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分羹国内医改1700亿元扩容市场

2009-02-13 16:05:47 来源:美迪医疗网 点击:1084

    “医改的实施把本来正在扩张的中国市场这块“蛋糕”进一步做大,国际权威机构和媒体纷纷调低对欧美等国医药市场增长预期值的同时,却上调了对我国医药市场的预期值,普遍乐观估计,今年我国医药市场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对于中国的新医改政策不仅国内的药企在期待,跨国药企更是虎视眈眈。从近一段时间的动向分析,外企甚至比内企对医改更加敏感,更加关注基本药品目录、产品招标、定价等具体内容和有关的时间表,并且开始了有目的、有步骤的排兵布局。”

    年初,一条令人振奋的新闻不胫而走,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提到,为保障改革措施的落实,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仅今年将新增1700亿元。医改新政将带来我国医药市场扩容,医药市场格局将由此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对广大医药企业而言,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正在到来。

    应该说,医改的实施把本来正在扩张的中国市场这块“蛋糕”进一步做大。在国际权威机构和媒体纷纷调低对欧美等国医药市场增长预期值的同时,却上调了对我国医药市场的预期值,普遍乐观估计,今年我国医药市场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在当前国际医药产业布局经历重大调整,国际金融危机阴云笼罩,对全球医药行业形成严峻挑战的大环境下,中国医药市场蕴含的意义已非同寻常。不仅中国企业在期待,更多的外资企业也在虎视眈眈。从近一段时间的动向分析,外资企业似乎比内资企业对医改更加敏感,更加关注基本药品目录、产品招标、定价等具体内容和有关的时间表,并且开始了有目的、有步骤的排兵布局,其行动取向非常明确:抢占制高点,夺取优先权!相比之下,我们内资企业显得有些迟钝、被动甚至是无动于衷。于是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谁将成为医改红利的最终受益者?

    近年来,外资和合资类药品占我国医院终端市场份额在一半以上,2008年这一比率还在上升,且销售和利润集中度很高,其对我国医院利润的实际贡献率已达到60%~70%,外资企业在大城市医院采购中已成为绝对的赢家,但事实远非这些。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一下外资企业在我国市场的有关动向及其特点,以提请业内人士关注。

    推出专门针对我国市场的产品系列

    针对当前我国主要的疾病状况、药品消费倾向等特点,国外制药企业近来加大投入,打出专供中国市场的产品组合,涉及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主要病种,覆盖专利药、品牌普药和非处方药3个关键类别。

    在专利药领域,拜耳先灵制药和百时美施贵宝已将我国纳入其新药发布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分别推出治疗肾细胞肿瘤的新药多吉美(Nexavar)和治疗乙肝的贝乐克(Baraclude),目标消费群是占全球约一半的中国肝病患者。这两只药均已获得了极其可观的销售收入。而日本安斯泰来公司则向我国推出其主打的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专利药卫喜康,并希望今年在华实现近1亿美元的销售规模。

    在普药领域,考虑到中国患者十分看重产品品牌,品牌普药的销量要好于非品牌普药,外资企业加大了品牌普药的推广力度。此外,为弥补产品组合缺口,不少跨国药企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通过获得专利生产许可或专营销售许可等方式向我国输出特定产品。如拜耳医疗保健购买了印度百康生物制药公司(Biocon)胰岛素产品英苏今(Isugen)的独家销售权和商标权,阿斯利康购买了美国卡毕斯特制药公司(Cubist Pharmaceuticals)抗生素产品卡必兴(Cubicin)的销售许可权,加紧在我国市场推广。

    夺取二、三线城市主导权

    我国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较为分散,于是不少外资企业采取了分步推进的策略,即除继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占全国药品市场份额约21%的一线城市巩固地盘外,还不断加大对占市场份额约37%的二线城市的扩张力度。

    在一、二线城市,外资企业的销售代表无孔不入,上至500床以上的大医院,下至300床以下的中小型医院经常见到他们的身影,而且销售队伍还在不断扩大。他们目前已将目标盯住了要重点发展的居民社区医疗中心,并启动了针对性较强的销售培训。

    在占全国药品市场份额约16%的三线城市,由于过去大多数外资企业一般采用的是依托中间商销售的模式,不直接向医院派出销售代表,故长期以来无法控制这些城市医院的销售渠道。于是,近来不少外资企业开始调整营销模式,直接派出销售代表,这一动向在较为富裕的三线城市尤为明显。

    大幅进军流通领域

    在广州美华挂牌不久,接连爆出外资企业陆续进入我国药品流通领域的新闻。去年10月,北欧最大的实业控股公司瑞典银瑞达集团子公司殷拓亚洲有限公司投资8000多万美元入股湖南老百姓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等。11月,美国美华公司入股上海荣桓医药,控股70%。外资投入流通领域的特点是,看中人口密集和消费能力较高的省市,通常采用与当地龙头或较大的医药流通企业合资的方式,并力争在短时间内取得对销售网络的控制权。

    陆续将生产、研发设施向我国转移

    去年10月,礼来公司宣布在上海建立中国研发总部,并通过已设立的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用于产品的研发。同月,赛诺菲-安万特宣布将在我国扩建研发机构,扩大研发规模,其在北京落户的研发中心将成为该公司在全球的第四大研发中心,业务涉及药物基础开发、临床研究、生物统计及编程、临床数据管理和注册等,并将加强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天津血液学研究所等的合作。11月,罗氏宣布将启动投资4亿元人民币的上海罗氏制药工厂扩建项目,成立中国亚洲药品合作部。

    此外,阿斯利康公司决定将药品生产中心转移到无锡,使其成为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并于今年在上海设立药品创新中心。这些企业的动机非常明确:控制生产、研发成本,更大幅度地开拓本地市场,并将在华的低成本、高效率优势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目前,除了继续实施外包业务外,外资企业越来越多地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虚拟中心、在线网络等形势在华建立庞大的产学研网络。

    此外,随着医改方案的水落石出,业内围绕原研药的争论亦日嚣尘上。对这一形成多年的“超国民待遇”,外资企业备加关注,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努力争取在改革中实现“老人老办法”。至于事态如何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总的看来,医改新政给广大企业创造了美好的前景,但市场是公平的、竞争是残酷的,面对外资企业的频频动作,我们的国内企业该如何应对?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足够的实力,没有系统的战略,即使大形势再好,也与你无关。如老话所说,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

x
凌鸥学园天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