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贝岭-半导体 广告 7届电机产业链交流会 广告 2024中国华东智能家居技术创新峰会2 广告 产品库2024A3 广告

大陆两条线按部就班 国内高世代面板项目生变

2011-09-09 15:46:35 来源:新快报

摘要:  曾经因为担心各地重复投资造成亏损,国家发改委对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进行了严控,最终只审批了5条线。不过随着上月底LGD广州8.5代线开建仪式的取消,韩国企业和台湾企业的3条线都陷入了停滞状态。而中国大陆的华星光电和京东方两条线则按部就班,并未受到影响。

关键字:  京东方,  电视,  显示屏

曾经因为担心各地重复投资造成亏损,国家发改委对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进行了严控,最终只审批了5条线。不过随着上月底LGD广州8.5代线开建仪式的取消,韩国企业和台湾企业的3条线都陷入了停滞状态。而中国大陆的华星光电和京东方两条线则按部就班,并未受到影响。

韩系两条线相继搁置

LGD原计划在8月30日举行广州8.5代线的动土仪式,但最终LG电子通知广州市政府方面取消了这一仪式。这是该项目自去年11月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之后,继今年3月份以来的第二次推迟。LGD首席执行长(CEO)权暎寿日前解释称,全球市场不很景气,电视显示屏销售跟公司之前的预测有些差距,因此取消了动土仪式。

事实上,国内高世代面板项目推迟的不只是LGD,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透露,去年11月和LGD广州项目一同获批的三星苏州7.5代线项目,今年5月也只是举行了开工仪式,目前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台湾友达光电新闻发言人萧雅文之前也对外表示,友达光电昆山8.5代线预计2012年新厂不会形成产能。

有媒体报道称,从广州开发区管委会方面得到的消息显示,这次开工典礼推迟是韩国LGD单方面提出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液晶面板业务连续两个季度的亏损导致其现金流非常紧张。“我们不会取消整个项目,会在合适的时机动工。”LGD公共关系部副总裁秋逸盛强调,液晶面板价格已经连续十多个月下跌,今年下半年看不到液晶面板价格回升的可能,行业前景较悲观。

全球前四大面板企业2011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三星电子显示面板部门净亏损2100亿韩元(约合12.8亿元人民币);LGDisplay二季度净亏损480亿韩元(约合2.9亿元人民币);友达光电二季度净亏损107.7亿新台币(约合24亿元人民币),奇美二季度净亏损130.1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9亿元)。

大陆两条线按部就班

与LGD和三星的谨慎相比,大陆两条8.5代线于近期先后按照预计日期启动投产。

6月下旬,京东方8.5代TFT-LCD生产线在北京投产,总投资280亿元的京东方北京8.5代线是大陆首条自主建设的最高世代TFT-LCD生产线,主产26英寸至55英寸显示器和液晶电视用显示屏,达产后,计划实现年产液晶显示屏1300万片。

随后的8月8日,TCL集团旗下深圳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项目投产启动。华星光电8.5代线总投资额245亿元人民币,主要产品为26英寸至32英寸、46英寸以及55英寸液晶电视模组,设计产能为每月10万张,年产液晶电视模组约1400万块。

有分析指出,京东方和TCL集团高世代线相继投产释放产能,使得市场供应大大增加,可能会引发价格加速下滑,面板产业面临集体亏损。“中国面板企业的扩产是没有办法的。”中国家电营销委员会副理事长洪仕斌认为,中国企业在这个行业上必须要有突破,不可能总让外资品牌掌握面板核心技术。

对TCL和京东方有利的是,目前外资高世代工厂因各种原因推后兴建,两家国内公司可以打个时间差,在这一段时间内建设合作伙伴关系,等待市场回暖时形成稳定的客户源。 此外,京东方、TCL的8.5代线不单纯是企业自身行为,也是中国扶持彩电产业链的大项目,在政策上会得到支持。

向OLED进发

不过,LGD广州8.5代线项目年内会否动工,抑或整体取消并转向更高技术含量的OLED面板项目,LGDCEO权暎寿没有给出明确答复。不过有业内人士分析,LGDisplay很可能选择后者。

因为OLED替代LCD的进程开始加速,LGD肯定不愿意看到三星“独自前行”。5月31日,三星在韩国投资21亿美元建设的5.5代OLED面板生产线提前投入量产。到明年5月,三星的第8代AM-OLED生产线也将投入使用。OLED将在未来取代LCD已经是不争的趋势。问题在于,这一过程将在何时开始。在液晶面板价格较高、利润率较高的时候,厂商开发OLED的动力不足。然而,经过连续几年的低迷之后,三星开始考虑加速让显示技术进入下一代的进程。

不仅韩系巨头,国内企业也不愿放慢进军OLED的步伐。最新消息显示,京东方将在内蒙古投资220亿建设国内首条5.5代AM-OLED线。这在京东方新闻发言人张宇看来,是京东方抢占未来的技术制高点的“先行一步”。不过,在家电专家刘步尘看来,京东方的OLED技术储备是零,而且OLED技术投资大、成本高,要最终实现量产和替代,时间会相当长。京东方无疑将承担巨大的压力。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

x
凌鸥学园天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