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洋渐次淡出家电市场 海尔接手深入东南亚国家
摘要: 为了推进全球化,海尔需要抓住完善日本和东南亚市场布局的机会;为了追求整体竞争力,松下需要梳理旗下业务。于是,松下一松手,三洋的部分白电业务落入海尔的口袋
为了推进全球化,海尔需要抓住完善日本和东南亚市场布局的机会;为了追求整体竞争力,松下需要梳理旗下业务。于是,松下一松手,三洋的部分白电业务落入海尔的口袋
对三洋电机(以下称“三洋”)部分白电业务的收购,令海尔集团(以下称“海尔”)既赢得了面子这是历史上中国企业首次收购日本家电巨头主营业务(日本媒体评价),又得到了里子继续深入日本和东南亚市场。
日前,海尔与松下电器旗下三洋签署备忘录,海尔意向收购三洋在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洗衣机、冰箱和其他家用电器业务。
来自海尔的公开官方资料显示,此次收购涉及三洋在上述区域的洗衣机、冰箱的研发、制造以及所收购公司家用电器的销售和服务业务,亦包括三洋洗衣机品牌“AQUA”以及相关品牌。在此次收购完成后,海尔在日本市场将实现“Haier”和“AQUA”双品牌运营;在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市场上,海尔则可在运营“Haier”品牌的同时,在指定时间内同步运营“SANYO”品牌。
海尔副总裁杜镜国表示:“三洋在家用电器领域具有卓越的技术积累和人才积累,在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有运营良好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基地,此次意向收购三洋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业务,是海尔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步。”
由于目前只是达成基本意向,双方并未透露本次交易金额。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此番交易金额为100亿日元(约合8.3亿元人民币)。外界普遍认为,这对海尔来说是一桩划算的买卖。
海尔的全球化
据悉,海尔与三洋的谈判始于今年3月。海尔方面表示,这次收购的决定并非临时之举,而是考虑到整个集团的海外发展和大白电的发展战略。
在海尔的企业战略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海尔的发展战略分为四步,1998年之前相继走完名牌战略和多元化战略阶段,1998年起进入国际化战略阶段,2006年起步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作为当家人,海尔董事长兼CEO张瑞敏不止一次向外界解释,国际化和全球化很不同,前者是用企业自身资源闯出一条路,而后者是要整合全球的资源。
日本是海尔一直想要有所作为的海外市场之一。2002年,海尔与三洋在日本成立合资公司,利用后者的渠道销售海尔家电。但在日本其他家电巨头的竞争压力下,这种中日企业优势嫁接的尝试没有走到最后,合资公司于2007年转为中方独资,海尔只是小有斩获。
2010年9月,海尔再度发力,在东京高调举办隆重的新产品发布活动,一改过往主打低端、小型家电产品的路线,推出冰箱、洗衣机等100多款高档新品,并高调宣布“日本攻略计划”到2015年,在日本市场的销售额递增4倍,达到300亿日元以上。
相比之下,海尔将通过此次收购在东南亚市场受益更多。
回顾海尔以往的海外征战历程,张瑞敏选择的是先进军欧美市场,通过在这些成熟市场的激烈竞争来提高自身实力和赢得口碑,再进入其他市场。东南亚地区在海尔的这一历程中是重要一站,目前,海尔已分别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孟加拉、越南等国建立工厂。
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海尔在大型白色家用电器市场的占有率为6.1%,再次蝉联全球第一,同比提升一个百分点。其中,海尔在全球冰箱、洗衣机、酒柜三个细分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尽管如此,在发展迅速的东南亚市场,海尔的市场份额较低。而当年三洋、松下等日本品牌的国际化之路均是以东南亚市场为起点,它们目前在当地占据明显优势。中国家电协会理事长姜风认为,东南亚一直是日本国际化最重要的阵地,日本品牌在东南亚也很有影响力,近些年海尔一直在走全球化道路,但以往更多的是在海外建厂,此次并购会让海尔在国际化道路上向前迈进一大步。他分析指出,海尔最看重的应该是三洋在海外的制造能力和渠道资源,收购三洋会给海尔开拓海外市场带来积极的作用。
目前,三洋在日本洗衣机市场占据15%的份额,在越南电冰箱市场占据30%的份额。此桩交易最终完成后,海尔将获得三洋在东南亚4国和日本的4个生产基地,2个研发中心,以及6个本土化营销渠道。
海尔全球品牌运营总监张铁燕指出,收购前,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地区对于海尔来说是新兴市场,收购后,海尔将凭借三洋的优势在东南亚的新兴市场实现跨越,进一步完善在东南亚市场的布局。
海尔发布的2010年财报显示,全年国内营收约为539亿元人民币,国外营收约为59.3亿元人民币。有分析认为,启动国际化战略以来13年,海尔的海外收入刚达到整体营收的10%左右,全球化任重而道远。
《日本经济新闻》指出,海尔此次对三洋白电业务的收购,对于其品牌效应和研发能力都是一个台阶式的提升,将进一步扩大其海外市场占有率。
家电行业专家刘步尘也认为海尔收购三洋业务可以完善其在东南亚市场的布局,但他表示,三洋在白电领域的地位已经不像十年前一样高,此次收购对海尔的全球化战略影响有限。
松下甩包袱
据悉,三洋是主动寻求白电业务买家的,原因是其洗衣机及家用电冰箱业务与松下集团的内部业务重叠,结构改革已势在必行。
中国家电商业协会营销委员会副理事长洪仕斌表示,三洋长期亏损,加之松下看重的主要是其电池业务,三洋的白电业务对于松下来说无足轻重。
三洋是日本老牌企业,因为近年来业绩不佳,于2009年底被松下收归麾下。当时,松下社长大坪文雄明确表示,“把三洋纳入公司旗下,进一步强化集团的能源、环境事业,将有助于松下在2018年实现成为全球电子业头号环境创新企业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家用电器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率越来越低,不少企业转而进攻新能源领域。松下在其2010年财报中又有这样的表述:“三洋是太阳能电池板和可充电电池领域的领导者,收购三洋将拓展和加强我们原有的领域。”“能源产品作为松下集团的旗舰产品,2013年的销售目标是8500亿日元,较2010年增长3100亿日元。”
另一方面,品牌和业务重组也成为松下收购三洋后的整合重点。
松下在去年10月宣布计划以原则上“在2012年春季新品中废止三洋品牌”为目标,全面启动业务重组进程。届时,除亚洲等少数地区外,三洋品牌将正式退出人们的视线。
在将三洋收购之后,2010年5月,三洋物流子公司被出售,同年7月,其半导体子公司也被出售。今年6月末,松下又宣布,为了消除重复事业领域,追求集团整体竞争力,并提高效率,三洋将于2011年在全球范围内裁员超过1万人。
从业绩角度看,松下也需要对三洋业务作出调整。几年来,“亏损”一词经常出现在三洋的财报中。在被松下收购后,三洋依然没有止亏。2011财年第一季度,三洋销售额为3240亿日元,同比减少22%,净亏损140亿日元。
在此次与海尔签署备忘录时,三洋副社长本间充表示:“通过向海尔转让洗衣机和家用冰箱业务,我们为此次转让涉及的员工提供了保障他们就业的机会,并使我们的业务得以继续发展。”
有分析人士也认为,松下出售三洋的部分白电业务,是符合其战略需要的瘦身。
日本企业的选择
跳出一个公司的层面,海尔收购三洋部分白电业务具有更高层面的意义。
在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罗清启看来,三洋白电部分业务被海尔收购反映了日本家电企业面临的巨大战略压力。他认为,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日元升值使得该国电子产品出口受到极大打击,家电业整体竞争力也被大大削弱。罗清启预测,全球高通胀将长期持续,欧洲、北美和日本三个高成本区内的传统白电品牌已经难以控制成本,未来区内更多企业会出售自己的白电业务,全球白电的重组过程无法阻挡。
日本《产经新闻》则认为,拥有传统工艺的日本家电企业正在丧失优势和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并购活跃应当引起日本家电企业的深思。
日本国内有一种观点,认为野心勃勃的中国企业是一种威胁,它们欲从困境中的日本企业手中抢夺技术及其他资产,加速日本相对的经济衰退。日本历来排斥外国企业进入本国行业,涉及到中国企业的交易更加困难。日本《追求》杂志曾刊发了一篇长达24页的特别报道,标题是“中国将买下日本”,文章认为中国人抢购日本的战略产业、房产和土地,使“日本国家安全岌岌可危”。
但是,现在的时代与以往大不相同,当中国企业的出现符合日本企业的战略需要时,日本人还是愿意敞开大门。日本专业并购咨询公司RECOF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企对日企的收购或投资案数量同比增长42%,创历史新高。
今年早些时候,三洋与海尔的交易之前,NEC与联想在日本组建了一家PC合资公司,由联想控股。对NEC来说,与联想合作可以大幅降低PC业务成本,增强盈利能力,还可以借联想的渠道重返国际市场。前不久,苏宁宣布全面控股日本家电连锁企业Laox,近年来经营状况惨淡的Laox可以由此打入中国市场。
英国《金融时报》撰文称,中日两国达成更多交易的理由看起来十分充分,尤其是在电子领域日本企业正设法变得更高效精干、更有发展重点,中国企业则在寻求全球技术和可信赖的品牌。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