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巨无霸希捷急需瘦身
在产品毛利率快速下滑、金融风暴影响整体硬盘市场的大环境下,运营成本高居不下、错失新兴市场良机,希捷不仅被下调评级,未来表现更颇为堪忧。
一年以前,希捷毫无疑问是硬盘市场老大。而在现在的市场中,这一情况已经慢慢发生了变化。截至2008年9月28日,希捷和西部数据的2009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中,虽然希捷的营收依然达到了30亿美元,高出西部数据的21亿美元近1/3,但西部数据2.11亿美元的净利润却远远超过了希捷6000万美元的净利润。净现金流方面,西部数据的1.09亿美元更是远远超过了希捷的1500万美元。一年以前,希捷和西部数据的股价分别在24美元和30美元左右,而到2008年12月,西部数据11美元左右的股价已经远高于希捷4美元左右的股价。一年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
营运费用居高不下
2005年12月21日,希捷宣布将以19亿美元收购迈拓,掀起了一波热议。当时,希捷已经占据了硬盘市场份额第一的交椅,而迈拓则是曾经的市场份额第一、当时的市场排名前三之一。通过这一收购,硬盘市场三强中的两家公司走到了一起,对市场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当时,业界普遍看好这一收购。市场调研机构iSuppli公司曾声称这一合并将确立希捷今后十年内在硬盘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到2006年5月,希捷宣布已经完成了对迈拓的并购,硬盘业界巨无霸诞生。
然而,成为巨无霸并不一定意味着永远领先,却可能是“巨人症”的开始。虽然希捷在成功收购迈拓之后马上宣布将裁员6000人,相当于当时迈拓总员工的50%,但是,收购之后希捷并未实现之前希望的运营费用的节省。事实上,截至2005年6月末的希捷2005财年,希捷的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为3.06亿美元,而这一数字在2006财年、2007财年和2008财年分别为4.47亿美元、5.89亿美元和6.59亿美元,四年间增长了115%,同时公司营收增长仅为68%。另一方面,通过并购迈拓获得的苏州工厂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产能利用率常年不足50%。
作为希捷的最大竞争对手,西部数据则展现出了稳健的财务控制能力。同样从2005年开始,西部数据四年间的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从1.55亿美元增长到了2.2亿美元,而总营收则从36.38亿美元增长到了80.74亿美元。西部数据亚太区总裁蔡耀祥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曾经经历过低潮”(西部数据曾在2001年面临财务困境,并出售了全部企业级硬盘业务),西部数据一直注重对成本的控制。他还曾以开玩笑的口吻说:“希捷亚太区总裁可能会有5个助理,而我只能有1个助理。”虽然这一说法未经证实,但从2009财年第一季度财报看来,希捷4800万块的出货量虽然高出西部数据的3940万块约21%,但其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却高达1.48亿美元,而西部数据的0.57亿美元仅仅相当于希捷的零头。另外,希捷的研发费用也比西部数据高出将近一半。
在毛利高出竞争对手约1亿美元的情况下,净利却仅仅相当于对方的1/4——高昂的销售及管理费用已经成为希捷不得不面对的重担。
利润率下降使问题凸现
如果说在高利润的行业,高管理费用并不成为负担的话,现在的硬盘市场则完全不同。事实上,这些年来,硬盘的利润已经大大下降,在2008年下半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在2008年年初的中国市场,当时最具性价比的320GB硬盘价格还在700元左右,而到了年底,1.5TB的硬盘价格已经跌至899元。以每GB的价格计算,跌幅约75%。从希捷自身的数据来看,2008财年第一季度,希捷营收为32.85亿美元,毛利为8.09亿美元,毛利率达到24.6%;而2009年第一财季,毛利率仅为17.3%。
市场的毛利率下降的时候,削减支出就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除希捷和西部数据外,日立的硬盘部门从2008年初开始已经连续四季度盈利。而之前,日立连续几年都持续亏损。日立的工作人员也将这一转变归功于费用的节省。
即使如此,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希捷依然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削减支出。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寒冬也许将让这一问题更加明显。据新华网报道,在2009财年第二季度的市场预期更加悲观的情况下,西部数据已经在12月17日宣布了人数达到2500的裁员计划,并将采取包括降低管理人员的薪水、将工作时间减少20%、关闭在泰国和马来西亚的一些工厂以及将公司2009财年的投资额从7.5亿美元减少至5亿美元的一系列节省开支措施。而希捷公司则声称并无裁员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希捷的管理费用是否会成为更大的问题?我们拭目以待。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