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对待光伏电站投资热 预防电站过剩的更大危机

2012-12-24 16:10:11 来源:大比特商务网

摘要:  众多的光伏制造商开始涉水并向公众宣告正式进入光伏终端电站领域,趋势不断蔓延并持续发酵中,甚至一些制造企业将一年募集到的主要资金都投入到终端电站项目之中。

关键字:  光伏制造商终端电站光伏电站过剩

光伏组件供不应求之时,面对挖金般高额利润的诱惑,各行人士蜂拥而至纷纷开工、建设生产……短短的几年,中国光伏制造业从2002年单企业年产量最高的3MW迅速发展到年产超过3GW的规模,发展速度递增高达1000倍。从市场的供不应求到如今的产能严重过剩,从早期“市场无限大”的兴奋豪迈断言到现在裁员、节流、“裹衣入冬”的现状,不同规模大小的光伏制造商们不得不面对寒冬现实,纷纷寻找自救之路。

在这个自救的解困路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上游制造商向光伏终端电站发展,寄希望通过光伏终端电站消化自己日积严重的库存。在中国上市的光伏企业更是背负着经营不能亏损的压力,否则将面临ST的挂牌警告,融资将变得愈加困难,资金链断裂的危险。为此,这些公司迫切寻找到使年度财报好看的“平衡点”。 或通过合作伙伴指引、或联合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终端电站、或直接收购海外已经开发完成的电站项目公司……众多的光伏制造商开始涉水并向公众宣告正式进入光伏终端电站领域,趋势不断蔓延并持续发酵中,甚至一些制造企业将一年募集到的主要资金都投入到终端电站项目之中。

面对新一轮发展得热火朝天的光伏态势,我们不仅要问, 这条通过自己发展光伏电站,以缓解产品库存压力的路会走得顺畅吗?此种变革缓解库存的道路究竟能走多远?能不能实现中国光伏的自救?能不能使中国光伏产业链开始良性循环起来?看到海外涉水的一些失败案例,带着诸多的疑问,记者研究了尚德、超日等上市企业财报,采访了行业多位专家。综合各家之谈后,笔者认为,我们现在需要冷静、审视已有的危机,科学化地做企业战略调整,否则大家可能将面临新一轮“中国光伏电站过剩”的更大危机:

首先,此种商业模式的形成只可看为过渡现象。因为制造商在承担产品生产线的主产重负下,通过开发终端电站,且不考虑产品销售能否得到确认的前提,即使产品销售得到了确认,消化了工厂的部分库存,企业很快也将面临终端电站需要大量资金运转的现金流动压力。也就是说,制造商迈向光伏电站,做少了没用,做多了会形成两端压力,会吃不消。建议此类企业涉足新项目前不要盲目扩大新项目在企业整体的投资比例,先试水,形成闭合式的可运转商业模式,再广泛地做大规模投资运作,否则库存问题没解决,又给自己设置了新的资金地雷。

其次,企业在做项目投资前要做专业的投资分析。我们看见,一些地方政府在发放路条、许可时,还是倾向性地给有产能的制造厂商,希望能帮助救市。但政府的好意可能适得其反,目前的大环境下,制造企业拿到路条后最终会面临光伏电站巨大资金流的压力。除非国家系列光伏政策细则的出台和法制化,落实了光伏发电的电价、收购比例和收购年限以及中国光伏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形成这些根本问题得到落实,否则企业不能对自己的投资做有效预估,谈不上项目盈利,更谈不上释放产能。只有在这些基本问题解决的基础之上,项目融资的道路才会开启,市场才能循环,行业中各节点的交易也才能实现。否则旧的资金压力之上只会增加新的资金压力,制造商及整个行业问题还是得不到根本解决。

最后中国技术研发和更新方面,尚没有异军突起,技术领先的代表型企业,行业技术发展依旧以国外为导向。这也就意味着,低门槛准入的中国光伏行业中,企业在产品方面各自竞争优势不大,在终端电站开发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谈不到专业的经验,目前发展趋势令人堪忧。笔者认为,当前危机之下光伏行业需要分工明确,各环节优势互补,共同推进产业发展。尤其中国光伏制造商当务之急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成本降低以及售后服务跟进的方式做好自身主业,发挥及所长,理性合理化地齐力度寒冬。

综合而言,光伏行业也罢,其它行业也罢,在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中,还是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中,企业的决策者都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思维,不要盲目跟从, 掌好企业自身前进的舵,避免这只脚没从泥潭中拔出另一只脚又迈入新泥潭的状况。希望产业中不要出现“光伏电站过剩”,第二次光伏毁灭性危机的情况。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

x
凌鸥学园天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