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光伏电站 看似美玉实存瑕疵
摘要: 光伏电站市场容量的扩大是必然的,但目前来看仅仅是一种趋势,在缺乏机制保障和市场化运作尚未成型的前提下,短期看风险仍较高。总而言之,企业的决策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思维,不要盲目跟从,掌握好企业自身前进的舵,避免刚出泥潭又入深渊的状况。
历经磨难,中国光伏企业终于迎来希望之光——光伏电站项目。但企业需要认真分析它的前景到底如何,这样才能破冰前行。于是乎我们发现,这块美玉尚存瑕疵,还需要耐心及细心地雕琢。
面对产能过剩和欧美对华光伏双反的威胁,不少中国光伏企业快速调整战略,再次祭出了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的大旗,不过这次是将新的盈利点放在了下游的光伏电站。几乎整个光伏业都在为打开国内电站市场而奔走。
太阳能光伏电站 看似美玉实存瑕疵
为什么选择光伏电站?
企业向下游投资光伏电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能消化自己的组件产品,来刺激销售;另一方面则是因建电站有合理利润可图,这也是现阶段盈利相对稳定的环节,可以让年底的财务报表不会太过“难看”。
再加上政策的明朗化,无疑又给了企业一颗定心丸。12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五项措施,被看成是光伏产业的救市之举。 而早在10月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关于做好分布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暂行)》。其核心内容是:11月1日起,国内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将可享受全程免费的并网服务,并可以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由此,萦绕在光伏发电企业头顶最大的魔咒开始解除。
密集的政策扶持以及电网前所未有的高调表态,犹如添了两把新火,致使一股浩浩荡荡的光伏电站投资热浪,迎面扑来。
赛维LDK新任CEO佟兴雪也认为,现在来说电站的利润率是比较好的。金太阳工程,分布式电站未来也会有一些标杆电价和并网优惠,这可能是一个在政府支持下的机遇。就连10多年来一直较为谨慎、未曾涉足光伏电站领域的英利集团,目前也开始在光伏电站投资中发力。
而一向低调而谨慎的“光伏教父”海润光伏的CEO杨怀进,也从幕后走向台前并直言:做电站是当下行业唯一的出路。杨怀进认为光伏组件生产企业建电站最大的好处,就是扩大产品销路,迅速回笼资金。他曾表示,只要收益率达到8%以上,建电站就能盈利。在光伏寒冬中,保持资金链显得尤为重要。2012年以来,海润光伏将已并网的电站陆续出售,保守预计均有10%的利润 。
航天机电则在计划砍掉旗下多晶硅业务后,也将两笔为技术改进募集的资金用途更改投到光伏电站。公司董秘王慧莉解释,转向产业价值链附加值最高的后端电站建设,将提升公司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并估算内部收益率为10%左右。
然而投资光伏电站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市场仍存不确定性
目前,国内光伏电站的前景受制于三个因素。首先,光伏发电距离平价上网,还需时日,电站运营商也在观望电池和组件价格继续下降。其次,补贴资金缺口很大,光伏电站是生存在补贴之上的行业,利润高低取决于补贴和各地电价水平,市场期待一个差异化的度电补贴方式。最后,补贴和并网政策落实不易,明面上政府对光伏电站有很多补贴,但在具体实施中补贴拖欠严重,将耗费开发公司大量现金。
这三点是锁住中国光伏行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使得企业没办法清晰地预测投资一个项目的回报,收益率不安全,形不成一个商业模式。
莫尼塔投资新兴产业研究小组分析师唐小东认为,目前还不大可能看到系统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出台,原因其一是光伏成本相对比较高,其二是担心光伏发电爆发式增长后出现类似风电并网困难的问题。
如若补贴不能及时到位,会导致供应商、开发商、投资商之间的三角债,长此以往,企业就没钱去做研发和质量改进,零部件的质量也会下滑,最后必然导致整个行业设备质量下滑。兵马未动,粮草需先行,补贴资金不解决,企业即便进行投资,补贴资金不到位也会带来产业链上游的噩梦。
连从事专业化光伏电站项目建设和运作的天华阳光董事长苏维利也发出疑问,如果发完电不自用,那么上网部分能否全额收购?电价的执行年限,从哪天开始执行,能执行多久呢?
企业盲目跟风 投资有过剩苗头
仓促出台的各项政策,看似美好,但是缺乏具体细则和准入门槛,实际效果和操作必然阻力重重。光伏电站虽然盈利,但目前已出现盲目跟风现象,需警惕风险和泡沫。
[#page#]
伴随着中国市场的兴起,原本处于光伏中上游的硅片和组件厂商纷纷进军光伏电站领域,期待启动需求市场,消化过剩产能;或转卖电站,获取盈利。保利协鑫、天合光能、阿特斯等也加速在日本、北美、东南亚等新市场进行光伏电站的布局,延伸产业链。介于稳定的利润回报率,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类企业,也都疯狂涌入到光伏电站建设的队伍中来。
由于光伏企业的竞相加入,光伏电站建设领域已出现了价格战的苗头。而且,光伏企业的实际困难在于资金链紧绷和产品积压。通过参与下游光伏电站的建设,企业是试图让资金重新流动起来,同时消化大量库存。光伏企业的这种需求决定了它们不能将电站长期置于自身的控制之下,因为这样做只会加剧公司资金链的紧张。因此,大量光伏企业进入光伏电站领域,主要是把电站建成后出售。
然而,目前已建成的光伏电站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客户超期拖延货款的情况或者电站卖不出去,只能晒太阳的状况。而一旦有光伏企业的资金链因此断裂,其引发的连锁效应很可能导致行业面临新的严重危机。
当然,对于政府关系好、拿项目容易、不担心现金流的公司,电站的春天早已经来了,光伏电池和组件价格越降,春意愈浓。
而谈到建光伏电站,那和生产光伏组件完全是两码事。对于已经进入和下定决心准备进入光伏电站领域的企业,选择何种商业模式则显得尤为重要。是选择作为组件产品供应商的传统方式,还是EPC或者BOT,甚至更长期地作为投资方运营电站?光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更加灵活的机制投身光伏电站市场。
当企业疯狂涌向电站之时,战略决策需注意两点。首先,转型不能失去“老本行”,掌握核心技术才是硬道理。因此放弃原有资源或者忽视现有产品的创新,都会将企业最大的优势磨灭。第二,转型之路困难重重,投资大,风险高,回收期限长,政策变化较快,需要时间和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来支撑。企业界还需在开发终端的同时,涉足产业链其他环节。
大干快上 光伏电站质量堪忧
在这股电站建设热潮中,一批批豆腐渣工程隐现。随着国内光伏电站大规模的兴起,有些人是想专注于光伏电站领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深耕市场的;有些人是想赚一笔就走,至于后期运营情况怎样则全不考虑…… 很多人对光伏电站的建设并无实际经验和技术实力。
那么匆匆上马的一些光伏项目是否真的能够正常运行25年?一些中小光伏企业,可能过三五年就在公众的视线中销声匿迹了,谁来承担责任?等等,都是需要进一步规范的。
美玉还需雕琢
光伏电站市场容量的扩大是必然的,但目前来看仅仅是一种趋势,在缺乏机制保障和市场化运作尚未成型的前提下,短期看风险仍较高。总而言之,企业的决策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思维,不要盲目跟从,掌握好企业自身前进的舵,避免刚出泥潭又入深渊的状况。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