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视的市场分析

2012-07-12 14:06:23 来源:投影时代 点击:1066

摘要:  奥维咨询月度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4月份国内智能电视的销量为40.7万台,比去年同期增长251.9%,环比增长97.2%,2012年4月整体智能电视销量渗透率已达28.2%——这与此前预测的2012年第四季度达到30%的市场占有率,只相差不到2%了。由此可见智能电视的发展以及其广阔的市场前景!

关键字:  智能电视,  无线网络

奥维咨询月度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4月份国内智能电视的销量为40.7万台,比去年同期增长251.9%,环比增长97.2%,2012年4月整体智能电视销量渗透率已达28.2%——这与此前预测的2012年第四季度达到30%的市场占有率,只相差不到2%了。由此可见智能电视的发展以及其广阔的市场前景!

与智能电视的高速普及相比,智能电视的真实应用情况却绝不容乐观:海信集团(微博)董事长周厚健在今年两会期间曾透露智能电视的接入率只有40%(业内认为这已经是很乐观的数字)。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有关人士的统计数据更低:“真正的互联网电视活跃用户(平均每天开机1小时以上)的比例不到10%。”

事实说明,消费者用智能电视的方式还是传统的“看电视而已”!对于这种情况,业内人士自嘲性的表示“目前智能电视的销售,更像通过销售普通电视机,而强行‘搭售’”。——老百姓还没有搞清楚、更没有做好准备,来迎接一个叫做智能电视的时代。

事实上,即便是智能电视厂家,现在对智能电视的“解读”也还停留在一知半解上。智能电视是具有全开放式平台,搭载了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和卸载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彩电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网线、无线网络来实现上网冲浪,可以扩展标准接口的外设硬件、输入设备,甚至协同更多计算设备工作。

这样的“解释介绍”用于制造一台真实的产品,并指导老百姓去应用,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到底是云电视,还是智能电视

2011年3月,智能电视推出不到半年时间之后,2011年8月,TCL首先打出“云电视”牌。2012年3月,“云电视”的说法,再次升级成“智能云电视”。一时间,到底是云电视,还是智能电视,让消费者摸不着头脑——最典型的说法是:云电视是智能电视的一种,或者是云电视是智能电视的升级、衍生、延伸等等。

按照多数电视厂家的定义,云电视是指应用云技术、享受云服务的一种电视机。而云技术则是指一种将主要的数据、计算和调度任务放在远端服务器上的一种计算机网络应用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客户能轻易的突破终端的硬件性能瓶颈,并可以实现不同空域的无差别数据任务操纵。

云技术的出现使得在计算机应用中“网络服务器”成为主角,计算机终端设备成为配角。以前只能在很好的硬件配置上运行的服务,现在依托云计算和快速的网络通讯平台,可以再绝大多数客户终端上“流畅”的使用。因此,以前只属于部分高端客户才能享受的“高计算任务”应用,现在低端客户也可以通过按次购买的方式、以极低的成本和极低的终端已经配置享用。

由此可见,云计算,或者云电视的思维都是将差异化、复杂化和大量消耗硬件性能的服务运行放在远方服务器上,进而减少客户一次性计算硬件支出的成本,并大大降低用户持续性IT维护的任务量。这种应用模式,尤其适合现在大多数“智能”计算平台,自身计算能力不足的现状,同时满足现有低能力计算平台流畅运行未来的高负荷应用的“兼容未来”的需求。

云电视,或者说云技术在电视机上的应用,本质是“降低电视机上计算性硬件的投入”,是简化电视智能化设计的一种可行方案。这与传统智能电视,强调电视机自身的软硬件升级、无限功能和程序支持,看似有着矛盾的方面。

传统智能电视强调电视机具有全开放式平台,搭载了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和卸载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这种通过软件扩容的方式将是电视机的功能在理论层次上是无限的。但是,用过计算机的人都知道“软件与硬件”有一个相适应的问题:性能不足的硬件,运行复杂软件,将是速度严重变慢,甚至不可接受——也就是说,实际上任何计算设备都做不到兼容的流畅运行所有软件程序。

因此,如果消费者需要升级软件应用到更高的水品,往往意味着消费者被迫更新更“快”的硬件产品。这些导致硬件必须升级的软件产品通常包括OS、办公套件、多媒体处理程序(PS等),以及大型游戏——这是半导体产业每年都会推出众多新产品的原因和市场动力。

当然,现在也有不必须更换“硬件”,而赢得更高的软件运行性能的方式——这就是云计算。云计算的程序运行和数据处理主要在服务器上完成(理论上,服务器端总是拥有巨大的运算能力,同时又可以通过扩展服务器规模不断提升服务器运行速度)。而客户端的硬件只负责基本的通讯、显示和人机交互任务。

由此看来,认为云电视是智能电视的升级的看法并无“不妥”。但是这种升级是建立在崭新的应用模式之上的:客户需要为云服务和由此产生的通信负荷,另行付费;客户由此得到的好处是“旧的硬件”可以运行很新、很耗计算性能的新型应用程序,并不会感觉“运行缓慢”。在这种模式下,如果拥有很成功的云计算服务商,智能电视只需要基本的计算能力就可以满足客户的应用需求。

但是,云计算的升级却并不能解决智能电视所面临的所有“软件和硬件”匹配问题——总会有一些应用必须运行在本地:例如大型单机游戏。这类应用总是需要更新的硬件产品。如果智能电视要面向这类“智能应用”,就必须不断追求更高端的硬件配置。

然而,“事与愿违”的事情出现的概率总是高于“心想事成”。现在,实际的智能电视和云电视市场是:没有成熟的成功的云服务计算提供商,客户的通信网络速率也不是很理想,同时智能电视的计算性能、硬件性能和升级前景也不容乐观——消费者的应用体验更是好不起来。

与PC直接竞争,还是各霸一方

2012年5月,彩电市场赢来了一个新玩家:联想。另据传说今年底或者明年初,苹果智能电视也将登陆全球市场。加上这个圈子里,自身已经是PC企业的三星、索尼、东芝、海尔、松下等巨头,电脑和彩电的家庭争霸战已经全面升级。

面对是PC还是TV的竞争,联想少帅杨元庆更是一语惊人:智能电视就是PC。的确,“具有全开放式平台,搭载了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和卸载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彩电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网线、无线网络来实现上网冲浪,可以扩展标准接口的外设硬件、输入设备,甚至协同更多计算设备工作”——这完全不是传统彩电的特征,而是“电脑”的传统工作

问题在于,我们已经拥有一台“书房的PC”,我们还真的需要一台“客厅的PC彩电”吗?这个答案很简单:“不”。正因如此,联想新上市的是“智能电视”,而不是拥有超级大屏幕显示器的“客厅电脑”。

然而,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后,我们有不得不后悔自己的草率:智能电视要搞云计算、要做电子支付、要搞网络购物、要玩游戏、要……智能电视增加的所有“非传统”彩电功能都是“PC”的传统功能:这明摆着TV要和PC抢饭碗。虽然彩电企业一再标榜,电视还是电视,而不是PC,但是功能重合的现象,以及智能彩电开机先运行操作系统的模式,已经使得人们不得不怀疑,未来还会不会有“TV”这个单词了。

“传统电脑可以做的,以前在书房完成的工作,以后智能电视都可以做”——甚至已经有人在为智能电视设计用于工作沟通的邮件和会议系统,用于文档处理的office和photoshop软件,当然也少不了广大网友细化的“QQ”。甚至,在智能平台的对上层,芯片厂商,ARM阵营的支持者们,也在谋划智能产品进入办公室、成为PC那样的基本工作搭档。

未来无论是PC还是TV,对于跨阵营的企业,都能游刃有余——这是脚踩两只船的好处。但是,世界上还有众多之生产彩电的厂商:对于他们PC还是TV的不同结果,则意味着不同的竞争路线,甚至命运。如果消费者接受了智能电视就是PC,客厅以后要放的是PC而不是TV的概念,那些PC背景的品牌自然会更吃香:要知道联想在国内PC市场占有率超过46%,这可是任何一家专注于彩电的企业都没有的实力。

未来取决于消费者的选择。消费者的选择则取决于应用本身。用电视网购,还是用PC来网购,那个一个更方便呢?用PC来办公还是用电视来EMAIL,哪一个更快捷呢?对比已经形成PC应用强势的诸多现实应用,恐怕只有高清电影这一项,大屏幕的彩电真正占优势——尤其是在彩电还没有采用鼠标、键盘这样“灵活”的输入设备的前提下。

对于消费者做出如何在PC和TV应用中的平衡并不是难事。但是未来智能家庭的中枢神经系统是PC还是TV则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产业利益格局”(这个利益可能是数千亿元的天文数字)。

智能家庭,所有的家电、甚至窗帘这样的传统产品都会拥有一个智能化的趋势,都会进入家庭只能网络系统。这就需要PC或者TV有一个成为家庭智能网络的中枢、管家。而一旦谁成为了这个核心,其他的产品就必须按照这个核心提供的标准协同工作。也就是说,如果智能电视当不上老大,那么也不可能另立山头,做客厅的土皇帝:他会成为PC的附属品——目前,网友们从电脑下载了高清电影拿到电视上来看的应用方式,已经体现出电视附属于电脑的这个性质(电视只不过是电脑的第二台显示器而已)——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TV更落后的网络功能和存储功能。

对于刚刚起步的智能电视,与PC竞争实力还相当逊色:程序、OS、cpu,每一个领域都需要突破,尤其是消费者的消费认可更是需要突破。能不能在智能家庭中争得一席之地,关键不是取决于PC能走多远,而是取决于TV能不能率先完善自身,赢得竞争的机会。

要“简洁”,还是要功能

谈到消费者的认可和选择,智能电视还必须面对另一个尴尬的境地。

在国内市场,买电视的人多一半是三四十的中年人:这部分人对彩电产品,特别是智能产品拥有更高的认可度。但是,在家庭里实际使用电视的人、或者说使用频率最高的人则不是这部分负责购买电视的群体,而是老人和儿童。其中50岁以上的老人才是真正应用电视的主体。也只有这部分人有精力、有时间每天看4个小时以上的电视节目。

然而,问题在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数对计算机、网络、智能技术并不了解,并不会应用,也确实没有太多的应用需求:他们很少聊天、不爱欧美大片、更很少网购、不知道淘宝、也不知道亚马逊……他们熟悉的还是那个简单的电视台功能的电视机。

如果说,现在的这些老年人不熟悉“智能技术”,是特殊的历史时期造成的,随着时间的演进自然会改变,20年后的情形会自然大不相同。那么,少数真正在应用智能电视的年轻人所遇到的麻烦则必须依靠彩电企业才能解决。

对于智能电视的操作的复杂度业内早有诟病:一条QQ短信用键盘发出来不过几秒钟,手机键盘虽然慢一些但是也尚可接受,然而在电视遥控器上发送一条短信息则变得很空难:据说苹果电视将可以用苹果手机或者IPAD作为电视遥控器,但是这也将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电视遥控器。

另一方面,网络购物、网银电子支付这些功能也会比较复杂——这些功能如果真的很简单,按一两下遥控器,钱就划过去,估计也没人敢用——即便是通过智能电视观看网络电影的操纵也需要数个步骤,查找适合自己的节目则变得更为复杂:完全不像传统电视节目,只需要转换频道、看好节目预报的时间,就可以准时收看到合适的节目。

当然,肯定有些人能够接受智能电视应用的复杂程度,并喜爱上这种与传统产品截然不同的新科技。这就如同在手机市场,不仅数千元的智能机畅销;数百元、一两百元的简洁传统手机也很畅销;甚至还有企业专门开发了几乎什么附属功能都买有的“老年人”手机。——不同消费者总会有不同的需求。有些消费者的要求其实真的“很简单”!

对于智能电视的设计者,尤其是应用体验的设计者,当然更希望通过技术的进步,简化智能电视的应用。因此,语音操控、手势操控等新功能不断出现。这种努力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消费者的应用体验。但是,注入电子银行之类的操作,却不是以简便为前提,而是以安全为前提的——总还是有些复杂的过程问题难以解决。即便像手势操作,听起来如此简单,应用起来也有些费劲:消费者都还要学期一套手语吗?

面对技术进步难以解决的那些操控复杂问题,或者面向那些并不需要复杂功能的消费者(不一定是不会用,也可能是更细化在电脑上应用那些网络功能),设计一台传统的彩电产品,也不失为理想之选。实际上,功能多样化必然造成应用的复杂化,这是难以避免的对立矛盾。市场要么学会适应,要么设计出多样的差异化的产品,满足不同的胃口。

站在这个角度,也许“智能电视”根本没有普及的那一天:总会有一些传统的产品适合那些传统的客户;甚至HTPC玩家、PS3和XBOX玩家、BD玩家需要的仅仅是一台画面效果出色的“大尺寸”显示器而已!

从面向技术到面向人性

智能电视,或者说电视、彩电的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

能够回答着个问题的根本因素应该是消费者,而不是技术;应该是人的因素,而不是物的因素。因为,人类创造或者利用任何技术的目的,不外乎是为自己服务,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便捷。

以现有的智能计算机技术而言,在PC电脑上已经形成了非常强大的应用组合。站在智能电视市场门槛之前,再说“技术上”的问题,已经显得落伍。事实上,现在人们谈论更多的不是“技术不足”,而是“技术过剩”——我们拥有如此强大的通信、计算、绘图甚至人机交互技术,用这些技术我们到底能过做什么,除了目前已知的应用之外,这些技术还能带给我们怎样的不同感受。

同样属于IT技术的智能电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面临技术过剩带来的产品开发从“面向技术”到“面向人性”的转变。但是,从现在彩电企业的普遍做法来看,这些企业还没有做好迎接这一转变的准备。

例如,消费者都需要对自己的产品(包括即将购买的产品)拥有更充分的了解。然而,在彩电市场上却可以看到众多的被隐藏的内幕。一台彩电的重点介绍全部在于他的优点,参数说明集中在显示面板和接口上,严重忽略信号处理器、计算处理器、绘图芯片……这类隐藏在机身内部的关键技术部件的性能。很长时期以来,消费者判断一台电视信号处理器强大与否的标准主要是两个:看到的效果、以及产品的价格——厂商针对性的介绍,并明确说明产品任一处理器的性能水平的案例几乎没有。

再例如,彩电企业很少严格的向消费者指出自己产品的寿命:市场上常见的那个几万小时的标称,只不过是背光源在保持较理想亮度效果下的可应用时间。而一台电视机包括机壳、半导体芯片、电容等独立电子器件构成的电路板、显示屏等多个组成部分:如此复杂的彩电产品的安全使用周期到底是多久呢?现在没有厂商愿意给消费者明确的说明。

如果在回到“智能电视”这个主题上,则可以发现更为不“人性化”的诸多特点。产品设计非常单一、不同品牌产品功能雷同、没有适合于智能电视的专属外设同步研发和销售、销售人员很少能指导并解决消费者应用中的诸多问题、缺乏有效的远程在线客户帮助系统等等……似乎彩电企业对“智能”二字的认识是“只与产品和技术有关”。

“技术过剩”,这是智能电视时代彩电企业真正要面临的“技术性问题”。这个问题的求解不仅仅在于追求更高的技术 标准,更在于如何理解技术与应用的关系,如何理解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技术过剩,这意味着彩电企业应该从尽可能开发更高技术的产品,转向为消费者提供最正确的产品;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也应该从尽量追求先进产品转变成追求“最适合自己”的产品。

综上所述,智能电视的市场发展、形态演化还存在着很多未知数!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已经不在于“技术如何进步”,而在于选择适合的技术为适合的人群制造出正确的产品。过度的关心智能电视的普及速度,反而会使整个产业被“智能硬件绑架”,失去对“智能”的正确的理解——这种正确的理解不应该是“硬件性能多高、软件应用多全”,而应该是“更灵活的适合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智能即灵活,而非刻板的性能指标的提升。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

x
凌鸥学园天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