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逐步复苏 进入理性发展

2013-05-08 13:50:36 来源:网络 点击:1170

摘要:  2012年,全球光伏应用市场累计装机规模达到1.01亿千瓦,当年新增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基本与2011年持平,产业逐步恢复理性发展。

关键字: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

尽管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及组件产量仍然位居世界首位,但增长幅度明显下滑,甚至出现了负增长。2012年我国多晶硅产量约7.1万吨,同比下降15.5%;多晶硅进口量约8.3万吨,同比增长27.4%,进口额达到21亿美元。硅片产能超过40GW,产量达到28GW,同比增长16.7%;组件产量23GW,同比增长9.5%,增幅比2011年下降90.5个百分点,全球占比达到61.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尽管出口量有所增长,但全年太阳能电池出口额127.9亿美元,同比下降43.6%。

光伏产业发展情况

(一)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概况

2012年,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总体上处于低速发展态势。

1.多晶硅方面

2012年全球多晶硅产能达到40万吨,产量达到23.4万吨,与2011年的24万吨相比,略有下滑,其中电子级多晶硅产量约为2.5万吨,其余为太阳能级多晶硅。多晶硅价格快速下滑,降幅达到30%以上,至2012年年底,多晶硅现货价格约为16美元/千克,低于行业多晶硅企业平均生产成本。受此影响,多数中小型多晶硅企业已停产,即使是仍在开工的企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减产,行业整体陷入亏损状态。多晶硅企业的扩产势头受到遏制,纷纷暂停或延缓扩产计划。例如德国Wacker公司的美国工厂投产时间已推迟至2015年,韩国OCI公司已暂停P4和P5工厂的建设。降低成本和差异化发展成为当前的主流发展方向。

2012年,我国以近7.1万吨的产量位居全球首位,美国以5.9万吨位居第二,接下来的韩国、德国和日本产量分别为4.1万吨、4万吨和1.3万吨,其中我国和韩国主要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日本主要供应电子级多晶硅,美国和德国则兼而有之。在产能方面,我国以19万吨的产能位居全球第一,美国以近8.6万吨的产能位居第二,韩国以5.7万吨的产能位居第三,德国和日本约为5.5万吨和1.9万吨。从发展势头看,已逐渐形成中、美、韩、德四国鼎立局面,日本则侧重于电子级多晶硅这一细分市场。

从企业发展角度看,全球产业集中度趋高。2012年,德国Wacker公司以3.8万吨的产量位居全球首位,我国江苏中能公司以3.7万吨的产量位居次席,接下来韩国OCI、美国Hemlock和美国REC公司分别以3.3万吨、3.1万吨和2.1万吨位居三到五位。前十家多晶硅企业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79%,前四家多晶硅企业产能占全球的45%,产量则占全球的59.4%,与2011年相比,集中度提高了5个百分点。

2.电池/组件方面

2012年,全球太阳能电池片产能超过70GW(含薄膜电池),同比增长11.1%,产量达到37.4GW,与2011年的35GW相比,同比增长6.3%。全球太阳能电池出货量最大的前十家产量均达到GW量级。在电池种类上,晶体硅电池产量约为33GW,薄膜电池约为4GW,聚光电池约为100MW。在区域分布上,中国大陆以21GW产量位居全球首位、接下来分别为中国台湾以及日本、马来西亚等地。值得关注的是,依托于自身雄厚的半导体产业基础,加上美国“双反”等因素影响,中国台湾地区产量同比增长22%,远高于全球增幅。从生产企业看,全球前十家企业电池片产量达到14.6GW,约占全球总产量的39%,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前十家企业中,在电池类型上,9家为晶硅电池生产企业,只有美国First Solar一家薄膜电池企业;在区域分布上,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共占据8席,另外两家分别为美国First Solar和韩国韩华集团,其中中国英利以2GW的产量位居全球首位,美国First Solar公司则以1.9GW的产量位居第二,中国晶澳则以1.8GW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三。

组件方面,全球产能达到70GW以上,产量达到37.2GW,同比增长5.4%。从区域分布看,中国依然是最大生产国,产量达到23GW,主要以晶体硅电池为主(占比达到98%),欧洲则以近4GW的产量位居第二(其中薄膜电池占比为20%),日本以约2.4GW产量位居第三(其中薄膜电池占比达到25%)。从产业集中度看,全球出货量最大的前十家组件企业产量13.9GW,占总产量的38%,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在这十家光伏企业中,中国占据6席,美国占据两席,日本和韩国各占一席。其中中国英利以近2.3GW的产量位居第一,美国First Solar以1.9GW位居第二,尚德、天合和阿特斯分别以1.7GW、1.7GW和1.6GW分列三到五位。由于2012年并未实质性发生大规模的产业整合,产能阶段性过剩较为严重,以及国际贸易环境恶化等原因,市场竞争加剧愈加激烈,2012年产品价格不断下滑,组件价格从年初的近1美元/瓦下滑至年底的0.65美元/瓦,下滑幅度达到35%,产品售价已经低于产品的综合成本(含制造、管理和财务成本),对光伏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巨大压力。

3.应用市场

总体而言,2012年全球光伏产业发展面临严重困难,市场增长缺乏动力。传统装机大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大幅削减光伏补贴,欧洲光伏装机市场近10年来首次出现下滑。但随着新兴光伏市场如中国、美国、日本、印度等的开始启动,全球光伏装机量仍较2011年有所增长,但增速出现明显回落。201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达到32.0GW,同比增长6.0%,增速比2011年回落约60个百分点,这也是近10年以来全球光伏装机市场的最低增速。其中欧洲新增装机量18.2GW,占全球新增装机量的56.9%,占比比2011年下降约13个百分点。从装机分布看,德国以7.6GW的装机容量重回全球首位,但同比仅增长2%;而我国则以4.5GW的装机容量上升至全球第二,同比增长66.7%;美国以3.3GW的装机容量位居全球第三,同比增长78.6%;意大利则以3.0GW由上年的全球第一下滑至全球第四。截止到2012年年底,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00GW。

(二)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概况

1.产业规模增速放缓。

2012年我国光伏产业规模增长缓慢,产业逐步恢复理性发展。尽管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及组件产量仍然位居世界首位,但增长幅度明显下滑,甚至出现了负增长。2012年我国多晶硅产量约7.1万吨,同比下降15.5%;多晶硅进口量约8.3万吨,同比增长27.4%,进口额达到21亿美元。硅片产能超过40GW,产量达到28GW,同比增长16.7%,世界占比达到77.8%。组件产量23GW,同比增长9.5%,增幅比2011年下降90.5个百分点,全球占比达到61.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尽管出口量有所增长,但全年太阳能电池出口额127.9亿美元,同比下降43.6%。

2.技术和成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2年,我国光伏产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产品成本也保持着持续下降趋势,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核心技术环节不断获得突破,生产工艺持续优化,规模化生产稳定性也逐步提高。目前,我国单晶硅和多晶硅电池产业化转化效率已分别达到18.5%和17.3%。主要光伏企业的高效电池效率已达到20%以上,量产效率也超过19%;高效多晶技术风生水起,量产效率18%以上,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电池组件企业成本不断下降,至2012年年底,部分企业生产成本降至0.6美元/瓦以下,有的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已达到近19美元/千克的国际先进水平。

3.国内光伏应用市场迅速扩大

一方面,随着光伏产品价格的大幅下滑,光伏系统安装成本逐步下降,运营光伏电站的投资回报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我国光伏组件产品出口环境恶化。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在原有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补贴政策基础上,大力推动国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建设,同时将2012年年初公布的《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中2015年光伏装机规划目标上调至20GW。业内预期如果分布式发电推广较为顺利,装机目标量有可能达35GW以上。因此,我国光伏应用市场在2011年基础上迅速扩大,2012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量达到4.5GW,同比增长66.7%,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光伏市场。

4.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我国部分企业正在酝酿实施产业转移,通过到海外建厂等方式规避贸易风险。同时,企业对全球市场的开拓也正朝着多方位、多元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而不再眼光局限于欧洲市场。此外,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一些光伏企业的业务范围逐渐由以往的电池组件制造向下游系统集成甚至电站运营拓展。一方面试图通过电站建设拉动自身光伏组件的销售;另一方面拟通过业务多元化,涉足电站投资与运营以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与此同时,大型发电集团为了控制产品质量和成本,也已开始不同程度地涉足电池制造业。如国电和中电投已涉足从硅料到电池组件的制造环节,大唐、华能和华电也在酝酿进入光伏电池制造环节,这势必将进一步加剧国内光伏市场的竞争压力。

5.行业整合势头出现

2012年,随着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恶化,光伏企业出现了破产倒闭现象,行业整合势头已经显现。在较长时间的较大面积的减产停产过程后,相当一部分光伏企业资金链断裂,破产倒闭风险加大,2012年孚日光伏、宁夏阳光等一批企业相继宣布破产。进入2013年,全球最大的光伏电池组件制造商无锡尚德也宣布破产重整,这是我国首个宣布破产重整的大型光伏企业。

存在的问题

我国光伏产业在继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1.供需失衡、供过于求的局面依然严重

尽管全行业快速扩展势头在2012年得到明显的遏制,但由于当年的市场增速也同步大幅下滑,总装机量仅维持了个位数的增长,仍然难以消化2011年以前业已形成的过剩产能,供需失衡、供过于求的局面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因此,各类光伏产品价格在2011年下跌的基础上进一步走低,2012年1月至12月,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价格分别下跌了50.8%、28.3%、27.7%和31.6%,导致了很多本就经营艰难的光伏企业雪上加霜。

2.国内市场仍在成长过程中,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度依然居于高位

尽管为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我国加大了对光伏应用市场的支持力度,先后启动两批“金太阳”示范工程,上调《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光伏装机规划目标至20GW,采取了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等措施,但仍未根本性改变依赖国外市场的基本格局。2012年我国光伏产品总产量的近80%仍然需要销往海外市场,而总出口量的78%则要销往贸易壁垒高筑的欧美市场。

3.技术基础及新技术储备不足,产业核心竞争力存在隐忧

尽管在晶硅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水平方面,光伏产业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可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竞争的产业之一,但在前沿基础技术研究、实验室研发、关键和高档生产设备制造、新一代光伏电池的研发等方面,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产业的技术基础及新技术储备不足,可持续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应该说我国光伏的远期发展仍然存在着隐忧。

4.国际贸易纠纷增多,外部发展环境恶化

2012年欧盟、印度等继美国之后先后发起针对我国光伏电池产品的“双反”调查,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光伏电池产品的出口,进一步加深了我国光伏行业危机。2012年5月和10月,美国商务部对我国光伏电池“双反”调查分别做出初裁和终裁,对我国晶体硅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征收2.9%至4.7%的反补贴税,太阳能电池征收31.1%至约250%的反倾销税。2012年9月和11月,欧盟委员会又先后决定对中国光伏电池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其范围囊括了光伏产业上下游的几乎全部产品,包括硅片、电池片、组件,在2013年2月还加入了光伏玻璃。欧盟市场是我国光伏电池产品出口的主要对象,2012年占我国光伏电池产品出口额超过65%,若欧盟最终裁定我国光伏电池产品倾销成立,对我国光伏产业的不利影响将比美国更大。这对中国光伏行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并可能致使未来数年我国光伏行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关于产业发展的建议

笼统地说,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规范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遏制盲目扩张和恶性竞争,坚持扶优扶强,推动集约化发展。

二是坚决扩大内需市场,发展多样化光伏应用,重点落实上网电价及并网政策,推动分布式光伏应用,着力拓展自给式光伏市场。

三是着力企业创新升级,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积累和储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加强上下游协作。

四是尊重市场规律,支持扶优汰劣,重视培养骨干企业,正确引导兼并重组,保持国际竞争优势。

五是积极修炼“内功”,完善产业的发展环境,加强标准检测等配套机制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统筹应对贸易摩擦,健全行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部门协调管理和行业组织建设。

未来发展态势

继2011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突破30GW之后,2012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再次超过30GW,光伏累计装机量也首次突破100GW。但可以明显看到,新增光伏装机量增速明显放慢,光伏市场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同时也有分析显示,那些光照资源丰富、光伏发电成本已可与化石能源峰值发电价格相当的国家和地区2020年可达到60~250GW的新增装机容量,2030年将达到260~1100GW。

从全球来看,欧洲市场已经主导全球光伏市场多年,但近来欧洲国家纷纷削减光伏补贴,极大地影响了对其发展前景的预期。随着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增长潜力不断显现,全球光伏应用市场的重心正在逐步转移至中、美、日等新兴市场。受能源需求的拉动,预计未来光伏市场增速最快的国家和地区将会是中国、印度、东南亚、拉丁美洲、中东和北美。

展望2013年,受经济环境影响,削减光伏上网电价仍将是欧洲主要国家的基本政策。德国的装机规模可能不会继续保持在7GW的高位,而意大利也很难达到3GW的装机量,欧洲新增光伏装机量将在2012年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至13GW左右,在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市场的份额有可能首次跌破50%。与之相反,中、美、日等国新增光伏装机量在2013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尤其是中国,2013年新增光伏装机量有可能达到8GW,甚至是10GW,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应用市场。美国预计将延续2012年的增长势头,2013年有望超过5GW。日本则会迎来大型光伏电站建设的高潮,2013年有望突破4GW。这3个国家的新增光伏装机量在2013年有望占据全球市场的50%以上。从目前形势看,欧洲以外光伏市场的增长暂时能够弥补欧洲光伏市场的下滑,因此未来光伏应用市场规模仍将保持扩大趋势,但增速与几年前相比将会明显放缓。

由于光伏应用市场的增速低于光伏组件产能的增速,自2011年起已经出现的供需失衡局面在一定时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变,光伏产品价格仍保持下滑势头,光伏产业面临的形势仍将比较严峻。尽管2013年光伏产品价格有望回稳,但仍将维持在低位,光伏企业生存压力日益增大,破产倒闭将成为一段时间内的常态,未来光伏企业间的整合重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

组件成本的快速下降,给产品降价带来更大的预期,特别在当前市场供大于求、产品同质性较强的情况下,降低价格已经成为最直接的保市场的手段;从另一个角度看,如若产能不能充分利用,产品成本将相对上升,而在市场价格快速下跌的情况下,产品不及时销售也将会造成存货减值,因此在此非常时期,保“现金流”或“止损”将成为“盈利”的有效手段,在此种情况下价格竞争将愈加激烈。但是,价格竞争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它可促使成本进一步下降,以促进光伏发电成本快速下降,有利于早日实现平价上网;与此同时,一部分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将会被市场淘汰,使产业的发展更为健康。必须指出,价格竞争是一把双刃剑,良性的竞争会促进行业进步,但过度的、恶性的竞争将会危害到产业发展,特别是过度竞争可能会起到“劣币驱逐良币”的副作用。从成本分析情况可看到,我国主要光伏企业的生产成本已经很接近,在价格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出现过度竞争的景象(产品售价低于生产成本),必须予以高度警惕。否则,即使是优势企业也将被拖垮,最终将危害到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价格的压力下,光伏行业的准入门槛也逐步提高,这势必将阻止部分企业的进入,有助于产业整合的进行。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的炒作和潜在光伏应用市场前景的吸引,目前仍有部分企业欲借产业低谷期进入该领域。但鉴于上述原因,主要光伏企业在生产成本特别是非硅成本的控制方面几乎已发挥至极致,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均锱铢必究,使得新进者不得不犹豫三分。与此同时,作为提高性价比的另一方面,各企业也在积极关注产品性能的提高,纷纷加大投入。特别是在当前产品同质化较高的情况下,高效电池正在逐步走出实验室迈向产业化,2012年我国主要企业的扩产均集中在高效电池方面。因此,外来的进入者在考虑进入该领域时,除了考虑成本的控制方面外,还需考虑产品的差异化问题,即能否在相对较低的成本下生产出更高质量的电池产品,这无疑又给新进者设置了一道门槛,加大了进入成本。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

x
凌鸥学园天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