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华东)智能家居技术创新研讨会5 广告 2025’中国电机智造与创新应用暨电机产业链交流会(春季)4 广告 第21届(顺德)家电电源与智能控制技术研讨会3 广告 2025中国电机智造与创新应用暨电机产业链交流会(华东)4 广告

2012光伏产业曲折中探索出路 迷雾或持续笼罩

2012-12-11 12:38:51 来源:大比特商务网 点击:1257

摘要:  邹剑鸣经营着一家光伏多晶硅片厂,2011年6月他耗资上千万引进两条生产线,还未来得及投产就遭遇持续近一年的光伏产业大萧条,现在最多能半价转让。邹剑鸣厂子的经历是全国光伏行业的现状缩影。

关键字:  光伏多晶硅片供需失衡市场机制

邹剑鸣经营着一家光伏多晶硅片厂,2011年6月他耗资上千万引进两条生产线,还未来得及投产就遭遇持续近一年的光伏产业大萧条,现在最多能半价转让。邹剑鸣厂子的经历是全国光伏行业的现状缩影。

看着停产一年多已积满灰尘的机器设备,邹剑鸣感叹不已:“2010年日进百万元,中层干部年终奖至少5位数,年会上还在畅想美好的明天,可为啥才短短一两年时间,一切就都变了呢?”

邹剑鸣所指的一切改变,均发生在2012年。“内忧外患”是业界对2012年光伏产业遭遇的最普遍注解。年初德、意等国受欧债危机影响纷纷下调光伏发电补贴,5月份至今欧美“双反”大棒又相继抡起,一系列举动导致中国光伏企业在欧美的市场份额急速下滑,逾2000亿元的出口额遭受致命打击。而国内光伏市场大规模启动始终“雷声大,雨点小”,在外铩羽而归的光伏企业无法在国内找到避风港。

光伏“双反”灭顶之灾

邹剑鸣知道,自己厂子的经历只是目前他所在的工业园区,乃至国内整个光伏行业惨状的一个缩影——身边的竞争对手一个个都偃旗息鼓了,他上网查资料得知,目前包括浙江省在内的全国光伏制造企业80%以上已陷入停产困境。

邹剑鸣认为,导致如今光伏行业惨不忍睹的罪魁祸首在于欧美“双反”。他说,自己厂子早在2010年就和一些欧美下游厂商签订了总量达数百兆瓦的长期订单,按照合同,这些订单将支付到2013年,足以支撑企业至少到明年都能获得很好的收益。但是,“‘双反’来了,所有的订单或被取消,或延缓交货,数千万的出货量瞬间化为泡影”。

的确,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双反”给国内光伏产业带来的灾难已近乎“灭顶”。英利绿色能源公共关系总监梁田甚至直言,欧美对华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一方面将导致我国光伏企业失去竞争优势,被迫退出主要市场;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光伏骨干企业面临的经营困难会引发关联企业破产、银行信贷受损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他指出,欧盟对华反倾销将直接导致超过3500亿元的产值损失,超过2000亿元的不良贷款风险。

[#page#]

事实上,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包括尚德电力、赛维LDK和英利绿色能源等龙头在内的几乎全部光伏企业均持续亏损,其中赛维LDK亏损额甚至超过20亿元。不仅如此,截至今年8月,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的债务累计已高达1110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普遍超过80%。尚德电力和赛维LDK一度盛传破产消息,只不过有各自所在地政府竭力救助才得以幸免。

产能过剩“魔咒”

光伏专家王斯成认为,欧美“双反”只是引爆中国光伏产业危机的导火索,问题还是出在中国企业自身。

业内外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思频现报端,其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是“产能过剩”。

说起光伏产能过剩,最常被提及的一组数字是,2011年全球的光伏组件产能约为60GW,其中中国已有及在建的组件产能总量约在30GW,而2011年全球新增的装机容量只有29.7GW。

事实上,对于一个产业产能过剩与否,欧美更倾向于用产能利用率来衡量。对此,王斯成提供的一组数据为:全球到2011年底光伏组件产能为60GW,实际产量为30GW,而去年中国的实际产能为40GW,实际产量仅为21GW。这意味着光伏组件产能利用率仅为50%左右,远低于业界认可的“产能利用率达70%以上”的正常标准。

产能过剩所带来的后果,一方面是企业将处于长期的去库存化阶段。记者粗略统计,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国内66家A股光伏公司存货已逾500亿元;而前三季度这66家公司光伏产品的销售收入总额不到100亿元。这意味着按目前的市场销售形势国内光伏企业要消化掉积压的库存至少需要四年时间。

另一方面,产能过剩阴影下,国内光伏企业之间低价竞争的局面短期难以改观。过去6年中,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了86.6%,系统价格下降了83.3%,目前包括龙头企业在内的光伏产品毛利率均低于10%,有的甚至出现负毛利率。即便未来光伏市场需求重新回暖,但如果企业继续为消化库存而低价销售产品,那么其盈利能力将在很长时间内仍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

邹剑鸣告诉记者,一年来,他的手机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时刻等待着客户订货的消息,哪怕是低于成本的赔本买卖,他也无所顾忌,只要能让手中资金回笼。“经常是头一天电话里询完价后口头说好第二天来厂提货,可第二天一早一个电话打来说另有一厂商报价比你低,于是一单生意就黄了。”邹剑鸣说,最纠结的是一天一个价,搞不懂市场行情,导致很多厂商在这种无休止的价格战中被慢慢拖死。

[#page#]

产能过剩的背后,是过去市场好的时候包括众多龙头企业在内无休止的产能扩张。赛维LDK的遭遇便是明证。邹剑鸣也坦承,如果自己当初不是误判形势,认为光伏明天会更好,他也不会几乎压上2010年半数的销售收入去扩建新的生产线,如今沦落到靠变卖资产回笼资金的窘境。

“救市”壮志难酬

如果说2012年可以定位为中国光伏企业的灾难年,那么也同时可以定位为国内光伏市场启动的元年。这一年,政策及行业相关利益方均纷纷发力国内市场“融冰”:“十二五”产业规划目标一再扩容,电网首次“表态”为光伏发电项目开“绿灯”……似乎光伏产业又一个“春天”已现曙光。

但业内人士谨慎提醒,长期积重难返的光伏产业目前仍未走出谷底,产能过剩阴影和国内市场“远水解不了近渴”的现实,注定其后市发展仍未可期,至少在未来一年时间里看不到“春光乍现”那一刻。

对于目前的光伏产业,国内市场的大规模启动既是必需的,也是长远大势。但要短期内化解全行业超过1000亿元的债务负担,光有目前国家一再提升的产业规划目标和电网的“友好”姿态可能仍无济于事。

首先,国内光伏需求仍无法取代欧美。2011年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累计容量3GW,按照最新的“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达到21GW,未来几年每年将有约4-5GW的新增装机容量。而2011年,全球超过80%、24GW的太阳能新增装机在欧美地区。国内需求的增长只能弥补中国企业在欧美市场损失的20%。

其次,尽管国家电网提出未来将对符合条件的分布式光伏项目提供系统方案制定、并网检测、调试等全过程服务,不收取费用,富余电力全额收购,但并网技术标准即便立即出台也需要一个磨合期,且按照目前国家主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自发自用为主,多余电量上网”的原则,自发自用电量和电网收购多余电量如何定价这一关键问题仍然无解。

第三,国家能以何种科学合理方式以及能投入多大财力对光伏发电进行补贴,这一问题目前也无答案。

当下,从地方到企业,记者听到最多的反映是,国家开出的150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大单”还太遥远,而新一轮“金太阳”工程提出的到年底前新增装机达300万千瓦听起来更靠谱,因为这一工程提出的国家补贴原则是按照项目总装机量进行前端补贴。光伏电站初始投资大,前端补贴显然更能提振企业积极性,况且现在“并网”问题可能比以往更好解决,项目建成运行的投资回报率也更有保障。

王斯成表示,如果将来按照0.4到0.6元的终端电价进行补贴,这种方式比“金太阳”按初投资补贴的方式更有利于保障光伏电站项目的质量。但按照国家能源局9月份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园区中提出的15GW目标核算,即便以0.6元/度的电价进行补贴,国家每年拿出的财政补贴也就大约60亿元。而分布式电站总投资按10块钱每瓦计算,需要的总投资额将超过1500亿元。“试想想,指望60亿的补贴拉动1500亿的市场有多难?”王斯成反问道。

[#page#]

光伏产业探索出路 模式创新PK技术为王

面对“内忧外患”的多重掣肘,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光伏全行业都在苦寻走出困境之道。即将到来的2013年,这也仍然会是全行业的重要命题。

一方面,龙头企业以资金和市场优势规避欧美等国“双反”的不利影响,到海外市场找代工,抑或直接去欧美投资设厂。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市场呈现“分布式”扩容之势,更多的企业开始尝试往下游延伸,通过开发光伏电站(BT项目)来拉动产品订单销售,同时通过电站销售增厚企业利润,以商业模式创新来寻求脱困。

据中银国际统计,A股市场上的光伏制造企业几乎都有涉猎下游光伏电站业务,且基本上将BT盈利模式作为首选。海润光伏、综艺股份、中利科技、向日葵等公司2011年才开始进入下游光伏电站业务,而航天机电进入相对较早,2008年就有部分示范性项目投入建设。目前已经将建成光伏电站销售出去的上市公司有综艺股份、东方日升、中利科技、海润光伏、向日葵,其中已经确认收入的上市公司为综艺股份、东方日升。

中银国际分析师表示,就BT盈利模式而言,企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解决自身资金问题后,如果企业有一定的渠道,能够优先获得电站开发权,再利用银行贷款杠杆,公司就可以进入BT盈利模式。目前,该种盈利模式下,净利润率高达8%-10%左右,明显高于传统光伏制造业务。

不过,面对目前千军万马投建光伏电站的风潮,仍有企业坚定着苦守技术为王之道,谋求以技术创新来在有限的市场空间中独善其身。

据记者了解,居全球第二位的光伏设备厂商德国Centrotherm公司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计在手的订单金额达到5.082亿欧元。其公司高管表示,之所以能吸引大量订单,是靠其前瞻性技术赢得了客户的青睐,公司所生产的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已达20%,比目前同类晶硅电池转换率至少高出5到6个百分点。

在国内,也不乏这样的坚定者。亚洲多晶硅老大保利协鑫的订单量目前也排到了2020年。其因技术进步而推动的成本不断下降,最终转化为产品价格优势。最近,保变天威旗下天威新能源开发出新一代晶硅电池片,其转化效率较同类产品提高2%以上,多晶组件效率达16.7%。该公司人士介绍,尽管目前市场大环境不佳,但出于对技术优势的信心,公司仍将该产品的产能规划做到150MW。

内忧外患下,是靠模式创新还是技术为王来寻求突围?这成为当前摆在历经寒暑的光伏业界的现实问题。

中银国际分析师认为,目前国内众多光伏制造业企业纷纷投建电站背后的现实驱动因素大于经济驱动因素。而从长远来看,电站BT模式带来的经济效应很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该分析师进一步解释,随着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纷纷参与其中,必将加速销售电站价格的下降,且企业的期间费用同比将大幅上涨,最终拖累该种盈利模式的净利润率水平。这种情况下,很多无法如期实现投资预期的企业不得不被动转为电站运营商,而理想状态下,电站运营7年达到盈亏平衡,众多企业资金无法达到快速回笼,资金链可能面临断裂。

有鉴于此,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吁制造业企业应该回归技术创新。光伏专家王斯成就表示,根据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未来三年之内太阳能电池晶硅效率要在目前基础上提升20%,光伏的技术潜力仍非常大。

[#page#]

海通证券分析师也指出,综合考虑铸锭、硅片、电池和组件四个环节的成本叠加,2013年光伏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均存在合理的成本压缩空间,预计组件成本可以做到0.4美元(约合2.4元人民币)/瓦,在目前4元/瓦的基础上下降近一半。而这一切,合理的推动因素是技术研发的升级。

随着制造业产品价格的下降,以及未来政策补贴的逐步下调,王斯成认为,光伏行业将彻底告别过去的暴利,转而进入到平稳增长阶段。“这是全行业必须认清楚的现实。”

切实淘汰落后产能

曾经“风光”无限的新能源产业如今一片萧条,而且,这一局面还将延续到2013年。

当然,我们也看到,政府对新能源的刺激政策在加码,在电网已经放开分布式光伏并网、可再生能源配额管理办法即将出台的背景下,分布式光伏明年或迎转机,安装工程类企业将率先受益,逆变器企业业绩也会受到拉动。

新能源作为非成熟行业,初期的供需需要政策拉动。经过近5年的培育,我国新能源产业已经跨过政策规划引导下的产业扩张期,风电和光伏产业均已成熟而且出现严重产能过剩。面对供需失衡的情况,政策一方面要在扩大国内需求上着力,另一方面则要加快推动兼并重组,规范行业的发展。

目前市场预期较高的系列政策有:出台并网电价补贴细则;建立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出台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管理办法,以及《关于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管理工作的意见》、《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配电网相关技术规定》、《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系统典型设计》等细化文件。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光伏发电系统成本的进一步下跌,在0.4-0.6元/度补贴、放开并网的政策支持下,2013年分布式光伏或将开启新的市场,其应用环节如安装工程类企业、逆变器企业将率先受益。

不过,业界预期,分布式光伏发电未来三年的新增装机最多只有15GW,短期内尚难以解决光伏行业面临的供大于求难题。

关于光伏产业的供需失衡,还需要政府的放权,不要干预落后产能退出,顺从市场机制的自然淘汰。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