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消失之后……
摘要: 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似乎正迅速消逝中。然而,在电子产业中,有些领域从未真的认为能从中国取得低成本的好处。电子产品供应链的主要厂商们就是其中之一。
从劳动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工资明显低于许多其它国家。任何重度依靠体力劳动的制造商在此都明显占有优势。然而,如同EMS顾问Charlie Barnhart和其它分析师的报告,劳动力其实仅占电子制造业中一小部份的费用。总落地成本(landed cost)才是衡量供应链成本的更有效方法。
然而,电子产品制造商十分强调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明显价格落差。供应链中的企业追随其客户在海外建立据点。如组件制造商在中国建立工厂,以维持低价格。在远东地区的采购市场也已经习于为每个组件单元付出较少的成本。但这对于渠道而言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特别是经销商,主要透过大量销售组件的基础而获利。在许多情况下,经销商的利润取决于其销售组件的每单位价格。例如同样在25%的组件利润下,销售一款5美元的组件当然比1美元组件所得到的利润更高。但全球制造商通常在较低价格的地区寻找并采购组件,因而削弱了其合作伙伴的利润。
然而,由于近来中国的工资增加以及人民币升值,在中国的OEM和EMS公司正面对成本攀升的问题。“中国每年工资成长9%~35%,再加上物流成本上涨,传统上低成本国家的供应链成本也变得更高”,市调公司Gartner指出。
按照西方的标准来看,中国的供应链效率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美国,OEM从十年前开始强化其供应商基础,为相同的组件寻找多家供应来源,以保持组件价格的竞争力,但OEM还得为多家供应来源投资于供应商管理。每一家供应商都需分别经由电子数据交换(EDI)传送的简单的供需资料,因而与多家供应商交易其实也意味着多次成本。
在中国,供应商、经销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是高度分散的。但提供广泛的组件产品组合的安富利(Avnet)和艾睿电子(Arrow)在此区则是例外。在中国的中小型经销商合作伙伴经销一系列品牌,就如同在美国与欧洲的制造商代表模式一样。因此,OEM必须与多家伙伴厂商共同合作,才能满足材料清单(BOM)的需求。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