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召元:中国工业机器人难达到很大规模

2012-12-29 10:20:55 来源:大比特商务网 点击:2593

摘要:  “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会有一定的发展,但很难达到很大规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研究员许召元表示,由于一次性投入巨大,只对实力较强且拥有较大规模流水线的企业比较实用。“并不是对所有类型的企业适用。”

关键字:  机器人富士康许召元

“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会有一定的发展,但很难达到很大规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研究员许召元表示,由于一次性投入巨大,只对实力较强且拥有较大规模流水线的企业比较实用。“并不是对所有类型的企业适用。”

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参考图

中国工业机器人不会形成很大规模

一直以单调沉闷被诟病的富士康生产线最近有了新变化。

一条以前有30名工人的生产线,现在仅保留5名,他们只需要负责按电钮和运行机器。而其他工友,则已经被机器人手臂代替,这个机器人手臂负责向主板插入组件。

富士康的宏伟计划表明,这样的变化将逐步扩展到整个集团。

富士康CEO郭台铭表示,他希望今年年底前机械手臂安装量达到30万,到2014年达到100万,而未来5到10年则推出首批全自动工厂。

富士康推出此项庞大计划不难理解。

“鸿海中国”加工厂的工人总数高达150万,如此庞大的规模堪称“帝国”。但这个庞大帝国在近年来的人员管理上,却状况频出,例如被指聘用童工、一连串的员工跳楼事件以及最近的工人大骚乱。

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上涨、工人不满单调工作,诸如此类问题,都已经成为富士康几乎无解的难题。

让机器人上岗,似乎是富士康唯一可做的选择。它们没有感情、绝对服从工作、胜任危险单调的工作。而在成本上,它们也似乎越来越具有优势。数据显示,平均而言,从使用机器人的第三个年头开始,其成本就开始低于普通劳动力,而这种成本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事实上,除了被人力管理折腾得焦头烂额的富士康之外,选择让机器人上岗的企业越来越多。

比亚迪、长城汽车、三一重工、雷柏公司等都拥有机器人员工。数据显示,在200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仅为3500多台,而到2011年时,这个数据已经跃升为7万多台。2011年,日本发那科、德国库卡等公司在中国的机器人销量增速均超过100%。

机器人真的来了!

面对悄然而至的机器人,有人开始问,人类在漫长历史中进化而成的双手,最终会被工业机械手所代替吗?

“我不知道。”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服装厂工人小丽一脸迷茫,“我从没想过这个,你说呢?”她反问,但也同时表示,重复单调的车线工作的确经常让她感觉崩溃。

“现在是人工成本快速上涨的阶段,机器工人较有优势。但当劳动力相对充足,劳动力价格下降时,企业便会重新考虑聘用普通工人。”许召元指出,即使在发达国家,例如德国和美国,也并没有选择让机器人代替普通工人,而是选择在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国家建厂。

许召元还指出,关于对就业的影响,相关部门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就我国的就业结构而言,重复性的简单劳动力者相对短缺,而这正是工业机器人的优势所在,其关系是互补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具有一定熟练技术的工人将成为我国在劳动力方面的新优势,并且这也更加符合未来更新迅速、更柔性、更复杂的产品加工趋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

x
凌鸥学园天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