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电站开发过热 乱象滋生

2012-12-29 09:18:24 来源:大比特商务网 点击:3470

摘要:  近期,光伏利好政策加码,刺激了光伏电站的开发热潮,有业内人士担心,国内光伏电站建设已有过度开发的苗头。目前大量电站建成未运营,就像盖了房却没人住。对于整个产业来说,最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资金链危机。

关键字:  光伏电站开发热潮资金链

近期,光伏利好政策加码,刺激了光伏电站的开发热潮,有业内人士担心,国内光伏电站建设已有过度开发的苗头。目前大量电站建成未运营,就像盖了房却没人住。对于整个产业来说,最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资金链危机。

2012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发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鼓励家庭安装,根据资源条件制定光伏电站分区域上网标杆电价,以及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按照电量补贴等,不仅进一步扩大了国内光伏电站的市场需求,也提高了电站并网运营的盈利预期。新政策的出台,犹如一支强心剂,继续刺激光伏电站开发热潮。

BT模式受追捧

据统计,A股市场上的光伏制造企业几乎都涉猎下游的光伏电站业务,且基本上都采用BT模式作为其盈利模式。

据介绍,一个完整的光伏电站产业链包括上游的组件制造、开发电站的系统集成商(包括开发商和EPC/安装商)、运营电站的电站业主,以及购买电力的用户。从全球来看,由于光伏电站开发具有技术、市场、资金及产业链四大竞争门槛,因此一直处于微笑曲线的顶端,其盈利能力也是全产业链中最高的一环。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国内上网电价未公布、补贴时长未明确等问题,因此目前国内电站开发多属于投资阶段,很少盈利。比如,按照去年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的光伏电站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1元和1.15元两个标准来算,光伏发电的成本在1.4~1.5元之间,如果没有政府补贴电价,光伏发电根本无利可图。

自去年9月受到光伏并网价公布的利好影响,各路资本包括国电、大唐、中电投等大型国企以及光伏制造商等,纷纷加大电站投资力度,从而在业界掀起一股电站开发热潮。尤其是受困于产能过剩和贸易壁垒,尚德、超日、航天机电、光盛等大批光伏制造商纷纷涉足下游的光伏电站开发。就像制造水泥、钢筋的企业去开发楼盘一样,光伏制造商们试图通过参与下游光伏电站的建设,让资金重新流动起来,同时消化大量库存。目前BT模式(建设电站并转售)备受制造商推崇。

“对于制造商来说,BT模式的进入门槛较低,如果按电站的成本是15元/瓦来算,建成电站再按照16.5元/瓦的价格转售出去,那么净利润率就能高达8%~10%左右,明显高于严重亏损的传统光伏制造业务。”长城证券分析师张霖表示。在BT模式中,影响企业利润率的主要是电站的售出价格。而国内光伏电站的收购方主要为国有电力公司、基金投资公司等。

据统计,A股市场上的光伏制造企业几乎都涉猎下游的光伏电站业务,且基本上都采用BT模式作为其盈利模式。海润光伏、综艺股份、中利科技、向日葵等公司2011年开始进入下游光伏电站业务。目前已经将建成光伏电站销售出去的上市公司有综艺股份、东方日升、中利科技、海润光伏、向日葵,其中已经确认收入的上市公司只有综艺股份、东方日升。

[#page#]

产业之乱

高企的路条费,间接拉升了企业投资电站的成本。

光伏制造商的大规模涌入,原本一池清水的电站开发市场立刻波涛汹涌。随着竞争主体多元化,电站开发市场竞争逐渐激烈,各种乱象滋生。国内光伏电站开发的重点地区——青海省,曾被媒体曝光“倒卖路条”的现象:“一个10兆瓦电站的‘路条’,倒手后可以从60万~70万元卖到200万元”;而业内人士透露,甘肃、新疆光伏电站“路条”的价格更是翻番。“路条”是指项目批文,包括组件、系统部件及施工、电站项目批文,俗称“路条”。高企的路条费,间接拉升了企业投资电站的成本。

由于大批光伏制造商急于消化库存,因此,光伏组件价格进入快速下降通道,从几十元的高价位降至当前的10元左右,价格战狼烟四起。据尚德有关人员介绍,如果以目前的光伏组件价作参数的话,电站的成本是11元/瓦,比3年前下降了近一半。来自公开数据也显示,过去6年中,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了86.6%,系统价格下降了83.3%,目前包括龙头企业在内的光伏产品毛利率均低于10%,有的甚至出现负毛利率。随着组件、系统等价格下降,光伏电站销售陷入“价格战”,从而加剧了这些光伏制造企业的资金链危机,影响其盈利水平和资金回笼。

风险骤升

随着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纷纷参与其中,销售电站的价格逐渐下降, BT模式的利润率也在快速下滑。

“制造商们一窝蜂地涌入这个市场,目前已经造成电站的开发过度。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电站建成,却卖不出去。”一位不愿具名的集成商透露。如今的电力公司已经逐渐减少从卖方手上收购电站,而是转向自己投资建设,基金公司等也因电站稍显缓慢的回报率而变得越来越谨慎。

随着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纷纷参与其中,销售电站的价格逐渐下降, BT模式的利润率也在快速下滑。一旦电站卖不出去,制造商们不仅面临着资金占用的压力,其自身运营电站还可能面临亏损的风险。来自中银国际证券的预算显示,当电站销售价格下降到9元/瓦时,BT模式的净利润率只有0.6%,电站运营7年才能达到盈亏平衡,企业资金无法快速回笼,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

尚德、赛维等光伏制造商们显然已经感受到了BT模式的现金流压力。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包括尚德电力、赛维LDK和英利绿色能源等龙头在内的几乎全部光伏企业均持续亏损,其中赛维LDK亏损额甚至超过20亿元。不仅如此,截至今年8月,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的债务累计已高达1110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普遍超过80%。尚德电力和赛维LDK一度盛传破产消息。由于在意大利建设的电站项目未投入运营所造成的现金流压力,更是让尚德太阳能陷入了今年年中的“反担保骗局”。

“2012年年中爆出的尚德太阳能在意大利电站项目中的反担保骗局,暴露了制造商在光伏电站开发中的金融游戏,可能是整个光伏电站开发‘资金链危机’的冰山一角,对于目前国内电站开发热潮应该有所警示。”上述集成商透露。

据悉,尚德电力利用其控股的GSF基金撬动银行的贷款,在意大利投资建设光伏电站,一方面以销售自家光伏设备,同时通过转售电站或运营电站获利。而整个链条的顺利运行,依赖于GSF投资的电站能够顺利卖出,或者正常运营并迅速并网发电,获得来自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补贴。但是,由于未能顺利并网发电运营电站以及虚假反担保,最终引发了尚德的资金链危机。

在集成商看来,制造商们搅浑了电站开发市场。制造商们建设电站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卖出去,不一定具有专业的电站开发和运营能力。“在大干快上的电站开发热潮中,电站开发的质量堪忧,豆腐渣工程隐现。”某集成商透露:“电站开发需要具备一定技术能力,一个设计细节,可能会影响到整体运营成本。一个电站项目只有在真正运营起来之后,才能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page#]

另一方面在光伏制造商的抢食之下,一向作为电站开发主角的系统集成商(包括专业电站开发商和EPC/安装商)的利益受到严重挤压。原来依靠在电站开发中销售组件的差价而赚取的利润,如今也被制造商的直销而剥夺;而华能、大唐等国企与电力公司的背景关系,在协调电网的能力上显然也比集成商更具有优势;集成商的盈利空间逐渐被蚕食。

除了价格战、质量问题,电站开发盈利的最大问题——光伏并网、并网电价、补贴等政策风险仍然存在。尽管国家相关部门最近频频发布利好消息,但是,关于光伏发电的电价、收购比例和收购年限以及中国光伏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形成这些根本问题未得到落实,企业就无法对自己的投资做出有效预估,更谈不上项目盈利。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光伏安装容量将达到4.8吉瓦,而截至11月,国家电网公布的数据显示,并入电网的总装机容量只有约330兆瓦,光伏电站并网的压力依然重重。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

x
凌鸥学园天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