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板显示:产业链配套之痛亟待化解
摘要: 平板显示产业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国家意志”显示出中国政府支持自主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不过,不可否认,中国平板显示产业长期以来存在“缺屏之痛”,一直渴望打破产业链上下游“受制于人”的局面。
平板显示产业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国家意志”显示出中国政府支持自主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不过,不可否认,中国平板显示产业长期以来存在“缺屏之痛”,一直渴望打破产业链上下游“受制于人”的局面。
今年,中国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开始出现转机。6月,京东方8.5代线启动投产,将年产1300万片显示屏。8月,TCL深圳华星8.5代线投产,年产电视模组约1400万块。这两条高世代线的相继投产,加上已经投产的G6和G5,将彻底解决困扰国内彩电企业多年的“缺屏之痛”。
然而,“缺屏之痛”得到缓解只能说明面板供给这一环节被动局面有所改善,整个产业被动局面依旧没能扭转,核心技术及创新能力、资金规模、上游配套产业、人才储备等方面依旧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差距明显。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秘书长梁新清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现在生产线有了,如果我们多点布局、单兵作战,不能够实现规模化,在竞争中仍会处于劣势。当前如何加强企业间的协作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规模效应,促进技术创新进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产能过剩vs规模化发展
目前,来自下游终端的数据并不乐观。
2011年上半年中国平板显示产业下游并没有按预期增长。奥维咨询(AVC)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液晶电视零售总规模1692.1万台,同比增长只有7.8%。DisplaySearch最新发表的报告表示,由于发达国家市场持续低迷,2011年全球电视总出货量比预期低3%,为2.52亿台。市场调研机构WitsView从今年6月开始已经两次下调2011年全球液晶电视市场规模预期,至2 .01亿-2.03亿台之间。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以及下游需求疲软,导致液晶面板价格自2010年5月以来连续下跌。
面对这些利空消息,一些媒体和业内人士开始鼓吹TFT-LCD产业过剩带来的危机,渲染一些“投产即亏”的悲观论调。对此,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平板显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谷至华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TFT-LCD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灾难”是一种片面的说法。“其实我国TFT-LCD产能还不能满足国内产业的需求。对我国来说,不存在产能过剩。即使我国再建3至5条高世代TFT-LCD生产线,有可能导致国内产能的过剩,但是在工业社会产能过剩是一种常态,没有产能过剩就没有产业的竞争与发展。产能过剩并不是一种灾难,而是产业自身调节的动力。发展我国的TFT-LCD产业必须要把规模化做到位。”谷至华强调。
其实,规模化发展是平板显示产业做大做强必备的要素之一,其规模效益非常突出。只有形成适度规模才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拥有一定的议价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具有一定规模才能建立有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消化巨额技术开发成本,形成丰富的产品线和足够的技术保有量。只有当面板企业规模足够大时,才有可能加速原材料和设备的本土化配套。梁新清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大陆与全球其他地区相比还有差距,最大的差距是大陆企业的规模还相对较小。2010年,LGD、三星、友达光电和新奇美(包括奇美和群创)四大厂商合占全球面板出货量的80%。而大陆厂商现在的市场出货量仅占全球的4.7%。”
当然,面对产能和规模的问题,梁新清认为中国产业界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据了解,预计到2013年,全球面板产能比2010年将提升超过50%,产能扩张重点集中在8代以上高世代生产线上。可以预见在未来3年,中国大陆面板产能将大规模释放,产能全球占比将由2009年的3.2%提升到2013年17.6%左右。“根据需求预测,以目前产能供给为基础,到2015年市场供给缺口达到5900万平方米。折算成8.5代生产线,需要新增产线约13条。目前已有5条7代以上产线在建,如继续无节制投资扩线,2013年后产能就会出现供大于求情况。因此,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缺口作为唯一的投资决策依据,要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梁新清说。
产业链不完善导致被动
尽管我国已经成为平板显示行业的第一市场大国,产能与规模方面也在逐渐加强,但是在全球格局中,仍然处于“被动应对”的角色,而不是“主动出击”。究其原因,自主产业链尤其是上游配套的体系不完善是“最深的痛”。
表面上看,制约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首要问题是效益问题,实际上产业链不完善导致了效益问题的突出。平板显示产业是高投入、高消耗、更新快的产业,上游材料、部件、装备不能自给,配套产业的不足和高端人才的匮乏,使得我国自主平板企业可以掌握的利润空间并不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往往难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降低了更多资本和人才进入平板行业的决心。
“我国液晶面板企业最受制约的地方就是上游端国产化的配套。有数据表明,在对于成本至关重要的产业配套率上,日本已达176%、韩国为82%,而中国大陆的产业配套率仅11%。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有效利用资源、重点发展,促进国产化配套和产业链的整体完善。” 京东方首席运营官王家恒表示。由此可见,完善产业链是迫切需要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力的地方。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随着液晶面板生产线大批投资建设,我国在基板玻璃、偏光片、TFT液晶材料、上游薄膜材料等方面均获得较大的突破。在低端的TN/STN LCD领域,我国的配套完善程度要高于TFT-LCD面板生产领域,ITO导电玻璃、液晶材料、偏光片等关键材料均能够实现本土化供应,在设备方面,京城清达、七星华创、太原二所等已能够提供相关的生产设备。
不过,清华液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授高鸿锦认为,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液晶面上游配套取得众多的突破,目前仍未形成完善的配套体系,上游材料厂商与面板厂商之间的整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例如关键的建线设备及相关材料等还需进口,国产厂商提供的材料很少被采用,相关人才还很紧缺。“十二五”期间,我国液晶产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对于原材料的需求空前旺盛,对于上游材料厂商来说是难得的契机。上游配套产业的完善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相关机构人才的培养以及上下游厂商的通力合作。
彩虹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王答成也表示,以液晶显示产业为核心链条的显示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发展的联盟包括产学研在内对相关材料、装备等的研究和产业发展,建立产业联盟相互支持和专利技术共享的机制,探索中国产业从做大到领先实现国际化的做强,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产业协作合力发展,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副秘书长庞春霖则建议采取标准联盟或专利联盟的方式,把我国平板显示产业有效的组织起来,改变过去松散和彼此恶性竞争的状况,以标准制定或共建专利池的方式,使各家利益进行有效的捆绑,在各自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支持,将标准体系、专利体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检测与评价平台一致、完整地建立起来。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