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升级转型 光伏突围的必经之路
摘要: 在光伏产业寒冬之际,转型升级似乎成了部分企业的“救命稻草”。业内专家认为,从长远看我国光伏产业或将迎来结构升级转型的新契机,也是走出“寒冬”的必由之路。
在光伏产业寒冬之际,转型升级似乎成了部分企业的“救命稻草”。业内专家认为,从长远看我国光伏产业或将迎来结构升级转型的新契机,也是走出“寒冬”的必由之路。
三面夹击致全行业深陷“寒冬”
自从2011年10月美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商(SolarWorld)要求对中国75家相关企业展开“双反”调查以来,中国光伏企业遭受多重打击,祸不单行。
作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排头兵的光伏产业,前些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如光速般造就了多个新能源产业“大鳄”。但从去年至今,国内90%以上的光伏企业面临亏损、减产、停产。雪上加霜的是,最近美国、欧盟、印度等纷纷启动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倾销调查,国内光伏企业生死攸关。
2012年7月24日,德国光伏制造商向欧盟提起对华“反倾销”调查申请;9月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是迄今对我国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表示,欧盟目前已公布反倾销立案的中国应诉企业名单,虽然对华光伏反补贴立案尚无时间表,但美国的终裁将很可能影响欧盟双反的最终结果。
美欧市场相继沦陷,印度作为最有潜力的新兴市场,成为许多企业的未来希望之一。但日前印度反倾销局发布公告,该局收到其国内企业申请,要求对原产于马来西亚、美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北,或从上述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或部分组件进行反倾销调查。
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对华光伏双反案作出终裁决定,认定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并设定了18.32%~249.96%的最终反倾销税率及14.78%~15.97%的最终反补贴税率。根据这一终裁结果,反倾销税率从今年5月份初裁的最低31.14%下调至18.32%,最高幅度不变仍为接近250%。而反补贴税率则大幅增加逾10个百分点,大大高于初裁的2.9%至4.73%。
对大多数中国太阳能面板制造商来说,最终判决要比此前初裁更为严重。此次终裁维持249.96%高额反倾销税,而反补贴税率则大增至15.24%。
至此,中国光伏产业已遭三面夹击。欧盟和印度跟进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进行反倾销之后,更令业界担心的是这股对华反倾销浪潮或形成多米诺效应,使更多的新兴市场国家跟风,对中国光伏业形成致命打击。
在欧盟及美韩的多晶硅低价倾销下,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在A股上市的7家多晶硅企业中已有3家停产。从全国来看,目前,在已投产的43家多晶硅企业中,仅剩下7-8家企业尚在开工生产,其余均已关闭生产线,停产率超过80%。
2012年初,作为申请人要求对产自欧盟的多晶硅实行“双反”调查的4家企业尚可维持开工。而到2012年第二季度,4家申请企业中的洛阳中硅和赛维LDK已接近完全停产状态。
在欧盟启动反倾销调查申请后仅一个月,在美国上市的大全新能源、尚德电力和晶澳太阳能等企业由于股价持续低于1美元,频繁收到退市警告。11月16日,江西赛维LDK也收到来自纽交所的退市警告,成为2012年8月以来的第四家面临美国退市的中国光伏企业。
光伏产业已进入兼并重组关键期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太阳能电池研发中心主任褚君浩院士日前表示,欧美国家的贸易壁垒只是我国光伏产业困境的诱因,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根本问题,是自身的结构性产能过剩。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的产能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据了解,目前产能已经达到了50GW~60GW,而全球的需求也只有25GW~30GW。此外,由于美国和欧盟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将使我国光伏产业主要依赖国际市场的状况难以持续,从而加剧光伏组件产能的继续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兼并重组、淘汰过剩产能似乎成了光伏企业的唯一出路。
目前我国光伏企业普遍面临亏损和资金链紧张的严峻局面。据一些大企业第二季度的财务报表显示,主要光伏企业亏损额均加大:英利绿色能源亏损9019万美元,同比增加255.21%;赛维LDKNYSE:LDK亏损2.21亿美元,同比增加152.33%;天合光能亏损9210万美元。如今,这些光伏巨头也不得不面临通过裁员来降低劳动成本的尴尬境地。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从光伏企业的现金流和偿债能力来看,整个行业的前景不容乐观。目前已处于底部洗牌期,不排除一些企业退出市场甚至破产的可能性。而由于国内诸多企业面临的资金债务问题,使洗牌者很有可能是光伏行业之外的企业。
业内人士预计,面临当前的严峻形势,将有60%~70%的生产企业要关闭,尤其是产能小于10万KW的、不具有规模经济的公司。由此可见,我国光伏产业进行兼并重组将是大势所趋。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要解决目前产能过剩的问题,企业肯定要经历一个比较惨烈的产业整合过程,虽然残酷,但也是一个重新成长的过程。但是,企业兼并重组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影响整个企业跟行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在整合的过程当中尽量把手放开,让整合淘汰成为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参与的行为,使企业今后能够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更好地把握市场风险。
[#page#]
“寒冬”当中求转型
我国现有100多个城市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多晶硅产量世界第一;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光伏企业严重依赖国外市场,九成以上的产品靠国际市场销售,国内应用不足3%,自身消化能力薄弱。因此,当欧债危机导致国际太阳能市场萎缩,欧美国家纷纷祭起贸易保护主义大旗阻止中国光伏产品外销时,中国光伏产业的虚假繁荣泡沫也随之破灭。
最近几年海南光伏产业异军突起,海南省政府与英利集团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就在海南打造英利集团重要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谋划建设南方区域总部,推动海南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全面加强务实合作。以英利为例,该公司日前召开转型升级动员大会,宣布将从商业模式、营销模式两方面转型,从管理、技术、质量、品牌、队伍五方面全面升级,为企业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转换效率提上来,生产成本降下去,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产品同质化较高的情况下,高效电池产品意味着高附加值,竞争力也就更强。”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宋登元说。
“对于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不计成本地单纯追求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提高,很难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只有‘低成本,高效率’的太阳能电池才会被市场接受,才能与常规能源竞争,尽快实现太阳能电力的平价上网。”宋登元介绍,“熊猫”N型单晶高效太阳能电池平均光电转换效率达到19.5%,比普通电池片高出1个多百分点,成本却比同类公司降低30%以上。自主创新正在成为驱动企业发展的长久动力,成为企业壮大的核心竞争优势。
实际上,在光伏产业已经过度发展和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依然持续有企业进入海南,并陆续投产。早在2012年3月,汉能海口太阳能光伏产业研发制造基地在海口正式投产。
在近日举行的第八届泛珠大会磋商会上,与会各方针对目前光伏产业因国际市场低迷而导致的前景堪忧现状,建议大会通过行政首长会议,共同推动国家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大太阳能发电等终端产品利用,充分开拓国内市场,解决企业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以推进新能源产品在国内的广泛应用,实现产业发展与节能降耗共赢。
英利集团早布局引领转型升级
9月15日,国际领先的光伏企业英利集团在保定召开转型升级动员大会。会上,英利宣布将从商业模式、营销模式两方面转型,从管理、技术、质量、品牌、队伍五方面全面升级,为企业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英利集团副总经理郑小强宣布转型升级的决定,决定指出,英利将以“创新、升级、发展”为总要求,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创新和变革为动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整体升级,通过管理创新实现员工队伍整体升级,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巩固确立光伏主业的全球领先地位,全面提升混业经营的发展水平,实现公司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的全面提升。目前,英利集团正在积极实施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的转型,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整体升级。
10月30日,华北电力设计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等全国近30家知名设计院代表齐聚河北省保定市,就光伏系统设计、光伏系统BIPV和分布式微网方案等展开研讨,以助力光伏企业转型升级。
英利今后将实施两个转型和五个升级来应对这场危机,它的商业模式会由单一的生产模式向系统与服务转型,英利以后将会涉足光伏电站的设计、开发和运营,营销方式也将由产品营销转向企业营销,同时它会建立一个经典高效、快速反应的管理模式,由传统产品向定制化、差异化的产品升级,建立起全面内部质量的服务管理体系,同时还会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团队来实现品牌升级。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苗连生表示:“秘鲁在发展光伏发电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是拉美地区最重要的新兴市场之一。凭借这个项目的示范效应和英利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赞助商身份,我们有信心在南美市场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该集团获拉美市场最大光伏订单,成为拉丁美洲迄今最大光伏电站独家组件供应商,组件供货量达40兆瓦。据介绍,该电站项目分别位于秘鲁的塔克纳和莫克瓜,为拉丁美洲迄今最大的光伏电站。项目预计2012年底实现并网发电,届时,将为6.7万多户居民提供绿色电力,每年可减少2.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page#]
有分析人士指出,英利的转型升级动员大会,对光伏企业在管理、技术、产品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有效传递了行业信心,为其他光伏企业应对当前危机提供很好的样本,具有很强借鉴意义。
11月16日,杭州市经信委将正泰太阳能、舒奇蒙能源、联合新材等全市光伏产业链上的40家企业负责人召集到了一起,共同探讨行业创新,寻找新的市场突破点。一批杭州的光伏企业通过走差异化和创新化的发展之路,为其他光伏企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发展之路。
2010年至今光伏产业却遇到了最寒冷的冬天。尤其是近几年多晶硅价格从每公斤400美元跌到如今的不到20美元,令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优势荡然无存。正泰太阳能董事长南存辉说:“我们即便研发出了世界上最好的薄膜太阳能电池,也必须果断调整、及时转型。”
杭州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协会秘书长赵永红认为危机中潜藏着让企业取得领先优势的“机会”,并认为杭州光伏企业趁着低谷之际,以特色发力,已在细分领域成为业内的“单打冠军”。
与此同时,杭州光伏企业依靠转型升级,成功跳出了比拼价格的“红海”。如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宁夏石嘴山10兆瓦项目是中国首批并网的光伏电站,该项目是正泰太阳能转型升级的一个标志项目,实现了由单纯“卖产品”向工程总包、交钥匙的“卖服务”和建电站“收电费”的转型跨越。
一些光伏企业开始生产替代国外进口材料的产品,还有一些光伏企业则选择了向产业链的上游进军。杭州光伏企业正在通过转型升级逐步实现突围。
转型升级成走出“寒冬”的契机
我国的光伏产业目前主要集中在低水平的加工领域,重要设备和原材料都来自海外。通过此次美国和欧盟的“双反”调查,中国光伏企业必须意识到,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产业才会进入良性发展,才能真正在国际市场掌握话语权。
光伏产业进入结构转型关键时期,唯有抓住机遇,危中求机,转危为机,方能重蹈“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陷阱。
10月27日举办的中国国际太阳能峰会上,国内外专业人士对光伏产业的信心并未动摇。他们认为,正在加快开启的中国国内市场,将使产业“寒冬”成为中国光伏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
“到目前为止,90%以上的多晶硅企业已经停产,仍在生产的企业只有5家,但开机率也在下降。”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称,受近来欧盟与美国先后对中国光伏产品采取反倾销调查和征收反倾销、反补贴税等措施影响,今年多晶硅产量预计下滑1.4万吨,这一数字较去年全球排名第五的日本还要多出0.1万吨。
同时,太阳能光伏组件的产值和销售额双双下降,中国光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断增长,部分企业甚至面临现金链断裂的风险,整个光伏产业深陷泥潭。
究其原因,王勃华认为,主要由于近年来光伏产业发展无序,对外依存度高,技术基础和创新不足,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迅速恶化。特别是产业制造能力的增长远远超出了市场的增长,严重的产能过剩打乱了产业发展的正常节奏。
中国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提供的数据显示,至2011年底,中国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只有300万千瓦,但光伏电池总产能已超过2000万千瓦。
对此,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仲继寿认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光伏行业不能停留在进口原材料、生产组件的加工贸易阶段,也不能过于依赖单一市场,今后应在国内光伏应用方面加强创新。
梁志鹏称,为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推进光伏企业的转型升级,今后政府的支持政策将更具普遍性。他透露,继10月26日国家电网公司宣布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将免费入网后,国家能源局即将出台新规,明确用户的自用电量也可享受每度1元的光伏补贴电价。
“与产能严重过剩的光伏产品制造业相比,国内光伏应用的规模还很小,市场前景不应悲观。”梁志鹏表示,10月24日公布的《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不仅明确了2015年2100万千瓦的装机目标,也将分布式应用作为今后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
“这种分布式应用在东部、中部地区非常具有竞争力。”梁志鹏说,尤其是在实行峰谷电价的地区,电价峰值可达每度0.8-1元,相比分布式应用每度1.2元的电价,每度电政府只需补贴0.4元左右。
对于中国市场的这种变化,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可再生能源项目主管米勒博士表示乐观。他说,目前,全球光伏业已步入资源整合的阶段,德国同样有许多公司被迫关闭。在这非常困难的两年里,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是光伏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而中国拥有卓越生产装机能力,以及较低的成本,这些都将成为强劲的发展动力。
相比之下,对于密集出台的利好政策,王勃华在欢迎的同时更加谨慎。他认为,利好消息既可以促进产业发展,也可能诱发盲目投资。在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必须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加快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使产业发展和扩大市场应用同步进行,防止竞争力低下落后的产能死灰复燃。
[#page#]
政策利好促转型升级
今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光伏产业的利好政策,包括《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通知》等,尤其是10月26日,国家电网发布《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暂行)》,充分体现出国家支持光伏发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决心。如何把握好政策,根据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做出技术调整,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突出问题。
《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光伏产业的五大任务,国家再次强调大力发展光伏产业。而此前,国家能源局将《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由原来的“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将达到10GW”上调50%,至15GW;这个数字较早先流传的“5GW”目标,光伏“十二五”目标已经连续上调两次。
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支持光伏骨干企业做优做强,到2015年形成1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光伏企业,3-5家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光伏企业;3-4家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光伏专用设备企业。
10月26日,国家电网发布了《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自11月1日起,国内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将可享受全程免费的并网服务。该服务的适用范围包括“位于用户附近,所发电能就地利用,余量上网,以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电网,且单个并网点总装机容量不超过6兆瓦。”根据测算,该范围能涵盖所有的屋顶和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
根据这一运作模式,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接入公共电网的部分将由电网买单,用户仅需自己投资光伏发电设备以及自用部分少量电缆线路投入。发电项目投入运营后,发电量可以全部自用,富余电量上网销售,可享受政府的光伏补贴电价1元/千瓦时,用户发电不足时将由电网补偿。
不可否认的是,国内光伏产业的产能有超过九成出口海外市场,形成了对海外市场的严重依赖。而国内光伏发电市场迟迟难以启动的主要瓶颈就在于并网问题。
如今,国家电网分布式电站新政的主要目的即为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并网问题扫除政策障碍,从而使过于依赖海外市场的国内光伏产业看到一丝开拓国内市场的希望。
可以预计,随着政策向光伏产业尤其是光伏龙头企业倾斜,中国光伏产业的整合和转型升级将加速,进而摆脱原先粗放式经营模式,走技术创新及产业链整合之路。
光伏企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充分降低成本,才能具备竞争的实力。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