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显示器争锋 发光效率与成本问题待突破
摘要: 索尼发布低价OLED监视器,INCJ、索尼公司、日立公司和东芝公司发布的声明中完全不掩盖其对OLED技术的青睐。苹果对Japan Display十分感兴趣,并有意对其进行投资。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堪称众多次世代环保光源中,最具备照明优势的一种技术形式,而OLED不含汞,产生的光无紫外线问题,且驱动电力低,但目前OLED照明相关技术仍局限在元件的光衰寿命问题,发光效率与单位成本仍须进一步设法改善。
索尼发布低价OLED监视器
索尼公布了两款全新的OLED商务显示器TRIMASTER EL全新系列产品BVM-F系列,发售的产品分别是25寸的BVM-F250和17寸的BVM-F170。均面向企业、政府、医院、学校等非家用市场,价格在BVM系列中属“廉价”型号,25寸为157万5000日元,17寸为94万5000日元。
BVM-F250
BVM-F170
TRIMASTER EL的高端产品BVM-E已经在今年2月正式销售,E系列针对影视领域中所有的图像制作的显示器,这次的F系列则是为公共场合播放各种视频而设计的的产品,在色域上做了相应的调整。
面板采用的是24.5寸和16.5寸的Super Top Emission构造的全高清OLED面板,空洞构造能够提高滤色片的纯度,以提高对比度。在低亮度的环境下也能够位置颜色的纯度。低灰色调也能够很好的维持。
根据OLED特性,有着超高的响应时间所以在运动、文字滑动等高速画面下不会出现拖影的情况。视角能够达到左右各89°,有效像素率达到了99.99%。使用了OLED专用处理器能够保证画面图像的稳定性。(文/电脑之家 叶迎森)
索尼、东芝和日立三家企业整合令其他厂商产生不安
三家日企的合资之后,首先感到坐立不安的肯定是夏普和三星,因为整合之后的新公司将会一举坐上全球小型液晶面板的霸主地位。2010年,索尼、东芝和日立三家公司一共占据了全球中小面板市场21.5%的份额,夏普占据了14.8%的份额,三星电子占据了11.9%的份额。
据了解,目前该项合资尚处于意向阶段,INCJ、索尼、日立和东芝计划在2011年秋天签订正式合约,并预计在2012年春天完成业务整合。按照计划,索尼、日立和东芝负责中小型显示业务的子公司的全部股份将转移到新公司。
索尼中国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表示,除去上述资产外,索尼目前也不确定还要拿出哪些资产和研发力量放到新公司当中,“但大部分都是要划过去的,肯定要拿出最强力量应对行业的变化。”
有业内人士分析,从技术来看,三家公司在高阶面板技术上各有擅长,日立拥有当红的IPS广视角和MENS等技术,东芝是低温多晶硅面板龙头,而索尼在AMOLED面板累积有很多技术和专利,彼此客户、产品线互不重叠,合并效益很大。家电产业观察家梁振鹏(微博)告诉新金融记者,相对于大型面板行情的萎靡不振,小型面板的盈利却一直比较稳定。
在上述四方发布的联合声明中显示,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的快速发展,全球中小型显示设备市场对于高精度、高附加价值产品的需求大幅增长,日本企业在高精度显示设备领域的技术优势将成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新成立的公司将充分利用索尼、日立、东芝相关子公司所拥有的全球最高水平技术,并利用INCJ注入的成长资金,设立新的生产线,在高附加值产品市场获得更大优势。同时,通过业务整合可以提高原来分散在各个公司进行生产的业务运营效率,提升产品成本竞争力,树立全球领先公司的地位。
东芝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佐佐木则夫对媒体表示:“本次合作将三家公司的中小型显示业务整合在一起,集中了全球最先进、最具竞争力的技术,将进一步增强新公司的竞争力,东芝将全力支持。”日立公司总裁中西宏明也表示了合作的热情:“新公司集合了三家公司的技术、经验和资源,将进行全球最先进的显示技术的研发,并拥有能力为用户提供具备全新价值的产品。我相信新成立的公司将成为全球最领先的公司。”
“拥有全产业链的夏普肯定不会加入到这样的联合当中,所以这三家显示业务经营均存在一定困难的企业进行联合,虽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梁振鹏表示。
大小尺寸之惑
当今年日系企业经历了极为低迷的第一财季之后,这样的强强联合就显得更加重要。
在此前东芝、日立、索尼先后公布的2011年第一财季(4月~6月)业绩报告显示,东芝营业利润为41.2亿日元,同比下滑87.8%;日立第一个财政季度盈利只有29.3亿日元,同比大跌96.6%;索尼第一季度的净亏损为155亿日元。
一位业内人士对新金融记者分析,由于近年来32英寸面板价格大幅下降,实际上生产大尺寸面板生产线并不赚钱,反而在苹果iPhone与iPad的带动下,中小尺寸TFT-LCD生产线盈利能力十分稳定,而三家日本企业重组其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也是着眼于财务上的考虑。
而据记者了解,日本企业长期主导着液晶面板的研发和生产,但在电视用大尺寸液晶面板市场遭遇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的低价攻势,市场份额降至约10%,并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但在中小尺寸市场,日本企业当前占有约40%的市场份额。
梁振鹏认为,苹果的iPhone和iPad风靡全球之后,各大厂商的触摸屏需求暴增,拥有技术优势的日本企业理应抓住这一机会,"今年二季度苹果iPad销量同比增长331%至1510万台,这种快速增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持续。"
与小尺寸液晶面板日益增长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尺寸面板长久的低迷,从LG Display(以下简称LGD)无限期推迟广州8.5代线项目就可见一斑。
2011年3月,LGD突然宣布,鉴于液晶面板市场渐趋饱和,决定推迟生产线开工日期。半年之后,在已订好动工日期的情况下,该线的开工却再一次被推迟。
梁振鹏认为,苹果的iPhone和iPad风靡全球之后,各大厂商的触摸屏需求暴增,拥有技术优势的日本企业理应抓住这一机会,“今年二季度苹果iPad销量同比增长331%至1510万台,占据全球平板电脑61%的市场份额,而且这种快速增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持续。”
与小尺寸液晶面板日益增长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尺寸面板长久的低迷,从LG Display(以下简称LGD)无限期推迟广州8.5代线项目就可见一斑。
2011年3月,LGD突然宣布,鉴于液晶面板市场渐趋饱和,决定推迟生产线开工日期。半年之后,在已定好动工日期的情况下,该线的开工却再一次被推迟。
LGD和参股方创维(微博)均公开表示目前尚不清楚该项目何时才能正式动工。“推迟开工的原因就是近期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上马过多,有产能过剩的风险,或许要等到行业回暖时再进行考虑。”创维集团一位高层对新金融记者表示。
与LGD推迟开工几乎同时发生的是全球最大液晶电视机厂商三星电子宣布已经将液晶显示器平板部门高管职位减少了10%,这是三星为扭转液晶显示器平板部门亏损局面而采取的一项积极举措。
三星在声明中表示,此举有助于帮助公司在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而受影响的高管将从现在起一直休假到年底,届时再在全公司的调整过程中转去担任其他职务。
在对液晶显示器平板部门的高管进行调整之前,三星已经在7月份将该部门与芯片部门合并,并将前液晶显示器业务部总裁张元基(Chang Won-Kie)调到其他岗位任职。
7月底,三星发布了最新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其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18%,降到了3.51万亿韩元(约合33亿美元)。仅液晶显示器平板业务部第二季度的营业亏损就达到了2100亿韩元,该部门去年同期的净利润为8800亿韩元。
自2010年5月份至今,液晶面板价格已连续下滑15个月,各大面板厂商今年最大的任务是如何减少亏损。同时,权威数据公司DisplaySearch也在近期下调了2011年全球液晶电视出货规模预期。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家企业在大型面板领域已经不可能再有太大作为,转而专攻小型面板领域。”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大型彩电企业高管告诉新金融记者。
苹果引发OLED大战?
不仅仅是绕过大型面板,三家日资企业在合资的同时也释放出一个信息:OLED之战即将打响。
INCJ、索尼公司、日立公司和东芝公司发布的声明中完全不掩盖其对OLED技术的青睐。索尼中国相关负责人告诉新金融记者:“索尼公司一直都有自己的OLED产品,比如在专业监视器上就已经比较成熟。”在8月底的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上,索尼就推出了数款尺寸不一的OLED监视器,最大尺寸为25英寸,最小为9.7英寸。
一位家电业界人士对新金融记者分析,Japan Display不仅仅是日本显像产业中的一次大动作,“另外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另一大巨头苹果对上游产业的关注。”
有消息称,苹果对Japan Display十分感兴趣,并有意对其进行投资。因这几年苹果的智能手机iPhone和平板电脑iPad热销,使得苹果对面板供应商三星的依赖度越来越大,成为苹果发展的一大隐忧。为了改变这种局势,同时也是为了分散经营风险,苹果希望投资夏普,或者说是新成立的Japan Display。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苹果的iPhone和iPad生产线一直是中小型面板市场的最大且优质的单一用户,一旦苹果投资Japan Display,无疑将进一步增强后者在行业内的领导力。
其实,苹果的iPhone和iPad之所以被称为“触摸屏革命”或者说开启了“后PC时代”,也是因为该系列产品迅速带动了其他IT巨头如美国惠普(微博)、芬兰诺基亚(微博)、韩国三星、LG,以及日本夏普与索尼开辟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生产线,与苹果的相关产品打响“无硝烟的战争”。三星电子智能手机Galaxy S2今年二季度的销量逼近苹果iPhone,位居全球第二。
而各大消费电子厂商在打响终端战役的同时,也纷纷将战火引向了中上游的液晶面板市场,而被各电子产品厂商广泛应用的OLED技术更是成了面板企业的竞争热点。今年8月,市场传言称,苹果可能将向夏普投资13亿美元,以保障其核心产品的OLED面板供应。另有传言称,苹果准备投资LG Display,采购其55英寸OLED面板,进军智能电视领域,进而将产品链扩大至现代网络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是,面对未来即将开始的OLED大战,“韩国双雄”三星、LG也做好了准备。8月初,LG Display宣布将投资28.3亿美元批量生产下一代面板OLED,并计划在2014年下半年实现OLED量产,其中就包括大型OLED面板;而三星目前已计划将OLED面板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延伸到电视等领域。DisplaySearch最新报告称,到2012年年底前,全球的5.5代AM-OLED月产能将能达到8万片,约为今年年均产能的3倍。
与国外企业的大刀阔斧相比,中国企业对待OLED技术的态度还显得非常谨慎,而且颇为一致。
京东方副总裁兼新闻发言人张宇对记者表示,OLED量产对智能手机等中小尺寸面板生产线影响较为直接,而对大尺寸液晶市场则冲击有限。此外,OLED在大尺寸一直无法量产,就是因为有许多技术难题还没法突破。TCL集团(2.21,-0.01,-0.45%)董事局主席李东生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目前OLED技术在小屏的应用中已经相对较多,但在大屏幕上还存在很多技术瓶颈,“OLED的技术基础是TFT-LCD,因此也是最有可能的替代技术,但是目前技术何时成熟还没有时间表,现在所有的积累都是为以后打基础。”
OLED发光效率与成本问题待突破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堪称众多次世代环保光源中,最具备照明优势的一种技术形式,而OLED不含汞,产生的光无紫外线问题,且驱动电力低,但目前OLED照明相关技术仍局限在元件的光衰寿命问题,发光效率与单位成本仍须进一步设法改善。
针对日常照明应用,要求的不应只有发光效率、光形等问题,由于照明设备几乎是每个人经常接触的生活应用,其是否合乎安全、健康原则,应是照明设备受到关注的重点。
照明设备必须在不伤害眼睛与人体的前提下使用,但从目前的应用形式观察,多数适用于日间照明的光源,并不见得适用于夜间照明时段。例如,每瓦可产生60~90流明的萤光灯具,虽具备节省能源优势,但有更多攸关健康的重大问题,目前已被民众密切关注。
照明应用攸关健康 光源技术超越效率需求
近来医学研究发现,人体的反应会依环境的照明波长而有对应的变化,夜间使用的大量照明设备,可能破坏人体感受环境波长变化进入休息状态的生理反应,此现象尤其在近数十年夜间大量应用电子照明设备(尤其是强白光)的情况下,对人体产生莫大的影响。
目前已面临淘汰的白炽灯泡,虽然发光效能不彰,但其照明产生的色温表现与波长较连续、温和,同时也有不闪烁的优点,相较目前为了节能大量使用的萤光灯具、省电灯泡,后者的发光效率虽较具优势,但生产过程免不了添加会毒害环境的「汞」,光源会发出部分紫外线、光谱表现断续等问题,使用上看似无明显差异,但实际上正分分秒秒影响着用户的健康。
即便是目前发展最热门的LED固态光源照明技术,碍于发光形式为透过半导体PN接面偏压产生的电转换为光的特性,也存在着紫外线与光谱断续问题,即便透过物理透镜或是添加萤光粉改善输出,能做到的光品质改善仍相当有限。反观目前持续发展中的有机发光二极体(OLED),则具备光谱表现较和缓、拥有面光源的照明特性,有机会成为相对安全、健康的光源选择。
OLED具可调色温优势 无紫外线问题
照明光源较常见的问题就是「紫外线」,因为紫外线对人体最直接的伤害就是造成皮肤癌或是其他皮肤病变!
不同于萤光灯管、省电灯泡,OLED发光原理不需利用汞蒸汽施加电压形成紫外线来激发灯管内的萤光粉进行发光。大量使用此种技术的萤光灯管、省电灯泡,即便于灯具玻璃上追加阻隔紫外线的设计,但实际上仍可能产生阻隔效益漏失,造成照明的诸多安全隐忧,相反地,OLED则完全没有紫外线问题。LED发光二极体这类固态光源,多数也是利用紫外线激发呈现可见光,再透过处理形成白光或其他色光,若元件在紫外线处理方面出现外露,也会对人眼产生伤害。
目前开发的类太阳光OLED元件,色温表现从2,000~8,000K,色温可涵盖3,000K(早晨日光)、5,500K(午间阳光)及2,500~3,000K(傍晚阳光)效果,若用于制作灯具,可使产品提供如同日出、日落的不同光色、色温,极宽的色温表现,可产生多元的照明氛围变化,亦可利用照明调节使用者的人体生理时钟节奏。类太阳光OLED可广泛应用于白天与夜间照明情境,OLED具超高演色性的照明设计,其色温表现与演色性还可透过不同制程或是电压改变灯具照明的表现特征。
OLED具可挠曲特性 搭配透明电极提供多元应用
白炽灯泡最常见的应用即调光功能,而调光功能始终是萤光灯管、省电灯泡这类灯具的罩门,因为无法调整亮度,也失去多数环境气氛、情境灯具的应用市场。但OLED技术制作的照明灯具,可以提供任意调光的功能,甚至还可利用两种透明电极来开发兼具隐私或照明应用的特殊设计。
例如,OLED照明可开发成透明状大面积板材,在关闭照明(即关灯)时,可以产生直接透视的视觉效果,提供扩展视野的应用,而当使用者开灯时,同一块大面积光源板材即处于「照明」应用形式,同时具备照明效果与遮断视线的隐私效果,这是以往的灯具技术所无法提供的。
此外,在LED固态光源积极发展后,过去白炽灯泡、萤光灯管或省电灯泡无法想像的摺叠、挠曲应用,在软性OLED技术问世后,早已不是纯粹幻想的未来科技。软性OLED元件具备材质可挠、不易破裂的特性,这种材质特性将会让照明灯具与相关周边应用出现划时代的想像空间,而OLED材质元件相对轻薄,更适用于飞航器或穿戴式照明等创新应用场合。
OLED寿命、效率、成本挑战待克服
LED固态光源、白炽灯泡、萤光灯管或省电灯泡都具有眩光问题,而OLED的照明元件为较自然的平面光源,产品体积亦可做得更薄,同时OLED发光时无光线过度集中、刺眼问题,可适用于车内、室内照明,同时也具备光形稳定的优点。
白炽灯泡会将95%的电能用来加热钨丝产生热与红外光,因此白炽灯为一种发热光源,而OLED光源元件的光谱为可调控,几乎不会放射红外光,因此又有冷光说法。一般的LED固态光源为求高亮度表现,往往会有散热问题,OLED元件为薄片设计,相较LED更具散热优势。
实务上,OLED发光元件的使用寿命与亮度的平方成反比,即亮度提升两倍、寿命将减为原来的4分之1。不过,OLED发光元件利用材料技术与发光结构多重改善,目前发光效率已有倍数的提升,其元件寿命经改善后,可自10万小时增至20万小时,惟量产技术与成本效益仍需持续改进。
OLED呈旭日朝阳之势
目前,业内部分企业认为,与LCD技术相比,OLED在对比度、视角、响应时间和成本方面占优,但寿命处于劣势,在功耗、色域和均匀性方面两者差不多。
DisplaySearch预计,从2013年起,AMOLED的功耗将开始全面低于AMLCD。
对于AMOLED显示器对TFT背板的要求,京东方的未来技术研发总监王刚表示,1.TFT载流子迁移率要高,以便在显示周期内为OLED单元提供足够载流子注入;匹配OLED的电流效率。2.TFT稳定性,TFT的开关特性不随工作时间显著变化,或在可控范围内变化,以保证从数据信号得到的显示结果前后一致。3.TFT均匀性,在整个显示矩阵上,TFT的开关特性趋于一致,减少因特性差异而增加的补偿电路。还有,为将OLED用于柔性和透明显示应用,要求TFT背板的可挠性及透明化;底发射时为提高开口率要求TFT尺寸小。硅基TFTAMOLED技术比较如图3所示。
另外,关于AMOLED与AMLCD的TFT背板不同之处,包括TFT结构和像素电路。OLED是电流型器件,因此其基本像素驱动电路采用2T1C,一个TFT做选通开关,另一个作为驱动OLED像素用。由于AMOLED采用的TFT背板技术,常有TFT稳定性和均匀性问题,以及OLED器件本身的老化等问题,所以通常在2T1C的基础上设计更复杂的像素电路来进行补偿(消除)上述问题。
目前,AMOLED市场在迅速扩大。特别是2011年三星显示器(SMD)推出了SuperAMOLEDplus,更是加速了AMOLED显示屏的普及。2011年AMOLED面板市场份额中,三星约占70%。三星的生产线和产品情况如图4所示。此外,索尼也于2011年推出了17和25英寸的AMOLED专业显示屏。
DisplaySearch于2011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AMOLED的市场规模将达40亿美元,2012年将上升到64亿美元。并将于2015年成为主流显示技术,届时,基于AMOLED的显示设备可达6亿件。材料的发展会推动上述情况的实现。RGBOLED的萤光和磷光材料的寿命比较如图5所示。
目前,中国大陆的AMOLED面板生产线有京东方的4.5代和5.5代线,成都虹视的4.5代线,长三角天马的2.5代线,维信诺的2.5代线和4.5代线,厦门天马的5.5代线,珠三角彩虹的2条4.5代线,彩显的2.5代线,信利的2.5代线等。
OLED不会很快取代LCD
2011年8月的OLED-Infonewsletter报道,LG宣布停止对中小尺寸OLED屏的投资,因为他们刚推出的“超分辨率平面驱动”液晶显示技术(AH-IPSLCD)明显好于OLED。LG还批评三星最近在OLED显示上对市场的误导,指出在画质、反应时间、能耗及对比度上,OLED还不是合适的显示技术。LG虽然以AM-OLED4.5代线为诺基亚生产手机屏,但已决定不扩产到原定的12K/月,而是缩减到4K/月。LG可能在2012下半年推出少量的55英寸OLED电视试水市场,然后据反应再决定是否扩产。LG决定跨过5.5代线直接到8代线生产OLED电视屏,不过这不是真正的彩色OLED显示屏,而是由柯达开发的白光OLED彩膜显示技术,也有可能是白光OLED背光液晶电视。
友达质疑LG这个计划,认为到2014年,由于OLED低良率带来的高成本,OLED电视不可能与液晶电视竞争。
日本高级数据研究机构的高多清作也认为,OLED电视近几年还不会取代液晶电视,理由如图6所示。而且液晶电视市场会随着成本的不断降低持续扩大。
OLED照明优势极佳 发光效率与成本问题待突破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堪称众多次世代环保光源中,最具备照明优势的一种技术形式,而OLED不含汞,产生的光无紫外线问题,且驱动电力低,但目前OLED照明相关技术仍局限在元件的光衰寿命问题,发光效率与单位成本仍须进一步设法改善。
针对日常照明应用,要求的不应只有发光效率、光形等问题,由于照明设备几乎是每个人经常接触的生活应用,其是否合乎安全、健康原则,应是照明设备受到关注的重点。
照明设备必须在不伤害眼睛与人体的前提下使用,但从目前的应用形式观察,多数适用于日间照明的光源,并不见得适用于夜间照明时段。例如,每瓦可产生60~90流明的萤光灯具,虽具备节省能源优势,但有更多攸关健康的重大问题,目前已被民众密切关注。
照明应用攸关健康 光源技术超越效率需求
近来医学研究发现,人体的反应会依环境的照明波长而有对应的变化,夜间使用的大量照明设备,可能破坏人体感受环境波长变化进入休息状态的生理反应,此现象尤其在近数十年夜间大量应用电子照明设备(尤其是强白光)的情况下,对人体产生莫大的影响。
目前已面临淘汰的白炽灯泡,虽然发光效能不彰,但其照明产生的色温表现与波长较连续、温和,同时也有不闪烁的优点,相较目前为了节能大量使用的萤光灯具、省电灯泡,后者的发光效率虽较具优势,但生产过程免不了添加会毒害环境的「汞」,光源会发出部分紫外线、光谱表现断续等问题,使用上看似无明显差异,但实际上正分分秒秒影响着用户的健康。
即便是目前发展最热门的LED固态光源照明技术,碍于发光形式为透过半导体PN接面偏压产生的电转换为光的特性,也存在着紫外线与光谱断续问题,即便透过物理透镜或是添加萤光粉改善输出,能做到的光品质改善仍相当有限。反观目前持续发展中的有机发光二极体(OLED),则具备光谱表现较和缓、拥有面光源的照明特性,有机会成为相对安全、健康的光源选择。
OLED具可调色温优势 无紫外线问题
照明光源较常见的问题就是「紫外线」,因为紫外线对人体最直接的伤害就是造成皮肤癌或是其他皮肤病变!
不同于萤光灯管、省电灯泡,OLED发光原理不需利用汞蒸汽施加电压形成紫外线来激发灯管内的萤光粉进行发光。大量使用此种技术的萤光灯管、省电灯泡,即便于灯具玻璃上追加阻隔紫外线的设计,但实际上仍可能产生阻隔效益漏失,造成照明的诸多安全隐忧,相反地,OLED则完全没有紫外线问题。LED发光二极体这类固态光源,多数也是利用紫外线激发呈现可见光,再透过处理形成白光或其他色光,若元件在紫外线处理方面出现外露,也会对人眼产生伤害。
目前开发的类太阳光OLED元件,色温表现从2,000~8,000K,色温可涵盖3,000K(早晨日光)、5,500K(午间阳光)及2,500~3,000K(傍晚阳光)效果,若用于制作灯具,可使产品提供如同日出、日落的不同光色、色温,极宽的色温表现,可产生多元的照明氛围变化,亦可利用照明调节使用者的人体生理时钟节奏。类太阳光OLED可广泛应用于白天与夜间照明情境,OLED具超高演色性的照明设计,其色温表现与演色性还可透过不同制程或是电压改变灯具照明的表现特征。
OLED具可挠曲特性 搭配透明电极提供多元应用
白炽灯泡最常见的应用即调光功能,而调光功能始终是萤光灯管、省电灯泡这类灯具的罩门,因为无法调整亮度,也失去多数环境气氛、情境灯具的应用市场。但OLED技术制作的照明灯具,可以提供任意调光的功能,甚至还可利用两种透明电极来开发兼具隐私或照明应用的特殊设计。
例如,OLED照明可开发成透明状大面积板材,在关闭照明(即关灯)时,可以产生直接透视的视觉效果,提供扩展视野的应用,而当使用者开灯时,同一块大面积光源板材即处于「照明」应用形式,同时具备照明效果与遮断视线的隐私效果,这是以往的灯具技术所无法提供的。
此外,在LED固态光源积极发展后,过去白炽灯泡、萤光灯管或省电灯泡无法想像的摺叠、挠曲应用,在软性OLED技术问世后,早已不是纯粹幻想的未来科技。软性OLED元件具备材质可挠、不易破裂的特性,这种材质特性将会让照明灯具与相关周边应用出现划时代的想像空间,而OLED材质元件相对轻薄,更适用于飞航器或穿戴式照明等创新应用场合。
OLED寿命、效率、成本挑战待克服
LED固态光源、白炽灯泡、萤光灯管或省电灯泡都具有眩光问题,而OLED的照明元件为较自然的平面光源,产品体积亦可做得更薄,同时OLED发光时无光线过度集中、刺眼问题,可适用于车内、室内照明,同时也具备光形稳定的优点。
白炽灯泡会将95%的电能用来加热钨丝产生热与红外光,因此白炽灯为一种发热光源,而OLED光源元件的光谱为可调控,几乎不会放射红外光,因此又有冷光说法。一般的LED固态光源为求高亮度表现,往往会有散热问题,OLED元件为薄片设计,相较LED更具散热优势。
实务上,OLED发光元件的使用寿命与亮度的平方成反比,即亮度提升两倍、寿命将减为原来的4分之1。不过,OLED发光元件利用材料技术与发光结构多重改善,目前发光效率已有倍数的提升,其元件寿命经改善后,可自10万小时增至20万小时,惟量产技术与成本效益仍需持续改进。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