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锐到尚德 “标杆”倒下带来的反思

2013-05-03 10:24:46 来源:大比特商务网 点击:1437

摘要:  随着华锐风电的年报正式公布,这一国内最大风电企业面临崩塌的危机展露无遗,而在此之前,光伏业巨头尚德已宣布破产重整。从这两位风电光伏界曾经的骄子身上,我们不难看出辉煌到陨落的过程似乎越来越短,以及产能过剩、盲目扩张、市场单一等等问题。

关键字:  尚德华锐光伏光伏发电

随着华锐风电的年报正式公布,这一国内最大风电企业面临崩塌的危机展露无遗,而在此之前,光伏业巨头尚德已宣布破产重整。从这两位风电光伏界曾经的骄子身上,我们不难看出辉煌到陨落的过程似乎越来越短,以及产能过剩、盲目扩张、市场单一等等问题。

上海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4年来,产业规模比2009年增加4000多亿元,已突破万亿大关,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已占全市工业的24%左右。尚德华锐等都曾经是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标企业”之一,如今,“标杆”倒下,对于上海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到底有何启示呢?

市场单一,成也快败也快

光伏产业为例,“其实,这10年,中国光伏产业本身经历了三次起伏,每次都如过山车般"蹿上翻下",而外因均源于海外市场的变化。”上海新能源行业协会会长朱元昊如此讲述。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就有光伏产业,但那时候企业都比较艰难。2004年5月,德国政府以50欧分/度收购光伏发电,本国产能不够,便跑到中国来下订单。这一来,激活了中国市场的需求量,让英利、尚德等企业活起来,这一行情一直持续到2006年底。2006年10月到2007年上半年,唯一的德国市场进入冬季,没有了订单,不少来自中国的组件还堆放在港口,光伏产业进入第一次“低谷”。

2007年10月,转机出现:因为许多大电站要并网,西班牙一跃成为继德国之后的大市场。到2008年6月,可以说是中国光伏产业最“火”的时期,因为一方面西班牙政策快要截止,不少光伏电站加紧采购组件,另一方面,中国供应量不够,那时候光伏产品连连涨价,西班牙也要。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席卷而来,欧洲一下没钱了,西班牙安装任务已完成,市场再次“一落千丈”。光伏产业陷入第二次“低谷”。

2009年10月,意大利市场启动。由于意大利市场补贴高于德国,阳光也好于德国,投资回报高出德国50%,大家纷纷涌入这一市场;另一方面,中国组件却供不应求。直到2010年11月,意大利市场还在需求中国组件,甚至以40欧分/瓦的高空运成本替代船运,中国企业也愿意抢时间运到欧洲。进入2011年,大家都纷纷看好美国市场,期望美国政策也会出台。经历了两次火爆行情之后,行业内有了个思维习惯:只要冬季投资就有回报,一般一条生产线,在行业旺季甚至六七个月就可收回投资。但实际上,行业拐点已经悄然出现,可国内产能依旧在增长。没想到,美国进行“双反”,关上市场之门。到了2012年,形势更差,意大利市场没有了,美国市场又没打开,德国也开始“双反”第三次“低谷”来临。

而反观华锐风电,与太阳能相反,过去一直依赖国内市场,但当国内市场快速饱和时,再开拓海外市场为时已晚,又遭受贸易壁垒,败下阵来。

“由于过分依赖单一市场,在行业拐点悄悄出现时,我们的企业却按照固有的经验上项目,以至于最后面临市场没打开,产能却过剩的"两头受困"的局面。”朱元昊说道。

其实,回首过去几年,无论是太阳能、风能,还是其他新能源,都有盲目扩张,拼命上产能的教训。

2008年,我国光伏企业还不足100家,至今已膨胀至500余家,2011年国内的产能估计已经达到30GW-40GW,而2011年全球光伏装机量预计才达到21GW,也就是说,即使全球都用中国的光伏电池,中国还是有1/3-1/2的产能要放空,工厂要关门。

与光伏一样,风电行业前期发展过猛,风电设备制造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设备产量大幅增加,导致严重超过市场需求。据统计,2011年我国主要风电设备制造行业产能已达3000万千瓦以上,而同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约为1700万千瓦,较2010年下降6.85%;2012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约为1400万千瓦,国内风电整机行业产能超过实际需求量的一倍。其实,在2011年,国内风电行业开始出现拐点,而华锐风电一如既往地选择扩大员工规模和基地建设,在海上风电和海外市场上孤注一掷,是如今“折翼”的重要原因。

一家民营太阳能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任何一种新兴战略性产业,一开始进入都有高风险,投资周期长,应用市场还没有起来,或者还不清楚应用市场究竟有多大。这时不能“一哄而上”,不然,结果就是产能过剩,国内企业在海外市场竞争,最后被国外压制。在买方市场下,企业打起价格战,众多企业赔本销售。

他表示,“现在美国又说要搞页岩气,我们不能被牵着鼻子走。这10年,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把价格做低了,发电成本从6元/度降至1元/度左右,在应用上具备了进入千家万户的条件。也就是说,虽然行业在低谷,但国内的应用空间已经慢慢打开。”

[#page#]

勿一哄而上,而要做强优势

其实,上海的光伏产业比较少集中在产业上游的制造,而更多集中在应用领域,比如分布式太阳能的应用。目前,这一国内市场正在一点点崛起,对于上海来说,是个好机会。刚召开的今年上海能源工作会议传出信号:上海发展新能源产业,不在于规模数量,而要更加注重质量和品牌,在新能源开发应用上,坚持引领水平、体现示范。据悉,今年,上海将配合国家实施金太阳工程、分布式光伏示范区优惠政策,建成200兆瓦光伏发电,还要开展个人光伏发电试点示范。

政府之力,如何有利长远?

不可否认,尚德、华锐当年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包括资金扶持、优惠政策等等,虽然政府关爱之心无可厚非,但怎样的扶持最有效,最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无疑值得商榷。

在光伏行业,被政府过度“关爱”的,不止无锡尚德一家。国内光伏业的另一个大企业赛维LDK曾一再传出负债率高企、陷入窘境的消息,当地政府在融通资金方面给予了许多便利,更有政府的补贴、优惠和财政拨款等多方面的襄助。但结果怎么样?赛维LDK至今处境艰难。

而在国内需要大力扶持的应用市场,培育却远远没有跟上;相比之下,国外政府的培育力度多放在市场启动上。

专家指出,事实上,尚德的崛起,本身就得益于德国的《购电法》。2004年,德国出台《购电法》鼓励发展光伏发电:贷款优先并对贷款贴息3%,鼓励居民购买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同时,高价收购居民的太阳能电力汇入总电网,凡太阳能发电以0.5欧元/度的价格购买,而居民使用太阳能电力的价格则与普通电价相同,这一政策持续20年,确保有回报;补贴力度,每年下降5%。朱元昊指出,这些政策说明国家具有清晰的光伏战略以高额的财政补贴来吸引大量投资者,再逐年下调补贴力度,鼓励光伏产业各个环节的生产商降低成本,最终使光伏发电成本接近于传统能源。“作为光伏主要应用国的欧盟各国以下调补贴力度、控制市场容量等手段充分发挥了政府之手的宏观调控功能。”朱元昊说道。

上海电力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赵春江介绍,国外的补贴政策,有一个清晰的扶持光伏发电路径。日本、德国、西班牙等国的补贴政策,都明确了该政策执行多少年,这体现了国家清晰的扶持路径,也令投资者心中有底,不会因为担心政策多变而不敢投资。而我国的政策,没有在法律上定下来执行的持续性。上海曾经在2005年就出台过“十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但这个详细的助推应用市场的计划,却始终只是“计划”,并未真正开始执行。反观中国目前的补贴政策,政策缺乏持续性,是最大的缺憾,地方政府的政策无法对于全国市场有效,只有直接支持本地企业更为实际。

政策补贴力度,也有待完善。3月12日,有媒体报道称,发改委已下发《关于完善光伏发电价格政策通知》的意见稿。此次公开的意见稿建议,不同地区的上网电价下调程度不同。自发自用这部分,原来之前期待的政策是0.4元/度—0.6元/度,现在可能只有0.35元/度到0.4元/度,而且这次明确了,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由电网按照当地脱硫脱硝电价售出,不存在补贴。尽管,和以往相比,明确提出补贴额度,已是一种进步;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此的补贴力度,根本不足以“撬动”国内市场的大规模启动。

总之,从华锐到尚德,充分展示了快速盲目扩张、过度依赖政策优势的弊端。市场爆发式增长和企业奇迹般发展的背后,往往隐藏危机,特别在未来战略新兴产业更是如此。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

x
凌鸥学园天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