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刺激下光伏会有另一片天地?

2013-01-30 14:21:58 来源:大比特商务网 点击:1019

摘要:  随着光伏产业熬过了最黑暗的日子,现在是不是重新聚焦于光伏产业优势(技术改进),及实施以技术为基础(非贸易为基础)的制约以使该产业盈利的理想时间呢?

关键字:  光伏技术改进盈利

随着光伏产业熬过了最黑暗的日子,现在是不是重新聚焦于光伏产业优势(技术改进),及实施以技术为基础(非贸易为基础)的制约以使该产业盈利的理想时间呢?

本文讨论了目前合并与合理化的当务之急可能是说明误解光伏产业动态的原因,以及处理技术进步可能是应对产能过剩或供过于求的唯一解决方案的方法,两者都动摇并推动整个价值链的光伏产品供应。

技术刺激下光伏会有另一片天地?

技术刺激下光伏会有另一片天地?

动荡的产业:经常被围观者误解

刚出大学校门和申请MBA课程的任何人,对光伏产业的供/求或成本/价格的分析可能都要在商业现实中经历一堂速成课,因为光伏产业并不简单地遵守任何合理模型。

恰恰相反,光伏产业被比全球行业指标更重要的问题所劫持:即日常生存以及祈祷你的竞争对手先失败,使销售环境不那么痛苦。

加之长期的产能过剩、整个价值链供过于求及频繁的库存囤积,以及销售环境的本质开始浮现。基于理论上的现金成本估计价格点的任何人跟踪的只是存在于纸上或Excel表格中的光伏产业。

事实上,价格点、商业交易及条款与细则不时表明这是季末市场摊位交易,而非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建设或利润保存。

不断升级的贸易战及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相互指控)的因素及使用“动乱”这一词来描述光伏运营的环境绝非哗众取宠,而也许是光伏制造商和供应商在面对真实困境时的一种客气说法。

光伏产业联合:痴心妄想还是过于天真

产量合理化、产业联合及(优先)财政救助是被一些光伏观察者广泛吹捧的选择,作为目前产业困境可能的解决方案。但是这些建议大多只是希望,而非提供任何具有真正长期价值的广泛倡议。

事实上,光伏产业“合理化”或“合并”的失败并非令人惊讶,这是不同国家的制造商和供应商缺乏全球协作的必然结果。通常,合并是国家(甚至是州或银行)讨论的特定词汇,并非在全球基础上。

从历史上来看,光伏产业靠整个价值链不同制造商之间的“健康”竞争来运营。然而今天,全球贸易争端使这一动态恶化。事实上,全球的不信任更加突出,国内企业的短期生存是目前唯一的选择。

但是也许在这儿问一个问题就够了:为什么合并?

让我们先看看欧洲的光伏产量。向失败的欧洲晶体硅或薄膜制造商购买五年的老技术原因何在?如果欧洲晶体硅制造商,迄今得到当地、政府、欧盟融资举措及充满活力的研发机构的支持,还是不能在2010年的光伏环境中低成本运营,那么亚太区的收购公司真能持有一根魔棒,使相同的制造基地在2013年具有竞争力吗?

此外,鉴于欧洲光伏工厂不断关闭,那么也许在一旁耐心等待,直到欧洲委员会实施目前被视作最明智之举的进口关税产生全面影响。(然而,不幸的是,粗略看一下目前的光伏参与者,这样的奢侈可能仅为韩国的几个财团存在。)

[#page#]

现在看看中国光伏,当今天中国的一级制造商现有产量很大程度上并未充分利用并且直至2014年年度利用率可能无法达到80%以上,那么他们增加更多的晶体硅产量的原因何在?

在这种情景下谁真正获利?真能挽救就业吗?当地银行真能拿回他们最初的投资吗?规模经济的论点真的重要吗?还是季度亏损和资产减记不可能简单地使债务继承成正比?

事实上,“合并”可能仅仅是一些被光伏产业观察者吹捧的概念,虽然一厢情愿,但这可能仅仅是一种天真的想法。也许因为没有其他解决方案可以解决产能过剩或供过于求的问题,直至年度终端市场的需求达到甚至超过45-50 GW水平。简单地拿一支记号笔画一条通过200左右的线,标出低于这一假想临界值的光伏制造商,但这也不是一个特别可靠的方法!

因此,让我们假设,直至2014年(最早),终端市场的需求才能达到45-50 GW的水平。让我们再假设,(外部)投资者的信心将需要十二个月才能恢复。那么,我们就剩下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未来的十八至二十四个月能够做些什么才能使光伏制造业的情况好转(假设答案不是合并),使2013年不会单纯的变成另一个“2012”,或是变得更痛苦呢?

技术壁垒:避免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法律影响

对于许多光伏制造商(及他们各自的政界人士、政府或地区等),国内贸易保护主义一直是对抗利润下滑及侵蚀市场份额的首选战略。因此,要求相关反倾销及非法补贴成为最终将国外制造商置于竞争劣势地位的默认路线。最初在美国、之后在中国,现在在欧洲:全球光伏产业的大部分现在卷入基于政治家或政府主导的贸易组织的最终决定的预测中。

进行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并不困难。每个大量投资制造业的国家将在全球光伏产业的之外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每个国家现在都在计算着亏损,抑或由于对晶体硅工厂全球投资过剩,抑或由于投资在未经证实的薄膜技术。在感知原因(国外制造商或供应商)和最终影响(国内破产)之间划定界限并不需要太多的创造性思维。进入政治或公共的潮流并且深入探讨能够很快地将“如果”变为“当”。

但是苦苦挣扎的光伏制造商是否有其他选择?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更密切关注一个迄今远离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的关键光伏终端市场或制造业国家:日本。

理解日本能够一直避免反倾销或反补贴税,但与此同时尽力保护其国内制造商,黄金时间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媒体报道的原因,但是如果本地制造业面临挑战,技术可以使用。

日本的效率或技术临界值水平当然可以被视作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形式。没有人打算挑战出货及在屋顶(或者实际上,在任何地点)安装更高效电池板的需要。前提是好的,只要国内制造商自己能够供应满足这些需求的电池板。

值得注意的是,硅片、电池等原产国家并不在产品上写明,因此事实是,日本晶体硅组件的大部分是由非日本材料(韩国多晶硅、中国硅片和台湾电池等)组成并不重要。

镉排斥及(其他薄膜,但非薄膜硅)CIS效率临界值要求的因素,并且日本拥有最广泛的以技术为基础的光伏关税,事实上不能发表任何关于国内就业或非法价格或补贴的评论。

当然,这能否足以保存日本国内制造业并不明朗。如果光伏是一个他们想要从组件制造业的立场去追求的产业,最终可能由光伏制造商的母公司决定。

有趣的是,日本想要使用“效率”作为减少国外对本地终端市场需求威胁的媒介,这似乎并未纳入北非、欧洲和中国的反倾销支持者的考虑。可能要写一篇论文关于这些地区或国家(虽然在光伏制造业或研发方面投资数十亿美元),但是没有一个能够追求效率或技术以优先发展国内制造业,但是应该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欧洲可能夸大了“品牌”和技术的重要性,中国上游多晶硅生产商与美国和欧洲的供应商相比,不能以质取胜。

但它确实提出问题:技术门槛的障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降低传统产量并将效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吗?在这种情形之下制造业会呈现什么样的状况?高效率的组件能够以一个可接受的价格批量生产吗?或者,有比单纯的效率更好的指标吗?

技术刺激下的光伏动态

因此,技术刺激下的光伏环境实际上看起来将会怎么样?首先,让我们假设,传统产能不能够满足性能临界值,就会被删除/退休或永久关闭。这或许不是一个太冒险的命题,由于过去在光伏产业大多旨在升级或提高电站或工厂性能的努力都获得一定成功。

在2009至2011年间增加电池和组件产量的较低级晶体硅参与者将受到最大影响。在2009年前增加而非升级的传统晶体硅电池生产线也将拿出(有效的)产量分析。事实上,晶体硅电池的舞台将(再一次)变为该产业有效产能的“过滤器”。(关于“日本”型效率约束产量的更多详细分析将在本网站即将发表的嘉宾博客中呈现。)

[#page#]

因此,效率路线能够帮助平衡中游光伏装机容量水平,删除进入该行业的启用标准工具及工序的公司。该路线还能清除由产业领导者运营的传统电池生产线。

硅消耗g/W是一个执行的较好指标吗?

但是上游怎么样?实现硅锭或硅片的产量平衡可能是目前在行业需求中一个更加难以解决的一个困难。硅片制造可能在整个光伏价值链中门槛最低,仅需花费一点资金及三四个工具供应商就可以进入供应链的这个部分。因此,效率论点本身不太可能推动硅片产量合理化。

硅消耗怎么样?花费很长时间才使g/W和非硅基光伏技术(薄膜!)与政策改变或新的上网电价补贴举措一样重要。多晶硅定价水平当然不是今天优先讨论的话题,但是如果从表面看来,此处的基本原则仍然适用。

这不是多晶硅生产商今天想听到的,但是强制执行对g/W度量的贸易限制可能会为整个光伏价值链带来最深远意义及最直接的利益。降低硅片厚度将推动多晶硅规格进一步远离太阳能级,更接近电子级规格。较薄的硅片(比如说小于140微米),将很快重新调整晶体硅硅片制造业,许多可能只是退出该产业。

更薄的硅片也将使电池或组件成为“必要”而非“选择”。因此,为进出口组件打造硅g/W的度量基准能使整个价值链的产量合理化,并且使原料和技术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并且,如果光伏产业“过去”没有携手实现这一情况,也许全球学习曲线的概念或路线能够使达成这一目标。

并且它也会救助光伏设备供应商,其中很多是亏损经营,面对未来十二个月无任何有意义的新订单。(设备供应商破产对光伏产业也不好。)

无论如何,在未来的十二至十八个月中光伏产业有一些必须要“改变”,除了跟踪不断升级的贸易战中穿插的随机破产公司之外。

简言之,要有全局观,应该回溯到光伏行业之前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不是在一个狭小的国家范围挣脱自己的困境。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

x
凌鸥学园天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