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给了等离子新机遇 产业链成最大制约
摘要: 液晶电视的强势崛起,逐步抢占了等离子电视的市场份额,而3D电视的意外走红给了等离子电视又一次的机遇。
液晶电视的强势崛起,逐步抢占了等离子电视的市场份额,而3D电视的意外走红给了等离子电视又一次的机遇。与液晶电视相比,目前等离子电视具有更多适合3D效果显示的技术优势,技术刷新率高、可视角度大、色彩还原能力强等。此外价格优势也将是等离子在3D电视市场中突出的关键因素。3D时代的到来,让等离子现有的技术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随着等离子电视销售骤增,更多企业打算重回等离子阵营。接下来的3D电视市场,不光是液晶领域不闪式和快门式之战,众多等离子电视企业的加入,会让这场3D电视的竞争愈演愈烈。对于一直坚守等离子阵营的松下和长虹而言,颇有点苦尽甘来的意味。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家电专家陆刃波表示,3D的确给了等离子很好的转机,但是等离子要发展壮大,尤其对国内企业而言,产业链是最大制约。
市场增速明显 多家企业借3D重回等离子怀抱
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下滑,一度陷入退市危机的等离子电视,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根据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调研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等离子电视零售量、零售额达到55万台和3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6.1%和25.2%。液晶电视市场一季度,液晶电视零售量、零售额同比增长仅为2.5%和0.7%,增长速度有所减缓。由此可见,等离子市场拓展空间还是很大的。尤其现在液晶领域不闪式和快门式斗法激烈,等离子3D凭借技术及价格优势让消费者在抉择中多了一个方向。
2010年起,3D热潮带动下等离子电视华丽转身,多家企业借助3D折返等离子市场。2010年4月,三星在中国市场高调推出等离子3D电视产品,且一上市就在3D产品中获得了不错的零售量份额,随后等离子阵营主力军长虹、松下也纷纷以等离子进入3D电视市场,海信在2010年末也加入到等离子3D电视的角逐中,加上最近推出新产品的TCL,等离子3D阵营中的品牌开始不断扩大。据悉康佳也欲低调试水等离子电视产品,相信在市场反应持续良好的状况下,会有更多的企业重拾等离子业务。但短期内长虹、松下占市场绝大份额的格局不会改变。
3D给等离子带来新机遇 价格技术优势凸显
彩电从CRT向平板过渡时,相较于等离子电视40英寸以上的大尺寸,人们更倾向于选择20英寸~30英寸之间的小尺寸液晶电视。在这个市场变化初期,等离子电视没有顺应当时市场需求,被边缘化。现在平板电视又进入了3D、互联网、智能方向的升级,为了满足视觉效果,大屏幕开始受到追捧,而极具大屏幕优势的等离子产品将重新被青睐。由于技术原理和制造工艺的不同,等离子比液晶更适合制造成大屏幕电视,而且还有绝对的价格优势。以奢侈品身份出现的等离子电视如今对于消费者来说已经不再望而却步。
与液晶电视相比,等离子电视在3D效果体现上具有更多的技术优势,技术刷新率高、可视角度大、色彩还原能力强等。等离子电视采用的600HZ子场驱动技术,无论2D还是3D,子场频率不变,能更好的呈现出连续而不闪烁的3D图像效果。3D液晶电视可视角度为130度左右,而等离子3D电视上下左右的可视角度均能达到160度左右,观看时眼镜倾斜,画面也不易产生色差。另外等离子技术的残光短荧光体新技术能够实现逼真的3D影像,这个特有的优势将使画面质量进一步改善。在大屏幕3D电视的显示上,等离子电视在技术层面具有先天优势。
等离子短期突破难 国内企业需长远布局
等离子阵营的坚守者长虹、松下都一致认为等离子将借助3D电视提升中国市场份额。事实上就目前市场表现,确实实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从整体市场来分析,等离子很难突破10%的市场份额,等离子和液晶电视1:9的市场格局短时间难以改变,主要制约因素就是等离子屏的短缺。目前等离子屏全球只有4家企业在生产,松下、长虹、三星、LG。如果更多的企业想要重新参与到等离子阵营的话,那么目前的面板产能显然不足以支撑巨大的等离子3D市场的需求。
长虹等离子发展情况与国内等离子产业的走向有着密切关系。长虹建立的我国首条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3D等离子屏幕生产线已经开始正式投产。不同于国内企业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基础原材料仍需要依赖海外进口,长虹可以说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等离子产业链。在液晶面板生产线已经不可能超越外资品牌的前提下,国内企业及早布局属于自己的等离子产业链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因为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哪家国内家电企业能做到贯穿整个液晶产业链。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