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绑地方政府和银行 汉能2000亿帝国如何收场?
摘要: 正是因为捆绑了地方政府和银行,李河君才有足够的底气在产业的寒冬期喊出“打造2000亿帝国”的口号。但是产业的发展、企业的成长不是靠口号和某些地方政府和银行的一厢情愿就能够实现,任何违背市场规律的做法最终将以失败告终。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的光伏产业遭遇寒冬,无锡尚德、江西赛维这两家昔日的光伏巨头濒临破产。有一个人却在逆势而动,不仅大举进军光伏市场,还宣称要打造一个2000亿规模的太阳能帝国。他就是汉能控股的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为什么李河君要在人人谈光伏色变的时候巨额投资?汉能的太阳能帝国是一个传奇还是一场灾难?
李河君,汉能控股董事局主席。1967年,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之后,李河君拒绝了国家分配的工作选择下海经商。从卖电子元器件开始,涉足领域包括矿业、房地产、铁路运输等。赚得第一桶金后,李河君进军能源行业。他从投资小型水电站起家,最终耗时8年时间,在金沙江上成功建设了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的金安桥水电站,这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民营企业建设的百万千瓦级特大型水电项目。
2009年开始,借着新能源政策的东风,搭上车“4万亿”经济刺激的顺风车,李河君开始构建一个总投资额近2000亿的庞大太阳能帝国。短短几年时间,汉能已在全国兴建了八个专攻薄膜光伏组件的生产基地。按照投资计划,终极产能将达到1000万千瓦,这个数字如果实现将超过目前全球薄膜光伏组件的年产能。李河君宣称其近期目标是在2012年实现产能300万千瓦。没有任何光伏行业背景的李河君敢如此大手笔的进入这个新型行业?他的信心从何而来?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高技术产业室主任曾智泽:光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是我们政策鼓励的;第二个它是清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要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它的前景就越来越广阔。而能源呢,又是我们生产和生活须臾不可以离开的。尤其是这样的清洁能源,这样的一些因素就给了那些投资者充分的信心,所以说他们愿意大把大把地投资到这个领域来。
但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从2010年开始光伏产业便形势逆转,不少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停产整顿、甚至破产的危机中。就连光伏行业的龙头企业赛维和尚德不久前也传出有可能要破产的消息,怎么才二三年的光景,整个的光伏产业就发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
[#page#]
曾智泽:一个是欧美对咱们的光伏电池和组建进行“双反”,也就是反倾销和反补贴,使得我们的产品出口国外的量大幅度减少。从国内来看,我们光伏电池的组建,主要应用在发电行业,规模也都不是很大,特别是还涉及到并网问题,市场一时半会很难打开,使得这些光伏企业面临着可以大量生产但没法大量销售,生产多了就积压,资金占压,所以说日子不太好过。
光伏企业的日子不好过,李河君和他的汉能能够独善其身吗?李河君自己认为可以,因为他宣称汉能所采用的是与尚德、赛维等晶硅企业完全不一样的薄膜太阳能技术,成本低、性价比高。也正是凭借于此,李河君说服了新疆、内蒙古、宁夏等地方政府投资他的太阳能帝国。但实际上,随着近年来晶硅光伏组件价格大幅降低,太阳能薄膜组件已无成本优势了,加上使用太阳能薄膜组件需要更大面积来吸收太阳能,增加了土地成本,这样算下来成本更高。业内人士分析,李河君想要在2012年完成300万千瓦已经难以实现,2000亿的太阳能帝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评论员王晨:他说的技术很领先,当时在业内人士那里遭到了很多质疑。但是为什么地方政府能信呢?因为它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它确实是新一代技术,但是这个技术呢,太阳能薄膜电池面临瓶颈,就是你必须要提高你的转化率。
但是在硅价格高的这几年,他没有利用硅价高、传统电池成本高的优势,去把他的技术做好,所以他错过了很好的机会。这条赌博的路,现在看是输了,如果他再坚持自己的路线的话。
如果李河君庞大的太阳能帝国无法建成的话,投入了真金白银的地方政府和银行很有可能成为“埋单”者。根据汉能内部人士透露,汉能在各地投资依据“三三制原则”,即:政府出资三分之一,银行出三分之一,汉能自己出三分之一。有时在数据上做些手脚,汉能连三分之一都不用出。而汉能目前的状况也的确让地方政府和银行很揪心:大部分的项目处于半建半停工状态,生产出来的产品受市场行情影响无法外销只能在自己的厂房上摆着,还有不少项目至今没有开工。当初被各方当做香饽饽一样争夺的汉能项目,现在成了烫手山芋。
王晨:地方政府需要大的企业提高GDP增速,增加比例成分。这些都是一个畸形的、比较单线条的考核机制给地方政府的压力,使得他们在做许多决策的时候目标非常单一。根本就是没有预估到这个产业产能过剩的一种情况,就是没有退出机制。就像对待李河君的这种情况,也希望让光伏产业落户自己的地盘,在税收,土地,资金支持,贷款上也给予很多优惠。我觉得就是说,造成产能过剩的不太好的结果,各方都得反思。
正是因为捆绑了地方政府和银行,李河君才有足够的底气在产业的寒冬期喊出“打造2000亿帝国”的口号。但是产业的发展、企业的成长不是靠口号和某些地方政府和银行的一厢情愿就能够实现,任何违背市场规律的做法最终将以失败告终。地方政府也要一改“GDP挂帅”的指导思想,盲目投入或者帮扶企业都是危险的。只有真正营造初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才能造就更多健康发展的企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