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Arm异地生根
中国何时能够涌现出更多世界级龙头企业?想必这也是产业界无数人的期待与心声。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汉明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透露出“国际化”和“本土化”或许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吴汉明向记者表示,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自立自强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以开放心态与全球企业合作。虽然全球化途径不畅,我们依然需要努力推动本土企业国际化、外企本土化进程。其中世界IP龙头企业Arm公司和其他一些国际大公司的本土化也许是值得研究和参考的例子。
作为移动终端芯片领域的巨头公司,Arm来自英国,却几乎是全世界公司都离不开的企业。目前,全球超过95%的移动终端芯片都和Arm有关,包括苹果、三星在内的大多数科技巨头都离不开它的授权,华为等多家芯片设计厂商每年在旗舰芯片上都要向Arm公司拿到架构授权。几年前,日本软银集团收购Arm,让Arm的实力变得更强大。从剑桥大学的一间实验室起家,早期名不见经传的Arm公司,如何走出英国,并在全球落地生根?国内企业又能从中汲取什么养分?
起家英伦,“小橡子”燎原四方
1964年夏天,一位奥地利富商对他的儿子说:“我知道你长大后想成为物理学家,但是现在英语很重要,所以你这个暑假要去海峡对面的英国学习英语。”于是,这位少年遵从父命来到了英国剑桥。在这个假期的学习中,剑桥的风光令他深深着迷,所以当他在维也纳大学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后,他又来到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读起了物理学博士。
这位沉醉于剑桥风光的少年叫Hermann Hauser,是后来大名鼎鼎的Arm的创始人之一。Arm的另一位创始人,则是没有上过大学,但却颇有经商头脑的Chris Curry。
一片荒原中正潜藏着无限的机遇,没有创业书,没有风投,仅仅是因为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怀着梦想与憧憬,两个来自“草莽”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渴望亲自点亮IT产业的黎明。他们创立了Acorn公司(中文译名:橡子,橡树的果实),该公司也是Arm的前身。
也许命运总是青睐怀有梦想的人,彼时个头不大的Acorn开始在大不列颠岛上点燃星星之火。1990年,苹果为寻找低功耗芯片选中了Acorn,出资扶持Acorn芯片部门独立,将一个12人的芯片设计团队从Acorn中拆分了出来,成立了新公司——这个公司就是如今的Arm。
在成立后的那几年,Arm在芯片设计上的业绩平平,工程师们也人心惶惶,随时担心失业。
在这种情况下,Arm决定改变他们的产品策略。他们不再生产芯片,而是采用IP授权的商业模式,将芯片设计方案转让给其他公司,收取一次性技术授权费用和版税提成。正是这种共享、合作的开放模式,开创了属于Arm的全新时代。
“Arm的这种授权模式,极大地降低了自身的研发成本和研发风险。它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模式,形成了一个以Arm为核心的生态圈,使得低成本创新成为可能。”一位曾就职于Arm公司的业内人士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他表示,当Arm提出这种合作模式后,就开始了一系列尝试。
1991年,Arm将产品授权给英国GEC Plessey半导体公司;1993年,Arm将产品授权给Cirrus Logic和德州仪器。与德州仪器的合作为Arm树立了声誉,证实了授权模式的可行性。此后,越来越多的公司参与到这种授权模式中,与Arm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就包括三星、夏普等公司。在此基础上,Arm坚定了授权模式的决心,着手设计出了更多高性价比产品。苹果推出的新型掌上电脑产品Newton采用的就是基于Arm架构设计的Arm 6芯片。
这颗起于莽莽荒野中的“小橡子”,凭借自身的努力获得苹果、三星和夏普等大公司的垂青,最终从大不列颠岛上开枝散叶,燎原四方。
Arm中国,本土化的“教科书”
通过知识产权授权的方式,Arm只专注于设计芯片蓝图,代工或生产交由授权客户自行解决。长期以来,Arm一直秉承这种开放的商业模式,与芯片设计巨头公司始终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依靠芯片公司的力量带动自身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根据Arm官方发布的最新报告,仅在2020年第4季,全球基于Arm IP的芯片出货达到了创纪录的67亿颗,超越了X86、ARC、Power 和MIPS 等其他架构芯片出货的总和。截至2021年2月,Arm合作伙伴已交付超过1800亿颗基于Arm IP的芯片。Arm的IP具有非常强的杠杆效应,一年近20亿美元的营收,撬动起全球上千亿美元的芯片设计产业价值。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安装在MacBook和iPad Pro里的SoC—苹果M1芯片搭载了Arm架构;亚马逊的云计算业务AWS也发布了 Graviton 2,这是一款设计独特的基于Arm的处理器。在韩国三星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运转井然有序,技术人员正在为最新产品的生产忙得热火朝天。在跑分高达69万多的三星Exynos1080手机上,Arm Mali-G78 GPU搭载其中,带来比上一代产品高25%的性能提升。在位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的Arm子公司,Arm架构正在赋能人工智能、5G和医疗等多个领域。几年前,日本软银集团以234亿英镑的价格全盘收下了Arm,成为日资英企业的Arm实力变得更加强大。
Arm来到中国大陆这片幅员辽阔、充满生机的大地,立刻就嗅到了发展的机遇。凭借自身具备的开放性和中立性,Arm在2018年正式成立Arm中国合资公司,形成一条稳固而庞大的产业链,推动中国芯片产业升级。官方数据显示,截至去年,Arm在中国有超过200家合作伙伴,使用Arm技术的中国客户的芯片出货量已经达到约200亿,在过去10年里实现了近200倍的增长。
“拥有开放、中立特点的Arm,生态链囊括全球顶尖科技巨头。中国半导体产业对Arm的依赖更甚。”芯谋研究分析师张亚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
从初来乍到发展为深深扎根在中国,Arm中国的本土化程度日益加深。目前,Arm中国的中方投资者占股51%,拥有独立的本土研发团队,能够针对中国市场需求,自主研发基于ARM架构技术的属于中国的IP。
“周易、星辰都是Arm中国结合中国本土市场化实际自研的IP产品。星辰属于Arm CPU产品的延续和本土化研发的开始,其中必然涉及Arm和Arm中国两家公司之间知识产权交互的大量谈判、讨论和协议签署。周易是人工智能相关的神经网络处理器。”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石寅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
此外,Arm中国还在2018—2019年间先后与多地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冠名Arm的集成电器设计服务平台、中国西部研发中心、开源人工智能研发及应用中心等项目相继落户中国成都、南京等地。Arm也因此被称为外企本土化的“教科书”。
足迹遍地,Arm手握发展“秘诀”
从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间实验室起家,如今的Arm公司走在国际化、本土化的道路上,兴致盎然地与全世界握手。作为一家英国企业,Arm为何能够在美国、韩国、日本和中国等多个国家生根发芽,最终足迹遍布全球?
在石寅看来,“因地制宜”、充分满足当地需求,是Arm实现本土化的关键之一。“Arm是全球性RISC微处理器标准的缔造者之一,同时也成功确立了授权费+版税的授权模式。”石寅认为,Arm会结合不同地域的具体环境,基于一些准则做出调整。他举例向记者表示,目前中国半导体行业正在蓬勃发展、客户众多,同时在很多领域又面临RISC-V的强劲竞争,需要Arm主动求变;欧美发达国家的半导体行业正在向寡头化方向发展,其他国家的活跃化程度不是非常高。Arm的营商模式会结合这些特点制定。
“合资公司的成立是很重要的一步。”一位业内人士对此深有感触。他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Arm的合资公司模式与其他合资公司的模式不一样,因为目前在Arm中国公司中,目前中方控股的比重是51%,所以整个Arm中国的变与不变,其实是掌握在中方手中的。
“Arm中国合资模式的核心之一就在于控股。”他对记者说,该合资模式还有一定特殊性,它保障了Arm中国的自主研发能力。通过这个模式,Arm能够把技术持续输入到Arm中国的平台,为Arm中国提供了稳定的技术获取渠道。此外,如果Arm要在中国运营业务,必须通过Arm中国这家合资公司来运营。
除了把全球市场精准切割成一个个区域,根据每个区域的自身情况因地制宜、“本山取土”,Arm还需要从每个区域跳出来,用宏大的世界观纵看天下、一叶知秋。“Arm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具备国际视野了。”该业内人士向记者说,“无论是面向欧洲、美国还是中国市场,Arm都需要站在产业链的最上游分析整个全球市场。”该业内人士表示,做IP还不能只看到当下的热点,而是要对5年后,甚至10年后的市场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长期的技术演进有非常精准的判断。
“IP研发需要2~3年,研发后把IP卖给客户,客户做产品需要1~3年不等,芯片出来之后将其卖给OEM终端厂商,再用半年多的时间做一个集成整合。”该业内人士向记者解释道,从IP的研发到将IP应用于实际产品,这个过程可能要花费5~8年时间,所以IP企业都要长一双能够看清、看准未来的“慧眼”。
张亚认为,Arm中国模式是外企本土化难能可贵的探索。面对迷茫观望“十字路口”的部分外企,国家要让外企看到本土化的双赢机会,让外企本土化后不仅能享受到本土化的红利—增量收益,还能获得广泛认同,尤其是身份上的认同。
这个道理其实也反向适用于想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本土化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解决市场再次准入的问题。中国企业要清晰地认识到,对方政府希望自己变成什么模样,真正的本土化是什么,再准入需要满足什么要求。这些问题,中国企业首先要与对方政府进行深度协商,再制订出双方都认可的规则,最后在获得收益的前提下向当地投放更多资源。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