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入境法引入指纹技术 生物识别新蓝海
摘要: 生物支付可以被看做是生物识别技术里的“新军”,可在门禁市场里,生物识别早已成为众多厂商争相拼抢的一个领域。
当罪犯成功入侵密码的存储空间———服务提供商用于存储用户密码的加密清单———在特殊软件的帮助下,他们可以轻易获得成千上万个密码。通过这种方式,破译一个包含6个小写字母的密码只需几分之一秒。但一个包含11个随机大小写字母和特殊字符的密码可能需要几百年才能破译,因为包含更多的组合,破译难度大大增加。密码的安全原则很简单:密码越复杂就越安全。但要人们记住没有任何意思的长串密码是不现实的。
生物支付可以被看做是生物识别技术里的“新军”,可在门禁市场里,生物识别早已成为众多厂商争相拼抢的一个领域。这项技术在门禁领域的运用,有助于增强安全性、稳定性、便利性等。一直以来,门禁设备都是作为一项大门的安全管理功能而独立存在的。不过,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融入,门禁市场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状态。
一种克服这些缺陷的方式就是加固现有的以密码为基础的认证系统,启用多重认证。可生成随机数字的安全令牌或手机验证码都属于这类巩固安全的措施。PayPal几年前就开始采用这种“双重认证”。不久前,谷歌、苹果、脸谱、推特等网站也开始启用自愿原则的双重认证。
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
可见,生物识别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什么是生物识别技术?所谓生物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指静脉、人脸、虹膜等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人类的生物特征通常具有唯一性、可以测量或可自动识别和验证、遗传性或终身不变等特点,因此生物识别认证技术较传统认证技术存在较大的优势。生物识别系统对生物特征进行取样,提取其唯一的特征并且转化成数字代码,并进一步将这些代码组成特征模板。由于微处理器及各种电子元器件成本不断下降,精度逐渐提高,生物识别系统逐渐应用于生活中。
虽然生物识别技术早在19世纪就已经出现,但真正兴起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普及之后。我国生物特征识别行业最早发展的是指纹识别技术,基本与国外同步,在80年代初就开始了研究,并掌握了核心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在2007年到2012年,此项识别技术一直是生物识别技术收入主要贡献者。而我国对于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掌形识别等生物认证技术研究的开展则在1996年之后。1996年,现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谭铁牛入选中科院的“百人计划”,辞去英国雷丁大学的终身教职务回国,开辟了基于人的生物特征的身份鉴别等国际前沿领域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开始了我国对人脸、虹膜、掌纹等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研究。
目前,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是我国最具权威的生物特征识别认证科研机构,在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指纹识别、掌纹识别等领域均已取得了国内或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以国内顶级科研单位、着名高校的生物特征识别科研成果为依托,北京中科虹霸、北京行者、中科奥森、北京数字指通、北大高科、杭州中正生物认证有限公司、上海银晨科技、道肯奇等一批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高新技术公司慢慢发展起来,带动着行业的发展。据《2013-2017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表明,全球市场对生物识别产品的需求在2010年将达到71亿美元。在未来五年,生物识别设备的综合性年增长将率将达到21.3%。
新出入境法实施引入指纹识别技术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以下简称《出境入境管理法》)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出入境管理局解读了新法的几大亮点。
新法首次明确将人体生物识别技术引入出境入境管理。“采集、存储出境入境人员指纹等人体生物信息,在出入境管理时进行比对,可以有效甄别出境入境人员身份,提高口岸通关效率,也是国际通行做法。”出入境方面介绍。
出入境方面表示,“三非”指的是外国人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目前,中国“三非”外国人问题总体平稳可控。新法从加强源头管控、完善境内管理措施入手,更为有效地应对“三非”外国人问题。
新法还规定了对有“三非”嫌疑的外国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可以依法当场盘问、继续盘问、拘留审查、限制活动范围或者遣送出境等;被遣送出境的,一至五年内不准入境。对有“三非”情形的外国人,可以依法给予罚款或者拘留的处罚,并可以处限期出境。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