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出台才能根治光伏产能泛滥

2013-03-28 15:03:50 来源:大比特商务网 点击:1006

摘要:  光伏产能并不会随着企业重组发生根本转变,地方政府会竭尽全力变相保留当地企业的运营能力,这显然对中国光伏产业形成了巨大威胁。在地方政府眼里,行业远没有税收、就业重要,中央高层对光伏产业的态度定会与地方政府相悖。因此,出台强制性的措施刻不容缓。

关键字:  光伏产能企业重组光伏行业

3月中旬,尚德宣布破产,成为海外上市企业中第一个倒下的巨头,行业颓废态势从“打苍蝇”演变为“打老虎”,光伏行业进入了洗牌白热化阶段。然而,尚德破产仅仅是一个开始,2013年中国光伏将出现真正的破产高潮,因为一切都在恶化。未来的行业充满着极大的变数,哪一个不利因素都能要了企业的命,相应的利好却仅起到蜻蜓点水的作用。企业破而不倒,延缓了光伏供需平衡时间点,中国光伏产业前景仍堪忧。

重组不等于产能消失。大量企业破产在所难免,但企业破产后的光伏市场未必会达到供需平衡,这恐怕值得行业警示。大中型光伏企业的破产既遵循市场规律,又严重违背市场规律,政府这双手始终掺和在内,使得该死掉的企业嫁接到别处,光伏产能仍然严重大于需求。赛维LDK、上海超日、无锡尚德、东营光伏,这些企业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庇护,恐怕早已退出市场。他们虽早已虚弱不堪,却还会寄生在光伏躯体上,去和运行相对健康的企业争抢所谓的大蛋糕,最终的结果恐怕是玉石俱焚。

去年底,山东东营光伏太阳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该公司50.38%的股权,已由东营市政府作价1000万美元收购,并着手重组事宜。这也是继赛维之后,第二家被“国有化”的光伏企业。如今尚德也已确定走“国有化”之路,上海超日则在排队等候,地方政府开始再次发挥主导作用,行业人士之前所谓的“洗牌”似乎没有真正到来。

重组实则是“化整为零”式破产

光伏企业重组后基本由国企领导,大型企业的一部分业务被砍掉,大部分业务则被分散开来,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对于垂直一体化的企业来讲,其被分解为一个个的小公司,有的业务必定能够重新获得融资,甚至能够在某一分支继续发展壮大,但大部分传统业务显然不会那么幸运,只能靠集团其他业务来支撑。笔者认为,重组企业是政府主导的一种救助方式,不可能抵抗市场竞争,相信几年之后,很多被分解的业务会逐步的被淘汰,因为民营企业的活力和优势已经荡然无存,研发和技术实力也会走下坡路。这种放长线的策略使得政府风险大幅降低,试想一下,将偌大的尚德“肢解”,让其逐步几年内消失总比一次性让尚德走入坟墓好的多,最起码企业感觉到了政府的努力,地方GDP和就业也不会地动山摇。

光伏行业需要清楚的意识到,重组后的企业即便暂时存活下来,绝非是公司治理结构明显改善或技术水平实现突破,也非产业环境回暖。太多的案例表明,国资介入虽然可以在短期内缓解企业发展的困境,但最终让民企实现新生、成为行业标杆的却十分罕见。从另一方面来看,企业之所以破产大部分原因是自身竞争力偏弱,重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此外,光伏市场后续发展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市场环境在“双反”之后可能会急剧恶化,重组后的破产企业难逃厄运。

“国标”出台才能根治产能泛滥

光伏产能并不会随着企业重组发生根本转变,地方政府会竭尽全力变相保留当地企业的运营能力,这显然对中国光伏产业形成了巨大威胁。在地方政府眼里,行业远没有税收、就业重要,中央高层对光伏产业的态度定会与地方政府相悖。因此,出台强制性的措施刻不容缓。

2011年12月,工信部对首批20家符合《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多晶硅入围企业进行公示,其他大部分3000吨以下企业未达到准入条件,进入被破产兼并的序列。目前,不仅是多晶硅,整个光伏产业的准入条件都应尽快出台,从国家层面统一去淘汰产能,而非再让地方政府介入。对整个光伏行业来讲,长痛不如短痛,光伏依赖政府补贴,但也要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只有优势企业才能获得补贴,这是行业向好最根本的一点。

中国光伏产业的前景极其不明朗,分布式发电面临诸多障碍,大型地面电站上网电价也可能下调,“双反”仍未盖棺定论,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只要劣势企业不退出,整个行业就陷入泥沼之中,骑虎难下,僵局难破。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

x
凌鸥学园天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