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电气进军风电产业:厚积薄发后来者居上

2011-09-09 16:10:37 来源:网络

摘要:  “说到底,要想真正得到行业的认可,最根本的还是产品的技术、质量和服务。风场不是试验场,如果不能20年稳定发电,一切都没有价值。”在吴佳梁看来,这才是风机制造的真谛。

关键字:  装机,  增速机,  发电机,整机企业

三一电气是一家与众不同的公司。

一家民营风电企业,旗下竟然拥有8家研究院所,500多名研发人员。

这还不算,作为风电产业的后起之秀,迄今为止,三一电气的装机规模并不很大。但是三一的这些研究院所负责人却个个不同凡响,均来自行业顶尖企业。

马贤好,现任三一电气电机与系列子公司总经理,此前曾担任哈尔滨电机厂汽轮发电机总设计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专家,在中国大电机行业名声显赫。

曾赣生,现任三一电气自动化子公司总经理,此前曾长期在华为、艾默生等业内一流企业供职。

Behzad Bigdeli,现任三一电气欧洲研究院院长,此前曾在维斯塔斯位于丹麦的研发中心任职。

……

就连三一电气的总经理吴佳梁也是属于典型的“技术派”。早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导弹专业的他,对风电技术也有着非常专业的把握能力。

超强的技术底蕴,让三一电气与时下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相比显得与众不同。与这些企业所推崇的“轻资产”模式不同,三一电气在创业伊始,就确定了全产业链的自主研发之路。从增速机发电机、控制系统、叶片到回转支撑系统,三一电气均依托自身强大的制造基础和研发能力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重资产”之路,并成为全球拥有最长产业链的风电整机企业

厚积薄发

时至今日,三一电气已经投入31.5亿元发展自己的全产业链风电产业。这么做,其实只有一个最大的目标,那就是做出中国自己的、拥有世界领先技术的风机。

要知道,作为世界最高端发电设备的风机设计制造,绝不是简单地将各零部件糅合在一起的拼装游戏,而是跨学科且技术密集的精密制造。涉及的学科包括气象、空气动力学、复合材料技术、计算机仿真学、自动控制和多体动力学以及有限元分析技术、机械、电机等20多个学科与专业,任何一个零部件的改变都可能导致整体设计的改变,从而让风机制造商承担难以估量的损失。也正是这个原因,全球最大的风机制造企业维斯塔斯也采用了全产业链生产模式,风机大部分的关键部件都是自己生产。

“选择全产业链的风电之路,根本原因就是我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掌控每一个部件的质量,并且相信我们能把这些部件做的比别人更好。”吴佳梁在接受《机电商报》记者专访时讲到。

况且,从三一电气的内在基因、能调配的资源、最擅长做的事情等方面来看,这也是三一行事的一贯风格。“三一没有一个行业进入的早,但都能挤出份额。按照三一的发展规律,走到金字塔尖是必然的事实。就拿工程机械领域来说,现在我们的产品品质和日本的一样,价格要比韩国贵,服务也更好,已经成为行业顶级品牌。”吴佳梁自信地说。

不过,在风电行业,坚持这样的选择,就注定三一电气不仅要耐得住寂寞,还要能够坚持下去。

“从2008年成立至2009年的两年时间里,三一电气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产品研发上。我们并没有急于拓展市场。”吴佳梁说。

而那两年,正是风电产业爆发性增长、各厂商大肆跑马圈地的黄金年头。

连吴佳梁也不得不承认,“在这段时间里设备制造商确实有利可图。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民营企业等纷纷上马,依靠买来图纸,进口若干个关键部件,就拼凑起来了。”

打造自主品牌让三一电气的市场份额始终在低位徘徊。从2008年6月其第一台风机实现并网发电以来,三一电气至今累计安装的风机也就500多兆瓦。2009年,三一电气的营业收入还不到3亿元。这让三一电气的决策者承担了很大的压力。

不过,这种爆发式发展所引发的企业狂欢显然不能长期存在,一切在2011年发生了改变。2011年,风机质量的隐忧和大面积脱网现象的爆发让风电的快速发展难以为继。大家开始反思,行业进入低谷洗牌阶段。

而此时的三一电气位于昌平南口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已经建成。当记者与众多开发商一起走进这些足以比肩世界一流企业的巨大厂房中时,数台刚刚装配完毕、并醒目地印刷着“三一电气”的巨型风机显得格外耀眼。装配工位上,身着蓝色制服的工程师们正有条不紊地装配风机。

据吴佳梁介绍,目前,三一电气1.5兆瓦、2兆瓦风机已经实现量产,3兆瓦、6兆瓦风机即将下线,10兆瓦风机的前期研究工作也已启动,现有的产能已经达到了能够年产2000台的水平。而这些风机除了主轴是从瑞典SKF和德国FAG购买以外,齿轮箱、叶片、变流器、变桨系统、控制系统、电机等关键部件都是三一电气自主研发的。

上个月,三一电气自主研发制造的5台2兆瓦中速双馈风力发电机(SE8720ⅢE)已成功在美国Ralls风电场并网发电。据悉,这是我国出口到美国、同时也是出口到海外单机功率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也是中国企业在北美地区首个自主建设的风电项目。

这让厚积薄发的三一电气面对未来有了足够的底气。

后来居上

在云南省沪西一片名为李子箐的高原上,白色的风车森林远在数公里外就清晰可见。

这里是云南中部最大的风力发电场之一,30多座风力发电机全部来自三一电气,分布在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矗立于高高的山岗村落之间,规划的发电能力有100多兆瓦。

2010年8月,审时度势的三一电气绕开与华锐、金风、东汽等国内一线风机厂商的厮杀,而选择在被他们忽略的南方省份低风速地区另辟蹊径,开发出针对中国低风速地区的产品——2兆瓦超大风轮的风电机组。这款机组可以通过更大的叶片捕获更多的风能,从而额外提高了12%的发电效率。目前,凭借这一产品优势,三一电气仅在湖南、云南两省就斩获了近百万千瓦的装机供应合同。

要知道,在国内资源较好的风电场基本上已被瓜分得差不多的情况下,类似于李子箐这种在部分开发商看来风资源较贫乏的地区,如今也变成了风电资本争相角逐的“香饽饽”。各家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也纷纷开始顺应市场进行低风速风机的开发。

与三一电气有所不同的是,依靠购买图纸来生产风机的一些企业在这一领域却很难取得突破。主要原因就是卖这些图纸的欧美企业所处地域风资源都非常丰富,对低风速风机的研发也积累不多。

这充分说明,风电是一场长跑运动。如果没有强大的研发、生产背景作为基础,一旦市场动向有变,企业将举步维艰。

“三一电气在考虑很多问题时都具有前瞻性,除此之外,三一电气的重工背景还使得满足客户需求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对我们而言,所有的问题都是三一电气的,这种理念不仅让我们能够做出更好的产品,还会指导我们回到研究院去思考,能不能通过设计改良就把问题解决掉。”吴佳梁讲到。

基于此,三一电气建立了远高于行业现状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标准,即航空级服务体系。据介绍,这一服务体系源自于航空公司在飞机日常维护和维修过程中采用的运营模式、流程体系和服务标准。三一电气将其运用到了风机的日常维护和维修中,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风电产品长期、稳定安全的运行。

为此,三一电气打造出风电行业首创的流动式航空服务舱。该服务舱24小时待命,集服务、工具仓库和载人等多功能服务于一体。

除此之外,依托集团背景,三一电气还研制了全球首台风电维护专用汽车起重吊车。其可自主进行大部件的特殊维护,如发电机、齿轮箱和叶片的更换及塔筒、叶片的清洁补漆工作。载重能力可达30吨,要比履带吊的效率提高5倍以上。

强大的服务能力,使得三一电气做出了故障响应时间不超过15分钟,服务人员到达现场不超过2小时,备品备件到达现场时间不超过72小时,排除故障最长不超过240小时的服务承诺。

能为此佐证的是三一电气的第一个规模供货项目——华能四平风电场。这个总规划容量为300兆瓦的风场,除三一电气之外,还有金风、上汽、华仪、湘电、常牵新誉等5家企业的风机同场竞技。“三一电气风机的可利用率和服务水平获得了最多的认可,因为华能把唯一的一面锦旗给了我们。”吴佳梁说。

除此之外,今年5月,由于服务响应速度快、故障排查效率高,当月其风机发电量实现1500万千瓦时,打破了业主历史记录,三一电气还获得了大唐河北张北风场的锦旗表彰。

而在8月份,三一电气耗时3年时间研发的近海滩涂风电吊装和施工设备也将全部下线。“在此之前世界上并没有在滩涂区域用风机吊装施工的技术装备,而传统的施工方法耗时耗力,移动效率也很低。”三一电气海上工程研究院工程师张国介绍。

“说到底,要想真正得到行业的认可,最根本的还是产品的技术、质量和服务。风场不是试验场,如果不能20年稳定发电,一切都没有价值。”在吴佳梁看来,这才是风机制造的真谛。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

x
凌鸥学园天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