”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