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贝岭-半导体 广告 2024电机评选 广告 2024秋季电机智造与创新应用暨电机产业链交流会 广告 2024第五届中国电子热点解决方案创新峰会2 广告

2010冷年空调业三大悬疑待解

2009-09-18 09:53:26 来源:中国企业报
2010冷年空调业三大悬疑待解

  □本报记者 许意强/文

  “对于2010年的行为走势和企业表现,现在真说不好,关键是看不明白。都说企业在2009冷年遭遇重重阻力,但直到现在,工厂还在开足马力生产,保证市场供货。”一位南方空调企业营销总监如是说。而奥克斯渠道部负责人表示,新冷年的市场还将延续大品牌走强、巨头较量并推动市场销售的走势。不过,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只有早发力才能早得力,一定要抢先。

  记者注意到,在行业格局和品牌竞争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和调整前,空调市场一些细节和热点问题上仍有变数。

  两强走势如何变

  去年,整个行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当属美的与格力在市场上展开的一系列争夺。竞争焦点从变频、家电下乡,转战到市场份额、终端拦截,最为关键的则是在市场话语权和产品定义权上的较量。

  某二线空调企业的市场人员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这两家企业在市场一线的较量就异常激烈,“贴身肉搏”。美的一系列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在终端市场上给格力造成了极大压力。上述内部人士坦言,现在的市场消费都以80后为主,美的在品牌推广、市场营销,或是终端推广等环节上,针对这些新兴消费群进行了思维改造。像美的推出的“我们敢想”广告片,提出了“Dare To Dream”的新口号,将企业的技术实力与创新精神很好地融合。

  而格力在经过多年积累后,原有的营销体系和模式则出现了固化,许多营销人员的操作一度出现了僵化,在消费需求把握和营销推广上,与现有的主流消费群体出现了脱节。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两大巨头的共同发力,短期内快速推动了行业的升级与转型,炒热了市场,也给二三线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不过,这两家企业间的竞争却无处不在,两强在新年度的市场竞争和发力将成为市场最大的热点,而谁又将更胜一筹也将成为最大看点。

  保三争三谁获胜

  近年来,海尔一直稳居空调三甲之列。但许多企业对于三强位置的窥视一直存在。空调观察家张彦斌认为,看好海信科龙与志高两家的冲三实力。

  作为传统强势企业,海尔在空调业的发展一直保持着稳定增势,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即供即需”的零库存管理模式以及“像卖海鲜一样卖空调”的新思路,有效地规避了来自市场高库存高贬值下的冲击。志高、海信等企业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行业三甲的追求。就在今年志高成功登陆香港交易所后,志高董事长李兴浩就直言不讳地指出,超越海尔并不违法,表达了其对空调三甲的愿望。节能惠民工程的启动,为志高等企业提供了崛起的机会。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对于许多企业而言,进军三甲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通过这一目标和方向的确立,起到鼓舞士气、积极做大的推动作用。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往上做大做强,确立自身的核心优势。

  业内人士则指出,目前的市场环境对于许多二三线企业而言,处于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企业要做大,就要投入很多的资源,寻找到有效的突破口,但做大以后能不能长久保持这一实力,很难判断。如果企业不积极做大,那惟一的结果就是下滑。

  市场商机在哪里

  张彦斌认为,在经历了2009冷年的市场历炼,企业在产品结构调整和库存优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这无疑会给企业在新年度布局,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记者注意到,当前,家电下乡、节能惠民以及以旧换新三大政策,已经为企业的市场竞争划定了清晰路线图。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也在积极结合自身的实力和市场需求,在变频、健康、商务工程、政府采购等方面规划新的市场热点和产品布局。

  不过,仍有空调企业抱怨,表面上看,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为企业提供了很多可选择的机会。但实际上,许多企业仍面临如何在政策和市场两者间,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高能效推广补贴,正从城市向农村辐射,但一些企业在农村市场的网络却不匹配。还有一些企业,其品牌定位较低端,却又参与城市或商务工程的市场抢夺,这本身就是企业发展的悖论。

  新年度,对于众多企业而言,经过对政策和市场细分后,可以获得规模化突破的商机又在哪里?企业又将如何在需求下滑冲击下实现逆市上扬?有待破解。

  【新闻链接】

  17日,国家信息中心与中国家电网联合发布了《2009冷冻年度国内重点城市空调零售市场白皮书》。《白皮书》显示,从2004—2009冷年的6年间,2009冷年是国家政策推出最多、频率最高的年份。利好政策的推出,抵消了金融危机对空调业整体销售的影响,也给中国空调业的生产格局以及零售市场竞争带来巨大影响,“双寡头”品牌格局显现。

  据国家信息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09冷年国内零售市场规模达2320万台,较去年同比下降5.46%。其中对全年销售规模具有较大影响的10月、12月、2月零售量同比下降均超过30%,10月、12月销售量下降幅度更是达到了39.7%和45.9%,前期的销售不佳,成为2009冷年整体销售下滑的主因。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

x
凌鸥学园天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