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贝岭-半导体 广告 2024电机评选 广告 2024秋季电机智造与创新应用暨电机产业链交流会 广告 2024中国秋季智能家居技术创新峰会3 广告

光伏设限 禁“一窝蜂”

2013-01-24 10:52:27 来源:大比特商务网

摘要:  “光伏不是你想来、想来就能来”……近期一直在传关于光伏行业准入门槛的草案即将出台,“一窝蜂”上项目的乱象有望得到彻底整顿。

关键字:  光伏准入门槛一窝蜂

“光伏不是你想来、想来就能来”……近期一直在传关于光伏行业准入门槛的草案即将出台,“一窝蜂”上项目的乱象有望得到彻底整顿。

光伏设限 禁“一窝蜂”

光伏设限 禁“一窝蜂”

光伏=造富效应+低门槛?

曾几何时,提起光伏行业,映入脑海的除了“高科技”、“新兴产业”这些词汇,人们想到更多的就是“财大气粗”和“入行容易”。

光伏业的造富效应,有其合理的一面。毕竟,光伏等新能源代表了未来能源产业发展的方向,太阳能的供给更是近乎无限,产业空间绝非以简单的数字能够衡量。从国家竞争层面来说,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新能源技术上处于同一个起跑线,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占有优势,诱人的出口前景无疑蕴含了巨大的商机和“钱景”。从老百姓的生活消费来看,一旦包括光伏在内的新能源得以广泛应用,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激发出的需求量更是一个天文数字。凡此种种,无不昭示着这是一个高含金量的行业。

过去十年来,如果有一个行业笼罩的光环能与互联网相媲美,一定是光伏;如果有一个行业的造富能力能与互联网相媲美,一定是光伏;如果有一个行业吸引资本的能力能与互联网相媲美,一定是光伏;而如果有一个产业激发地方政府的追逐热情超过房地产,一定还是光伏。但最诱人的还有一点,这个行业没有门槛。

尤其是地方政府扶持光伏产业,除了财富效应的光环外,更主要的是它既能解决就业问题,又能带来巨大的投资和税收,官员也能捞取政绩。因此,各地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本着“捡到篮里都是菜”的想法,对于兴办光伏企业的各路人马也是来者不拒,一概笑脸相迎,要地皮给地皮、要优惠给优惠。正是这种近乎“零门槛”的刺激,众多原本对光伏知之甚少、或者主业与光伏毫不搭界的企业,趋之若鹜般冲进光伏这个看似“钱途”无量的新兴行业。一时间,做水产养殖的、做水电开发的、做建筑材料的、做服装业的、做家用电器的……纷纷披上光伏新衣,摇身一变为炙手可热的光伏新秀。

鱼龙混杂、一哄而上的结果,自然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孙广彬就曾公开表示,中国光伏业之所以遭受发展障碍,就是因为准入门槛较低导致进入企业太多。当前我国太阳能电池板有出口记录的厂家将近2500多家,但真正有规模的生产企业不会超过60-70家,而实际上在工商局注册的将近500家,这样大的生产企业、出口企业数量,肯定会导致有一部分企业在产品质量、技术、售后服务等方面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这样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不仅恶化了中国的光伏出口环境,更为欧美对华“双反”提供了现成的口实。

光伏业设限或为“保大弃小”铺路

来自上证报的消息称,由工信部起草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准入条件》草案,将对企业研发能力、生产规模、出货情况、专利数量等各个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范围囊括了硅棒、硅片、电池、晶体硅组件以及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不符合准入门槛的企业,金融机构不得向其提供贷款和其它形式的授信支持,产品出口不得享受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在国内应用不得享受相关补贴。

笔者以为,这其实是中国光伏业“阳光普照”时代终结的信号,更是为“保大弃小”战略顺利实施铺路的先声。早在去年9月的保定秘会期间,国家能源局主管新能源的副司长史立山就曾明确表示,“尽管光伏产业发展是光明的,但并不是任何企业前景都是光明的”,显示了决策层将对现存光伏企业实施差别化对待的姿态。

随后,业内还曾传出国开行重点确保“六大六小”12家光伏企业授信额度的消息,一度被市场视为光伏救市圈定范围的信号。但随后之所以不了了之,关键就在于当时政策面缺乏界定光伏企业“保”和“弃”、“大”和“小”的标准。正如人都有求生本能,尽管各家企业良莠不齐,却没有任何企业自甘束手待毙。如果没有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准入门槛和评定标准,“保大弃小”也好、扶优扶强也罢,都会遭遇“师出无名”的尴尬,最终演变成企业相互“拼爹”的游戏,最后的胜出者很可能是那些背景强硬、大而不倒的企业。这无疑违背了光伏行业整合重组、优胜劣汰的初衷,甚至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效应。

其实,去年出台的《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对“准入条件”有所涉及。就企业规模方面,《规划》制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形成多晶硅领先企业达到5万吨级,骨干企业达到万吨级水平;太阳能电池领先企业达到5GW级,骨干企业达到GW级水平。技术目标方面,单晶硅电池的产业化转换效率将达到21%,多晶硅电池达到19%,非晶硅薄膜电池达到12%,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实现产业化。光伏电池生产设备和辅助材料本土化率达到80%,掌握光伏并网、储能设备生产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

但笔者认为,要想保证真正质优价廉的中国光伏产品在国内外发扬光大,仅在制造环节设置门槛还不够,国家还应利用产业准入、技术、质量、认证等几道门槛来切实提高出口企业的整体资质,让竞价比高的企业在未来继续占领国际市场。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

x
凌鸥学园天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