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华光伏双反图谋更大利益
摘要: 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来往频繁,发展迅速。但欧盟为何频频掀起针对中国的贸易争端?特别是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展开的“双反”调查是至今为止最大的贸易纠纷,影响巨大。
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来往频繁,发展迅速。但欧盟为何频频掀起针对中国的贸易争端?特别是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展开的“双反”调查是至今为止最大的贸易纠纷,影响巨大。
或许这得从世界大能源格局说起,欧盟执意对中国在欧企业展开“双反”调查,其实是转嫁经济危机的一种手段,为了能以此为筹码,在更大范围的贸易对抗中取得主动权,在与中国的贸易来往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2000年前后,世界各国对一次能源的发展前景做过一次预测,认为石油还能供人类使用约45年,天然气约62年,煤炭约230年,太阳能则可无限期使用。根据此预测,国际能源署(IEA)曾判断,太阳能将在今后100年获得迅猛发展,在2100年成为仅次于地热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多年来,这两个结论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但从当今世界能源发展趋势来看,这两个结论显然存在严重失误。
然而,这种误判,加之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变化的深刻忧虑,促使各国政府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扶持力度,太阳能因此获得快速发展。同时,也正是这种误判,刺激了人们对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进一步研究,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技术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首先是来自北美的页岩气和油砂。2000年,页岩气产量不足美国天然气供应量的1%,而如今这一数字已涨至30%,而且还在攀升。据加拿大官方统计,到2010年,加拿大可进行商业开采的油砂储量相当于1750亿桶。2012年,加拿大油砂的实际产量增长为170万桶,数量可观。
其次是巴西的世界级盐下大油田。2010年,巴西盐下石油开采技术获得突破,发现了一个巨型油田,至少拥有50亿至80亿桶可采量。这是2000年哈萨克斯坦发现卡沙干油田以来的最大发现。
再次是远洋钻探。全球70%以上的油气资源蕴藏在海底,其中50%的海底油气资源集中在300米至500米的深海。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国际能源机构估计,全球深海区最终潜在石油储量有可能超过1000亿桶。
非常规油气资源在技术不断突破创新的条件下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以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也在各国政府的强力支持下迅猛增长。这场始于20世纪末的传统油气资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赛跑”,虽然在规模和产业总量上没有可比性,但在发展势头和社会舆论面上呈现出不相伯仲之势。未来能源发展趋势一度扑朔迷离。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使世界主要国家几乎无一幸免,光伏产业也遭遇重创。所幸世界大能源格局和外部发展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重创之后,由于价格下跌倒逼技术进步,成本大幅下降,使2009年、2010年光伏产业急剧复苏,发展势头空前迅猛。
2010年年底2011年年初,多项非常规油气开采技术相继获得重大突破,产量骤升,天然气被列为清洁能源,引发世界大能源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与此同时,复杂的地缘政治危机持续升级,在这两个决定能源发展方向主要因素的叠加效应下,为保持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国力,不少国家放缓对气候变化的遏制,暂时选择了着眼于眼前利益的经济发展优先道路,即相比需要依靠国家扶持的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而获得商业开采的非常规资源成为能源发展的优先序列。基于此,2010年年底,太阳能产业进入低迷期的结果几乎无法避免。
同时,由于2011年欧债危机逐步升级等因素,欧洲国家大幅度削减政府补贴。部分国家和地区选择重新挥舞资源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大旗,以保障自身资源、产业发展。
因此,欧盟执意对中国在欧企业展开“双反”调查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这其实是转嫁经济危机的一种手段,为了能以此为筹码,在更大范围的贸易对抗中取得主动权,在与中国的贸易来往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欧美“双反”紧紧抓住中国光伏制造业的资本、就业及其他社会资源占有量大,对外依赖度高的劣势,实际上是意在其他更大范围的图谋。
如果中国企业仍对“双反”结果抱有幻想,那就太不现实了,我们应该应该出转变光伏产业发展模式,在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太阳能多元化应用产品中寻求路。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