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狂挖本土医疗器械研发人才 中层薪资翻倍

2012-08-30 11:38:4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点击:2057

摘要:  业绩总体走势向好、需求逐步释放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正面临一个愈发严酷的现实:外资企业的人才资源争夺。

关键字:  医疗器械研发柯惠医疗微创医疗

一位来自微创医疗(00853.HK)内部的人士向记者透露:“柯惠医疗(Covidien)这两个月挖了很多微创医疗的中层过去,工资直接翻一倍。这几个月公司副总的会议都在讨论这个事情。”

以研发为核心的医疗器械行业,长期失去人才资源等于直接“被判死刑”。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兆华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海外公司来华建研发中心,野心远远大于其所说的‘开发本土定制化产品以降低产品售价’,其野心之大、行动之强势外界并不了解。过多的引进这样的外资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带来的是这些研发中心‘刮地皮’式的资源掠夺。”

外资迁徙潮隐忧

如同候鸟一样,外资医药、医疗器械企业目睹了中国市场的迅速发育成熟,产能中心、研发总部以及区域地区总部纷纷从上一个核心市场迁至了中国,其中,在北京、上海的“安营扎寨”最为突出。

以上海张江药谷为例,制药企业中包括辉瑞、阿斯利康、罗氏、礼来、葛兰素史克、勃林格英格翰、强生制药、武田制药都设有研发中心,北京则有默沙东等企业入驻研发核心团队。而医疗器械行业,仅过去两个月,张江就有柯惠医疗以及德国卡尔史托斯内窥镜(上海)有限公司宣布将公司研发、区域总部迁至上海。

据悉,8月2日柯惠医疗在中国启用的这首个研发机构现有100多位员工,最终将雇佣 300位员工,包括机械、工程、软件系统和材料等领域的工程师。前述微创医疗内部人士表示:“类似这样的外企挖人往往是挖研发项目的带头人,然后挖走整个团队。柯惠这次挖角就是如此,因为每个小项目都有项目经理,挖走带头人之后再动员他挖走下面的团队,这对于公司来说影响不小。”

“据我所知,现在几乎知名的医疗器械公司都有这样的中国计划,使得中国企业压力非常大,可能造成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洗牌。如果相关方面不提高警觉,未来将是非常危险的!”常兆华则指出,“现阶段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其实是属于非常脆弱的‘幼苗阶段’,压力一大就会倒下。渐渐地,人们会发现本土的医疗器械公司被海外逐个兼并掉。毕竟从体量来看,即便是中国一些上市公司相比国外大企业也根本只是‘小虾米’,很容易兼并,甚至都到不了对方董事会批准的标准。如果还不加以关注警觉,三五年后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研发人才的争夺是医疗器械行业中资源争夺最为严重的一块。外资现在的做法其实是一种对中国知识产权搅局式的战略。如同吸铁石一样,这样有针对性地搬过来还可以借势挖角人才。”他说。

消失中的比较优势

如同微创医疗这样面临研发压力的内资企业不占少数,长期以来中国药企和医疗器械企业中的翘楚一直是以比较优势行走市场。

一方面,较之国外竞争对手,这些国内企业有着人力成本、生产采购成本、环保成本以及国内政策等各方面的优势,在保证质量不低于竞争者的基础上压低价格,从而守住本土市场份额。而在本土企业间的较量,相对更高技术含量、研发储备、销售渠道的公司往往能够活得更为轻松。

如今,这样的比较优势正在消失。外资企业研发生产成本转移带来的是内资企业优势不再的尴尬地位。而毛利的降低预期以及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更是让企业倍感压力。

常兆华告诉记者,高端医疗器械行业技术含量和行业壁垒都比较高,研发投入虽然很高,研发淘汰率却很高,研发五十个三类产品里能出来一两个成功就不错了。“海外由于现在人工成本较高,相对来说毛利都在70%左右,中国同业企业现在的毛利会比海外高5%-10%,像我们就是超过80%。只是医疗器械产品研发周期要5-7年,过程非常残酷,临床投入也越来越高。最终这样的高毛利在未来可能会改变,逐渐向60%-70%发展,甚至低过美国。”

常兆华指出,“一方面中国各方面成本在上升,另一方面美国等成熟市场达到了规模化生产,动辄几十万个的量能够分摊压力,而中国还暂时达不到。”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

x
凌鸥学园天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