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 MCU 第一后,英飞凌为何盯上汽车通信?
2025年4月7日,英飞凌宣布将以25亿美元全现金收购Marvell的汽车以太网业务Brightlane。
Brightlane产品线覆盖PHY收发器、网桥和交换芯片,支持100Mbps至10Gbps全带宽,满足车规以太网所需的功能安全和网络安全要求。
图源:Marvell官网
交易预计于2025年内完成,英飞凌将通过自有资金与新增债务完成融资,Brightlane团队将整体并入英飞凌汽车电子事业部。
就在同一天,英飞凌还公布了其在汽车半导体市场的最新数据:2024年,其全球汽车MCU市占率达到32%,连续五年蝉联第一;在汽车半导体整体市场英飞凌的市占率也达到了13.5%,同样排名全球第一。
在拿下全球汽车MCU和半导体“双料第一”后,这家芯片巨头为何选择此时加码汽车通信?
01 全球汽车芯片的“双料第一”,意味着什么?
要理解英飞凌为何在行业领先时选择加码通信路径,必须先看清它在“MCU”上的基本盘。
在汽车半导体方面,TechInsights报告称,英飞凌2024年市场份额达13.5%,连续第五年位列全球第一。
在区域市场,欧洲以14.1%跃居首位,在中国以13.9%稳居第一,在北美也上升至第二位(10.4%)。
在MCU方面,Omdia数据显示,英飞凌2024年全球MCU市占率为21.3%,同比增幅为主要厂商中最高。TechInsights同期报告进一步指出,英飞凌在汽车MCU细分市场的份额已升至32.0%,领先优势扩大。
图源:英飞凌投资者关系PPT
借助AURIX™、TRAVEO™、PSoC™、XMC™等系列产品,以及配套软件与开发工具,英飞凌MCU业务自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13%(同期市场均值仅 4%)。
MCU业务的稳健增长,不仅为其带来当前的行业地位,也构成英飞凌在汽车电子趋势下布局通信路径的基础。
正如英飞凌所言,其半导体与MCU产品已深度服务于动力总成、BMS、车身、信息娱乐与ADAS等关键应用。
当前,整车E/E架构正向集中化、分区化演进,英飞凌将其明确视为软件定义汽车的底层演化方向。
这一判断,是英飞凌继续扩展通信能力的逻辑起点。
02 为什么是通信?MCU之后,SDV还缺什么?
英飞凌此次收购Brightlane,指向其SDV架构演进中的关键缺口:通信能力。
随着汽车E/E架构由分布式走向中央计算与区域控制为特征的分区架构,整车内部通信需求急剧上升,传统总线(如CAN、LIN)在带宽和延迟方面已趋紧张。
图源:英飞凌投资者关系PPT
英飞凌披露数据显示,当前仅约5%的车型采用SDV架构,2030年预计将提升至50%。以太网正成为核心通信路径,承载车内各计算节点间的数据交换任务。
在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海量传感器和高性能中央计算单元之间实时交换海量数据,同时支持全车OTA软件更新、远程诊断和功能安全等需求,都对车内网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带宽、低延迟与安全性的复合要求。
英飞凌直言:“以太网连接解决方案对软件定义汽车至关重要,是高效E/E架构(中央计算+区域+终端)的基础”。
图源:英飞凌投资者关系PPT
当ADAS、自动驾驶等高级功能崛起时,没有高速网络,MCU再强大也无法快速获取和共享数据;反之,没有强大的实时MCU,仅有通信管道也无法对车辆行为施加精准控制。
因此,通信与控制能力的融合成为SDV架构下新的关键竞争点。
控制器一直是英飞凌的核心优势,而通信,尤其高速以太网,长期是其产品线的空白地带。
在这起并购案中,英飞凌将获得Marvell所积累的技术和市场成果,包括成熟的车规以太网芯片产品线和同顶级主机厂/Tier 1的紧密合作关系。
Brightlane已被超过50家主机厂采用,并形成数十亿美元的design-win 储备,具备即战力。
图源:英飞凌投资者关系PPT
更重要的是,这使英飞凌能够将通信网络能力直接融入其汽车微控制器解决方案中。此次整合后,英飞凌可提供包含AURIX™ MCU(控制)与车规以太网PHY/交换芯片(通信)在内的完整节点方案。
英飞凌强调,此次收购将“增强我们面向软件定义汽车的分区架构方案供应能力”,这是一次面向未来整车架构的系统级打通。
从“产品供应商”向“系统方案供应商”转变,意味着英飞凌将在主机厂/Tier 1层面以更高的方案附加值参与竞争。
在SDV的竞赛中,领先厂商同样需要布局纵深,构建具备结构完整性的交付体系。这正是英飞凌选择此时出手的底层动因。
03 补齐通信之外,架构自主为控制系统留出“未来余地”
在补强通信能力的同时,英飞凌也在控制器架构层面推进新的系统性布局:将开源RISC-V指令集引入其汽车级微控制器产品序列。
3月,英飞凌宣布将在未来几年内推出基于RISC-V架构的AURIX™新系列MCU,用以补充其TriCore™与Arm®架构产品线。
这是业内首个规划面向车规市场的RISC-V MCU产品,覆盖从入门级到高性能的多个应用区间。
英飞凌的表态明确指向系统弹性:“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实时性能、安全计算、架构灵活性、软件可移植性正变得比以往更重要。”
相较传统封闭架构,RISC-V的开放性与可定制性,既可减轻授权依赖,也为主控系统构建预留更多技术选项,从而降低整车复杂度,加快产品上市节奏。
英飞凌这套系统自由度的建设,不止于指令集层面的选择权,还包括配套生态的提前部署。
图源:英飞凌官网
英飞凌与Synopsys合作推出虚拟原型开发平台,使软件开发工作可在芯片流片前完成;与瑞萨、ST等联合设立的合资公司Quintauris,则承担起RISC-V工业化落地的推动角色。
当前已有IAR、Elektrobit、Green Hills、Lauterbach、Tasking等多家工具与软件厂商参与生态共建,并在Embedded World 2025上展示了RISC-V虚拟样片平台的首批成果。
英飞凌正通过控制器架构的开放化与工具生态的前置部署,为这一系统演进过程保留更多弹性空间。
04 控制器厂的边界,正在重新定义
随着软件定义汽车(SDV)进入系统化部署阶段,MCU的定义边界也在被重构:它不仅需要处理本地计算任务,也必须适配车辆内部的数据通信路径与日益复杂的软件开发流程。
从英飞凌最近的这些动向来看,无论是通信补强,还是架构灵活度提升,本质上都围绕一个核心目标:让MCU能够在SDV体系中承担更完整的系统交付角色。
图源:英飞凌投资者关系PPT
英飞凌的路径选择展现出一种判断——控制器厂的主导力,将越来越取决于它能否把“控制”之外的部分,一起交付给客户。
在SDV的系统演进周期里,这样的能力边界延展,正是下一阶段MCU厂商能否继续定义节点价值的关键试金石。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