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华东)智能家居技术创新研讨会5 广告 2025’中国电机智造与创新应用暨电机产业链交流会(春季)4 广告 第21届(顺德)家电电源与智能控制技术研讨会3 广告 2025中国电机智造与创新应用暨电机产业链交流会(华东)4 广告

等离子期待或借3D“浴火重生”

2011-04-08 16:41:21 来源:中国电子报

摘要:  2001年2月,上海松下等离子公司在上海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打下了第一根桩,中国首条等离子屏生产线从这里“破土”而出。“

关键字:  等离子松下三星LG彩电

2001年2月,上海松下等离子公司在上海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打下了第一根桩,中国首条等离子屏生产线从这里“破土”而出。“从此,我们踏上了创业的艰难征程。”10年后,上海松下等离子公司副总经理田孝齐回忆起往事,依旧感慨万千。不过,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公司整机年产量也从当时的500台上升到2010年的123万台。

同样经历嬗变的还有中国等离子产业:从辉煌到蛰伏,再到如今3D带来浴火重生的机遇。

众人拾柴火焰高

众人拾柴火焰高,2010年国内等离子市场规模是161万台,2011年将增至近250万台。

一开始,等离子在国人眼中是个稀罕物也是个奢侈品,动辄几万元的价格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

这一点,从2003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窥出一二:截止到当年10月,全国等离子电视出货量累计3.6万台,销售额13亿元。但同时,统计数据也透露出另一个信息———中国等离子市场增长势头正猛,其出货量和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了250%和241%。

那是外资品牌唱独角戏的年代。作为中国境内首家实现从等离子屏到整机一条龙生产的企业,上海松下等离子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3成。到2006年,随着松下、三星、LG相继发表声明将加大等离子面板生产,以及上游面板厂商纷纷选择扩产,等离子市场的利润越来越集中地流向以这3大厂商为代表的外资品牌。

然而,要真正把市场做大,使等离子“飞”入寻常百姓家,迫切需要本土企业的介入。

早在2003年10月,创维集团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建造的我国第一条大规模等离子彩电生产线在深圳落成,同时竣工的生产线有两条,月产能力达上万台。标志性突破出现在2007年,长虹投资的国内第一条等离子屏生产线开工,建设当时国际最新一代“八面取”等离子屏及模组,这是中国企业主导首次涉足等离子电视的上游领域。2010年1月,长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等离子显示面板生产线全面量产。这一年,中国等离子市场占有率居前4位的厂商有两家来自国内。

众人拾柴火焰高。中怡康市场总监彭煜告诉记者,2010年国内等离子市场规模是161万台,2011年将增至近250万台。

上海松下等离子公司总经理本宫大辅看好中国等离子市场的前景。他透露,公司新的PDP屏6面取生产线将于2012年投产,同时还将建立与日本共同开发推向中国市场的专用商品的体制。

技术推动升级

从标清、高清、全高清一直到3D,技术是等离子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动力。

“彩电行业是技术推动型行业。”彭煜说。在他看来,等离子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经历着“从技术推动到价格战,然后再技术升级”的循环,从标清、高清、全高清一直发展到现在的3D。而技术是其不断向前的源动力。

2001年至2005年,平板电视处于市场导入期,当时等离子技术优于液晶,在厂商主导消费的情况下,等离子企业选择“迅速上量拉动销售”的策略获得成功。

2006年至2008年,受液晶的冲击,等离子步入低谷,“低价拉动”和“规模效应”都失去了效力。这时,松下通过“技术升级拉动销售”打破了市场低迷。

在总结松下等离子的成功经验时,田孝齐强调了公司对技术的高度重视。松下的等离子屏技术年年升级,从2002年生产第五代屏起步,发展到目前的第十三代屏,实现了十年十代屏。三星则将其在等离子领域的崛起归结为持续走高端路线,用高端产品满足高端用户的需求。彭煜表示,当年松下、三星、LG之所以取得领先,与他们坚信等离子大屏导向、加大对高清等离子的投入密不可分。

为了提高针对液晶电视的竞争力,等离子阵营从几年前开始不断完善产品线。一是尺寸向下拓展至32英寸,争夺液晶电视中小尺寸的市场份额。二是在等离子主流尺寸42英寸上加强攻势。于2006年下半年推出42英寸高清产品。三是在等离子更具成本优势的超大尺寸领域展开合作。

国内等离子企业也意识到,不提升核心技术,不向高附加值端延伸,没有出路。2008年,长虹等离子进入第二阶段转型,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就是制造向高端转型,提高技术含量。不过彭煜指出,从CRT时代到平板时代,国内企业通过技术跟随实现追赶和超越外资品牌(在市场规模和销售规模层面)的时间越来越短,但距离真正的技术和产品领先还有很远距离。

期待3D救赎

2013年,超过86%的等离子电视将支持3D技术,这坚定了等离子阵营发展3D等离子产业的信心。

不可否认,在与液晶的市场争夺战中,等离子暂落下风,至少从销售的绝对数量来看是如此。

通过中怡康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这个市场经历了怎样的波折:2002年左右,等离子的市场规模一度超过液晶。2004年,中国液晶市场的规模大约是24万台,等离子是18.8万台,双方不分伯仲。分水岭出现在2005年。液晶市场规模跃升至120万台,等离子则是64万台。2010年液晶的市场规模是3450万台,等离子是161万台。

此时,等离子与液晶再较高低似乎已无意义。

但包括彭煜在内的许多专家并不看衰等离子:等离子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受众群,还会长期发展下去。而3D的出现给了等离子一次“翻身”的机会。“3D搭载等离子比搭载液晶更加得天独厚。”彭煜说。

从技术角度讲,等离子是显示3D画面最好的技术,虽然近年来液晶在倍频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但与等离子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调研机构Displaybank预测,2013年,超过86%的等离子电视将支持3D技术,这也坚定了等离子阵营发展3D等离子产业的信心。

2008年世界杯开幕前夕,国内企业中长虹率先投身3D等离子电视技术开发,一举推出了多款58英寸、63英寸3D欧宝丽电视。松下则在这段时间研发出“3D用高速驱动技术”和“重影减轻技术”及“高速动画处理技术”。几年前宣布退出等离子市场的LG近日“回归”,推出了支持3D显示的等离子电视。彭煜预测。今年等离子将借助3D实现市场规模同比增长近50%。

这是最坏的时刻,也是最好的时刻。至少,等离子将命运握在了自己手里。

等离子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