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显现到骤增 光伏电站有过度开发苗头

2013-01-25 12:51:29 来源:大比特商务网 点击:1210

摘要:  此多项友好政策犹如强心剂,对国内光伏电站的开发起到极大促进和助力作用。但是,热潮刚刚掀起就已显现过度开发的苗头,大量电站建成却未运营,对于整个产业来说,最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资金链危机。

关键字:  光伏电站过度开发资金链危机补贴

2013年1月7日,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强调,今年全国能源系统将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其中包括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等。会议还提出2013年实现全国光伏发电装机1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

此多项友好政策犹如强心剂,对国内光伏电站的开发起到极大促进和助力作用。但是,热潮刚刚掀起就已显现过度开发的苗头,大量电站建成却未运营,对于整个产业来说,最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资金链危机。

BT模式:买方市场形成

完整的光伏电站产业链包括:多晶硅生产企业、上游组件制造企业、开发电站的系统集成商、运营电站的电站业主,以及购买电力的用户等。和其他环节相比,光伏电站开发由于在技术、市尝资金及产业链四大方面的竞争门槛较高,无疑是全产业链中综合竞争能力最强的一环。

2012年9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光伏电站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1元和1.15元两个标准,以光伏发电1.4~1.5元左右的成本计算,加上政府补贴电价,光伏发电仍然有利可图。利好一出,受困于产能过剩和贸易壁垒寒冬的光伏制造企业为消耗库存,盘活资金,纷纷跨步,涉足下游,加大电站投资力度。此外,包括国电、大唐、中电投等大型电力国企在内的各路资本也参与其中,随着竞争主体多元化,业界掀起了电站开发热潮。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和一些拥有光伏产业相关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企业的BOT(建设-运营-转售)光伏电站运营模式相比,大多数光伏制造更倾向于BT(建设电站-转售)模式。由于BT模式的进入门槛较低,以电站建设平均成本15元/瓦计算,建成电站能以高于16.5元/瓦的价格转售,其净利润率明显高于严重亏损的传统光伏制造业务。

BT模式中影响企业利润率的,主要是电站的售出价格。国内光伏电站的收购方主要为国有电力公司、基金投资公司等。一方面,制造商一窝蜂地涌入市场开发电站,希望能把握则将实现近10%的净利润率;另一方面,电力公司也逐步转向自己投资建设电站,基金投资公司也日趋谨慎,都导致电站转让市场成为买方市常

此外,由于制造商急于消化库存,光伏组件价格进入快速下降通道。公开数据显示,过去6年中,光伏组件价格下降86.6%,系统价格下降了83.3%,目前包括龙头企业在内的光伏产品毛利率均低于10%,有的甚至出现负毛利率。随着组件、系统等价格的下降,更加剧了光伏电站销售的“价格战”,使BT模式利润率快速下滑。

以上种种情况,都不免令人产生这样的担忧:电站开发过度,越来越多的电站建成却卖不出去。一旦电站卖不出去,制造商不仅将面临资金占用压力,其自身运营电站还可能导致亏损。中银国际证券预算显示,当电站销售价格下降到9元/瓦时,BT模式的净利润率只有0.6%,电站运营7年才能达到盈亏平衡,企业资金无法快速回笼,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倒卖路条”怪象。“路条”指包括组件、系统部件及施工、电站项目等在内的政府批文。公共媒体曝光过国内光伏电站开发的重点地区----青海省的“路条市潮:一个10兆瓦电站的路条经倒手后可以从60万~70万元卖到200万元。业内人士透露,甘肃、新疆光伏电站“路条”的价格更是翻番。高企的路条费,间接拉升了企业投资电站的成本,加大了后续资金风险爆发的隐患。

风险:从显现到骤增

电站开发不是金融游戏,资金链危机可以将企业置于死地。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包括无锡尚德电力、赛维LDK和英利绿色能源等龙头在内的几乎全部光伏企业均持续亏损,尚德和赛维还一度盛传破产消息。

对业界有所警示的,还有2012年年中尚德电力在意大利建设电站项目引发的“反担保骗局”。据了解,为消纳自身光伏设备并通过转售或运营电站获利,尚德利用其控股的GSF基金撬动银行的贷款,在意大利投资建设光伏电站。整个链条顺利运行的前提,是电站顺利售出或政策运营、迅速并网发电,并得到当地政府补贴。但是最终,该项目最终并未顺利并网发电,加之虚假反担保的罪名,使尚德陷入了严重的资金链危机。

另外,电站开发需要具备一定技术能力。光伏发电领域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亟待推广,水平也需广泛提升,一个设计细节都可能影响整体运营成本。而且,有些问题,只有待电站真正运营起来,才能被发现并解决。但是以目前情况来看,光伏制造商快速出手,为使资金流动起来而建设电站的过程中,对专业的开发和运营能力并未提出要求,技术水平更令人堪忧。对此,专家表示:大干快上的热潮中,电站开发的质量无法保证,必将加出现大豆腐渣工程的可能。

[#page#]

此外,制造商经营领域的盲目延伸,也严重挤压了电站开发主角----系统集成商的利益,“搅混了市潮。集成商表示,原来依靠在电站开发中销售组件的差价而赚取的利润,如今被制造商的直销而剥夺;而华能、大唐等国企与电力公司的背景关系,在协调电网的能力上显然也比集成商更具有优势;集成商的盈利空间逐渐被蚕食,行业无序发展情况严重。

补贴:缺口不补,困局难破

除了价格战和质量问题,电站开发盈利的最大问题----光伏并网、并网电价、补贴等方面政策,或不明朗,或仍待落地,都使企业面临的多方面风险未消。

以补贴为例。可再生能源补贴是国家根据特许权招标对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确定的高于常规火电的上网电价。结算时,电网公司负责结算当地火电脱硫上网电价部分,剩余部分即为可再生电价补贴,由电力消费者承担,由国家财政组织资金发放。2006年7月至今,每千瓦时电量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费已从1厘钱涨到8厘钱,但仍跟不上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增长的步伐,补贴资金缺口不断拉大。2012年年初,《人民日报》曾援引财政部人士的话称,2010年度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缺口20亿元左右,2011年缺口100亿元左右。能源局内部人士透露,2012年缺口或达200亿。

2012年12月4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关于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2010年10月~2011年4月)的通知》,意味着拖欠多时之后,新一轮电价补贴结算终于展开。但是,即便本轮结算完成,在2011年4月到2012年12月之间,还有近20个月的电价补贴没有着落。2012年12月18日,财政部官网公布《关于预拨2012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的通知》,安排85.97亿元用于预支2012年1月1日以来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其中风电58.5亿元、光伏7.23亿元、生物质20.23亿元。但这一数字,与2012年所需总量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两个问题:一是量不足,一是拖欠时间太长,我们企业也在呼吁解决这个问题。”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源表示。

补贴不能及时到位,会导致供应商、开发商、投资商之间的三角债,长此以往,企业就没钱去做研发和质量改进,零部件的质量也会下滑,最后必然导致整个行业设备质量下滑。“兵马未动,粮草需先行,补贴资金不解决,企业即便进行投资,补贴资金不到位也会带来产业链上游的噩梦。”

目前,我国“十二五”(2011年~2015年)规划的光伏装机为20吉瓦,从目前地面电站、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分布式光伏集中示范区的项目规划来看,这一目标很可能进一步上调,甚至有望达到40吉瓦。

目标虽远大,但当务之急还是得先解决补贴欠账问题,进而理顺整个可再生能源管理和补贴机制。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

x
凌鸥学园天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