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研发:有“芯”才有为
北京近日召开的“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会议”上,国家科技部、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公布了首批“创新型企业”名单,联想、华为、中兴通讯等91家企业入围。其中IT企业还包括汉王、海尔、海信、浪潮、大唐、网通等共计17家。
IT制造业之所以能够在众多产业中脱颖而出,其核心点是积极创新以及保护创新。如果脱离了这一核心,IT行业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规模。而对于今天的中国通信业来说,对创新的坚持、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意味着在未来通信市场的话语权和地位。
诺基亚与高通和解凸显专利技术的重要性
中国电信即将启动的CDMA,让诺基亚也不得不放下架子,与高通达成和解。根据协议,根据该专利授权,诺基亚可在诺基亚的便携设备以及诺基亚西门子网络公司的基础设施设备上使用高通的全部专利,协议期限为15年。诺基亚也承诺,不使用与高通专利直接抵触的专利。
这对IT制造业而言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由于协议双方是全球最大的无线芯片厂商和全球最大的手机终端制造商,这样的协议就具有一种示范性效应,那就是对核心技术的尊重以及对商业模式的认可。
与此同时,由于受经济不景气以及市场逐渐饱和的影响,在陆续发布的今年第二季度财报中,几大通信设备厂商,无论是销售额还是利润都在萎缩,尤其是利润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相反,中兴与华为均在上半年有不错的表现。根据7月中旬华为正式对外公布的2007年财报显示,去年华为合同销售额达160亿美元,较之2006年增加45%;实际销售收入达125.6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8%。
因此,在传统设备巨头日渐式微的大背景下,对于中国两家杰出的通信设备企业华为和中兴而言,创新以及积极投入研发,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百亿投入研发
2001年,杨元庆来华为参观时,杨元庆表示联想要加大研发投入,做高科技的联想,任正非以一位长者的口吻对他说:“开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做好投入几十个亿,几年不冒泡的准备。”
华为堪称是研发创新的典范。华为的研发投入长期坚持不少于销售收入的10%,并坚持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地研究和跟踪。华为公司现有8万多名员工,其中43%从事研发工作,截至2008年6月,华为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9666件,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
最新的资料表明,在电子信息百强中,中兴、华为、联想及海尔的研发投入都位居前列。在专利结构中,华为的发明专利比重达到60%以上,中兴通讯在45%以上,联想也接近1/3。
从这几家龙头企业在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中不难看出,它们采取的知识产权战略有三种创新。
首先,技术成果。一切服从于能不能产生重大的用户资源,坚定地站在用户一边,快速捕捉市场需求,快速把研发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或许正是因为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让几家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收获突飞猛进。
其次,捕捉本地机会,在全球整合创意与资源。以海尔为例,海尔善于整合全球资源,在全球寻找创新的方法,但海尔的整合创新还是以用户为惟一标准,整合所有与产品相关甚至无关的边缘技术进行产品创新。
最后,将非技术性的创新系统化。对于它们来说,支持知识产权战略的还有围绕核心技术的商业模式中的一些要素,将最有潜质的做法挑出来加以迅速和广泛地扩散。
有“芯”才有为
8月17日,出席北京奥运会的爱立信公司董事长泰斯库表示,爱立信正感受到来自中国华为的竞争威胁。
泰斯库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目前,爱立信仍然是全球移动通信设备市场的领头羊,其营收超过华为1倍,利润是华为的5倍。但华为计划今年将在全球市场零增长的情况下完成40%的业绩增长,这给爱立信带来了压力。
因此,不管市场多困难,企业都要保持足够的投入进行研发,且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因为一旦市场回暖就意味着新技术、新产品的投入和使用,这就需要所有IT企业保持足够的技术储备,才能够应对越来越残酷的市场竞争。
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有许多优秀的IT制造企业倒在了竞争的路上。其中,研发方面的投入不足以及产品线的相继萎缩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竞合成了现在留下来的企业的一个基本共识。其中,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相互授权和保护就是最突出的一个环节。
中兴、华为、联想及海尔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战略,能够在花费极少的情况下取得最大成效,正在其全球化发展阶段显出较大威力,对于全球化阶段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尤其具有创新的典范意义。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