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日本企业牢牢绑定大陆面板行业

2009-04-09 09:33:3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上广电集团已借旗下两家上市子公司对外坦陈了运营艰难局面,并表示,上海市政府、国资委已成立“工作小组”,正对集团状况进行调研,最终将拿出帮助其走出困境的解决方案。

  曾经的第一大股东上海仪电控股,已经成为协助上广电集团走出困境的推手。10年前,在上海市政府主导下,它就曾借助引进战略投资方的手段,盘活了上广电的核心资产,并为后者打通了两个融资平台,即两个上市子公司广电电子、广电信息,它们一度成为支撑上广电NEC以及整个集团发展的两翼。

  但是,受去年以来金融危机影响,广电电子、广电信息亏损严重,加上上广电NEC更是亏损多年,这已导致两大上市企业的融资功能被弱化,上广电仅依靠自身,已难以走出困局,更无法重振市场。

  由上海仪电控股、上广电集团人士组成的工作小组正在后者内部调研,新的重组方案,可能要等到调研结果出来才能形成。

  但熟悉上广电发展脉络的上海仪电介入,已经刺激了资本市场一种新的想象空间。因为,作为国资委批准的国内第四家国有独资控股集团,上海仪电在股权、物业、资产管理三方面颇有手法,而且其旗下资本所涉企业众多,与上广电的整合有许多“生意经”可以念。

  上广电集团旗下有几十家公司,除了家电、IT终端业务、显示主业(上下游皆有布局)外,它在通信、信息增值服务以及房地产领域也有多年布局。此外,还拥有多家中日合资企业的股份。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广电电子、广电信息自救乏力,融资功能弱化,仪电控股很可能会为两家上市公司创造新的概念,比如双方置换资产,为广电电子、广电信息注入新的概念。

  记者查询了仪电控股控制的成员企业,其中上海金陵股份、剑腾液晶显示(上海)有限公司两家子公司确与上广电旗下业务有一定互补。

  但风险最大的上广电NEC仍在。上述人士表示,也不排除将其剥离,或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而上广电集团业务则更加聚焦上游配套。

  不过,这意味着,上海平板显示产业要重新规划、定位,甚至放弃了。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不可想象、也难以出现的局面。因为,多年以来,上广电一直是中国显示产业的代名词,上海也一直是国内在显示产业用力最多的城市,这一区域,无论是人才、自然条件、物流设施,还是市场接近度,都是国内最具优势的区域,而围绕上广电NEC所作的产业布局,目前也最为完整。而且,上广电集团一直没有放弃向高世代平板业务进军的信心。

  “不自由”的中国面板产业

  日企深度介入造成整合之难

  因亏损而被上海仪电“托管”的传闻,正让上广电集团陷入一场被动。谈及这一消息,上广电集团一位内部人士有些感慨地对CBN记者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每个人都能直面这个残酷的事实。”

  他所说的“这个残酷的事实”,倒并非被“托管”传闻本身。在他看来,多年来的产业发展模式,尤其是借力日本企业发展的模式,才是急需反思的根本。

  “大陆面板行业,已经被日本企业牢牢绑定。”昨天早晨,日本跨国企业研究专家、《三井帝国在行动》一书作者白益民对CBN记者表示。

  上广电:不自由的“龙头”

  白益民对CBN记者说,上广电集团已是一个“不自由的‘龙头’”。以上广电NEC为核心的平板产业布局,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一步步成了日本三井、住友两大财团的“蓄水池”,早已失去产业链自主性。

  白益民表示,这一局面由来已久,上广电本身的诞生、发展过程都充满日本企业力量,几已积重难返。

  上广电集团有着足够辉煌的历史。其前身是上海电视机厂一厂,1978年从日本日立引进中国首条彩电生产线,10多年后,上海市政府在该厂基础上组建了上广电集团。

  2002年12月,为实现产业链整合、锻造SVA品牌,同时为从CRT时代向液晶显示时代转型铺垫,上广电集团与日本三井物产签署战略合作,合资成立了物贸公司;一年后,上广电集团再度携手日本住友财团旗下NEC,在上海投资80亿元,设立第五代面板生产项目,即上广电NEC,上广电控股75%,NEC持有剩余股权。

  由于技术依赖日方,上广电NEC的技术量产部门几乎为日本工程师控制,本土员工主要是参与日常管理与业务部门。不过,当初,上广电集团的思路是:借助NEC的技术,上广电NEC负责面板,上广电光电子负责中游产品以及部分上游企业的投资,广电信息负责下游终端企业。

  因此,上游关键零部件、设备及材料,不得不依赖NEC在日本建起的采购关系。这意味着,除技术外,利润最高的采购端已被日本控制。而日企更是步步为营,围绕上广电NEC,逐渐建起由其控制的合资企业。

  2004年,住友金属与广电电子成立广电住金,生产电路板,上广电只拥有30%股权;2006年,住友旗下日本电气硝子与广电光电子成立电气硝子广电公司,生产玻璃基板,中方仅持有20%股份;同年,日本富士联手上广电成立上广电富士光电材料公司。

  日方还不动声色地向财务层面渗透。2006年,由三井、住友金融集团联手日本大和证券成立的大和证券SMBC,对上广电NEC注资2500万美元,成了新股东,以帮助其在国际市场融资,同时筹划第二条生产线。不久,大和证券SMBC则一跃成为上广电集团财务顾问。

  白益民对CBN记者说,在技术、采购被掌控之后,上广电的融资模式、未来规划也已被锁定。由于进口设备昂贵,加上每年折旧压力沉重,这是导致上广电NEC亏损的最大缘由。

  京东方:自主知识产权尴尬

  当上广电遭遇托管传闻后,“有自主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成为京东方人士言必称的竞争优势。2006年争夺康宁玻璃基板落地时,面对上广电的阻击,这家公司也是打了这一旗号。看上去,它已走在自己奠定的自主知识产权大路上。

  京东方此前曾借助收购韩国现代旗下显示企业BOE-Hydis获得核心技术,由于BOE-Hydis不久之后破产,其核心技术团队早已流失殆尽,京东方的核心技术升级能力有限。

  白益民透露,液晶面板技术最早诞生在美国,但技术升级、产业化尤其是配套材料环节基本由日本人掌握。而韩国、中国台湾面板企业的专利技术,也几乎全部来自日企的转移,包括当初韩国现代旗下的BOE-Hydis,它们每年要向日方缴纳许多专利费。

  京东方规划进入液晶面板业时,最初的谈判对象曾是住友旗下的松下、三洋,但两家日企均不答应转移核心技术。这让京东方颇为无奈。

  事实上,京东方也早已被日企渗透多时。2003年9月,这家投资12.5亿美元的第五代面板项目在北京破土动工,2005年第一季投产。但因设备与材料均为进口,生产成本过高,加上市场竞争惨烈,该项目一投产便亏损。

  这时候,日资悄然浮出水面。当年3月,日本百年商社丸红收购京东方母公司——北京东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10%股权,成为战略投资者,在董事会拥有一名董事参与决策。同时,它与京东方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其中规定,丸红将为京东方提供面板所需材料、部件信息,根据需要为其吸引海外配套企业。京东方由此将采购权交给了丸红。

  而丸红早已在中国完成渠道布局。2002年成立的丸红信息技术(上海)公司,几年来,一直代理着海外尤其日本的材料及关键部件。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CRT仍统治市场时,丸红也曾与京东方达成合作,参与成立北京旭硝子玻璃公司,此后还成立一个工作小组,专门跟踪京东方的未来面板项目。

  面板业整合之难

  中国另一座第五代液晶面板厂——昆山龙腾,更是充满日企力量。该项目由昆山当地政府、鞋子代工大王台湾宝成等联手投资。但负责初期建厂、无尘室与设备采购等关键任务的一方,却是脱胎于索尼液晶面板制造部门的NVtech公司,作为龙腾光电技术投资方,这家公司的领军人桥本孝久目前正担任着龙腾总经理。

  而中国正在规划上马众多新的生产线。半个多月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王勃文在上海公布了在建与规划建设的面板项目:深超创投5代线已投产;京东方、彩虹集团规划着6代线,深圳天马、京东方规划着4.5代线;龙腾、TCL规划着7.5代线;而上广电、京东方则宣称进军8代线。

  由于本土企业在设备技术环节没有核心竞争力,上述项目注定要依靠海外力量,而这给了等待技术、设备、材料输入的日本等海外企业以机会。上述项目背后,几乎全部闪烁着日企的身影。

  就像目前上广电与夏普的谈判一样,或许它们会要求海外合作方必须转移核心技术。但即使是拿到生产的核心技术,在大部分产业化尤其配套材料环节,本土企业仍无法完全实现自主性。

  白益民表示,在传统的合作模式中,中国企业扮演的是生产、贴牌(终端),而利润最高的环节均被日企等海外企业控制,这一模式,多年来一直重复上演,直到今日,本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因此得到显著提高,已经到了必须反思的时候了。

  此前,上广电、京东方、龙腾曾一直试图整合,但在白益民看来,这一举动反而更像三井、住友、丸红及其旗下NEC、索尼、东芝等日企财团的背后大会师。事实上,为了更具有渗透性,这些日本财团早已在金融、技术、产业联动、产业化合作方面铺垫多时,它们之间几乎都有合资企业,已经形成了多个牢固的攻守同盟。因此,简单的规模化整合难以突破日企的封锁。

  当初,京东方无法获得技术转移,正是松下与三洋的协同阻隔。而前不久,消息人士透露,上广电与夏普的最新谈判中,中方要求必须获得核心技术转移,夏普背后的三和财团竭力阻隔,而索尼、东芝等其他三井财团下的企业也是紧张万分。

  台湾电子时报社长黄钦勇前不久在上海强调,大陆目前的路子,有点像多年前台湾地区的模式,他不希望看到大陆再走这种模式。

  “在友达、奇美与上广电、京东方之间,可以实现合并。” 黄钦勇说,这只是面板环节,两岸整个平板高度互补,台湾有技术,大陆有市场与终端,有望形成一个自主性的产业链。

  这也是目前业内期望的一幕。但两岸模式目前还难以真正达成,因为,台湾地区至今仍禁止面板后段业务西进大陆。黄钦勇表示,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先从行业协会,或者独立的产业组织开始做起来。

  不过,本土企业确实也在艰难前进。王勃文此前强调,中国在电视芯片、模组、玻璃基板、专用材料设备等环节,以及OLED领域,已有很多企业有所布局,只是成长、真正产业化,尚需时日。

  日本商社布局术:请君入瓮

  王如晨

  大概没有多少人知道,在NEC、索尼、东芝、松下、三洋、丰田等日本跨国企业巨头背后,有着共同的控制力量,即三井物产——1994年位居全球500强之首的百年商社。

  这种商社在日本非常普遍,住友、丸红、伊藤忠、大和都是。但它们并非一个简单的企业组织,而是一种融合众多企业成员的共生利益体。商社很少参与具体企业运营,但在融资、战略规划、情报搜集上,可以做到整体联动,具有超强的隐蔽性。

  借助技术或资本诱饵,这些商社早已将触角延伸到中国各个角落。记者曾收到一份上述某家商社搜集到的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情报,数据详细得让大陆企业某高管大吃一惊,一直追问笔者资料从何而来。

  上广电液晶面板产业正是上述商社尤其是三井物产的“得意之作”。这个曾经引领中国大陆CRT时代、液晶面板业的大陆显示产业龙头,在多年的日资渗透下,已经成为积重难返的“吞金兽”。

  日企最初习惯于以技术来换取市场。但与欧美企业不同,它从不打算将宝押在单一的合资企业的利益上。多年来,人们可以看到,NEC在中国的合资案,首钢NEC、上海华虹NEC、上广电NEC,每个都是财务压力较重。而NEC自身,却享受着技术专利费用、采购端的丰厚利润。

  最后的结局是,日企借助合资案,培育起大批合资或独资的配套产业群,并将触角延伸到更广的行业主体,中方企业却难以从中得到真正的核心技术。由于这类项目投资巨大、回报期长,退出的代价高昂,中方企业往往选择僵持下去,而受损的则可能是政府资金和其他资金。

  这是日企以局部的牺牲换取的整体胜利。这背后,有着日本商社模式的功劳,它们每次出击前,都会事先整合背后的资源,在技术、产业化、融资渠道方面铺垫好关键环节,以一种请君入瓮的方式达成合作,最终实现套牢。

  同样是上广电NEC一案。早在2002年,双方谈判时,日本上述几家商社便事先在技术、金融领域达成战略合作,订下攻守同盟。在这种局面下,技术处于弱势的中国企业,无论如何选择,最终都难免落入日本商社的网络。

  这是引人进入的策略。而在退出时,日本商社也会整合旗下企业资源,为竞争国家的企业设置很多障碍。比如,CRT时代,国内企业很是自得于彩电业称雄全球,常说拥有独立彩管技术。而日本企业却暗中发笑,从头到尾,国内CRT技术力量靠它们支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我们沉浸在一片叫好声中,日本企业已经在液晶、等离子显示技术上布局待定。

  而许多国内企业至今还在宣称,平板时代,大家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可是,回头看看,已建、在建、规划中的平板项目,几乎均有日本企业元素。

  我们太喜欢研究教科书式的欧美大企业了,政府与企业已很习惯它们的套路,中国企业至少从形式上可以学得有板有眼,而对于日本商社以及其旗下的企业族群,忽视太多。

  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企之间、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应是孤岛模式,这是一个共生的时代,中国企业单打独斗的模式该变通了。我们不希望垄断式的国家财阀,但呼唤协同竞争的产业链出现。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

x
凌鸥学园天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