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华东电子峰会 广告 第四届(合肥)家电电源与智能变频技术研讨会 广告 25年电机秋季峰会A 广告 第二十八届中国电源学会学术年会 广告

净利暴涨!5家功率半导体企业半年报解析

2025-09-15 09:45:51 来源:半导体器件应用网

2025年上半年,在‘双碳’目标与AI浪潮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功率半导体行业迎来高光时刻,国产替代进程持续推进,但企业间的分化也在加剧。有的企业利润翻倍,有的却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本文通过对五家代表性企业的财报解读,剖析其背后的业务逻辑与行业趋势。

一、财务业绩对比:营收梯队分明,盈利表现分化

从营收规模来看,五家企业呈现明显梯队分化。

——士兰微以63.36亿元营收位居首位,同比增长20.14%,主要得益于公司在汽车、新能源、大型白电等市场的持续深耕。

——华润微以52.18亿元紧随其后,同比增长9.62%,增长主要受益于半导体行业的温和复苏以及自身的扩产提效。

——捷捷微电营收15.78亿元,同比增长26.77%,主要得益于在车规级、光伏、储能等新兴市场的成功拓展,带动了销售收入相较于去年同期的增长。

——东微半导营收6.16亿元,同比增长46.8%,增长主引擎是数据中心、算力服务器电源等领域的业务保持增长并稳步提升。

——英诺赛科营收5.53亿元,同比增长43.4%。这得益于其氮化镓应用领域持续拓展以及客户需求快速增长。

财报分析

从利润方面分析,各企业表现分化显著

东微半导扣非净利润973万元,同比大幅增长485%,得益于营收增长与毛利率提升,盈利质量大幅改善。

士兰微扣非净利润为2.6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13.12%,显示出较强的盈利质量。

捷捷微电扣非净利润2.46亿元,同比增长46.57%。这一成果得益于公司在成本控制、产品结构优化以及高附加值产品销售增长等方面的综合努力。

华润微扣非净利润2.73亿元,同比下降3.95%,出现“增收不增利”现象。这主要受产品价格承压、折旧及新品爬坡拖累。

英诺赛科经营亏损3.76亿元,同比收窄0.68亿元。虽然依旧处于亏损状态,但经营状况正在改善。

总体来说,这5家功率半导体企业上半年的财务业绩情况呈现显著梯队分化。

财报分析

营收上,士兰微、华润微规模领先。捷捷微电、东微半导及英诺赛科则凭借新能源、车规、氮化镓等新兴领域实现高增长。东微半导、士兰微和捷捷微电通过产品优化与成本控制实现利润高增长,华润微“增收不增利”,英诺赛科亏损收窄。

二、业务板块对比:布局各异,技术路径决定市场赛道

五家企业在业务结构上呈现出明显差异,反映了各自不同的发展战略和定位。

东微半导走的是专业化技术路线,专注于高端MOSFET产品。

财报分析

超级结MOSFET收入4.69亿元,占比76%,同比增长40.36%,是绝对主力产品。中低压屏蔽栅MOSFET收入1.18亿元,占比19%,同比增长62.14%。TGBT产品收入2067万元,占比3.4%,虽然规模不大但营收同比增长88.62%。产品结构相对集中但在细分领域技术领先。

华润微采用IDM全链条布局,业务结构最为均衡。

从商品类型看,其"产品与方案"商品收入28.36亿元,同比增长21.09%,占比54%;"制造与服务"商品收入22.39亿元,同比下降0.03%,占比43%,其他占比3%。

财报分析

从合同分类看,IC设计分部营业收入7.29亿元,同比增长17.58%,营业成本5.45亿元,毛利率25.2%;晶圆制造分部营业收入14.70亿元,同比增长1%,营业成本11.55亿元,毛利率21.43%;封装测试分部营业收入7.03亿元,同比增长18.55%,营业成本5.61亿元,毛利率20.21%;分立器件分部营业收入20.75亿元,同比增长23%,营业成本16.59亿元,毛利率20.05%。

财报分析

在功率半导体领域,公司产品线覆盖全面,MOSFET、IGBT、SiC/GaN均有布局。这种全链条模式使公司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和品质,但同时也面临更大的资本开支压力。

捷捷微电专注于功率半导体器件。

该业务收入10.74亿元,同比增长27.86%,占总营收67.1%,毛利率高达40.57%。公司在中低压沟槽MOSFET领域具有优势。同时积极拓展IGBT模块业务。功率半导体芯片业务收入4.92亿元,同比增长23.31%,占比30.8%,但毛利率较低为21.60%;功率器件封测业务规模较小,营收仅为1164万元。

财报分析

士兰微业务结构最为多元化,涵盖集成电路、分立器件和发光二极管三大板块。

集成电路业务营收25.58亿元,同比增长26%,占比40.4%,毛利率31.14%;分立器件业务营收30.08亿元,同比增长25%,占比47.5%,毛利率14.01%;发光二极管业务营收3.46亿元,同比下降17%,占比5.5%。公司IPM模块在国内变频空调市场渗透率超过60%,稳居第一;32位MCU电路产品增长迅速,同比增长约60%。

财报分析

英诺赛科专注于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技术,业务结构相对简单但技术含量高。

氮化镓模组收入2.36亿元,同比增长121.7%,占比42.68%;氮化镓分立器件及IC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49.9%,占比37.43%;氮化镓晶圆收入1.08亿元,占比19.53%,同比减少22.2%(主动把部分晶圆转为模组/IC 出货)。是全球首家大规模量产8英寸晶圆的氮化镓IDM企业,其电压谱系覆盖15V-1200V全电压范围。

财报分析

三、市场趋势:三大趋势驱动,功率半导体格局生变

5家企业各业务板块上半年的发展动态,透露出功率半导体行业正在经历技术变革和市场重构,三大趋势正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新能源与汽车电子成为最大增量市场,技术门槛持续提升。

从5家企业的业务数据来看,新能源相关业务已成为最主要的增长引擎。东微半导车规收入占比已达22%,同比增长90%;华润微泛新能源(车+光+储)占产品与方案收入的44%,市场规模平稳向上,IGBT模块在光伏、储能头部客户份额提升;

捷捷微电车规级产品在中低压MOSFET中占比达到35%;士兰微应用于汽车、光伏的IGBT和SiC(模块、器件)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80%;英诺赛科在报告期内,应用于激光雷达、车载充电机(OBC)等场景的车规级芯片交付量同比增长128%。

捷捷微电车规产品示意图

这一趋势背后反映出汽车电气化进程的加速。800V高压平台正在成为新一代电动车的主流配置,对功率半导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东微半导的超级结MOSFET已配套800V直流桩,在新能源汽车直流充电桩领域实现批量出货;英诺赛科的1200V氮化镓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800V电池平台,主要用于提升车载充电效率、缩小体积、扩大续航里程并降低成本;士兰微基于V代IGBT和FRD芯片的电动汽车主电机驱动模块已实现批量供货。

积极布局,向更大尺寸晶圆迭代。

上半年,这5家功率半导体企业积极布局生产线,共同朝向更大尺寸晶圆迭代。大尺寸晶圆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大幅降低单个芯片的成本。边缘浪费比例更小,在相近的制造成本下可产出更多的芯片数量,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东微半导体超级结产品在12英寸晶圆生产线上的交付能力持续扩大,平均测试良率显著提升,标志着其制造能力迈入新阶段。华润微电子明确将产能扩展重心转向12英寸晶圆制造,其深圳及重庆12英寸产线正处于产能爬坡期,产品良率高,预计单位面积成本可比8英寸降低12-15%。

士兰微已有12英寸产线保持满载运行,并计划新建第二条12英寸线,持续扩大先进制程产能。捷捷微电子虽仍以8英寸为主,但其积极推进“年产60万片8英寸芯片”项目,体现向高阶晶圆制造过渡的意图。

士兰微芯片示意图

专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英诺赛科,其氮化镓器件大部分基于8英寸硅基晶圆平台,产品良率高达95%,并计划持续扩产至每月2万片。

第三代半导体进入量产爬坡期,生态建设成为竞争焦点。

SiC和GaN第三代半导体正从研发阶段走向规模化量产,5家企业都在加速布局。华润微碳化硅和氮化镓功率器件销售收入同比实现高速增长,目前SiC JBS G3和SiC MOS G2均已完成产品系列化并量产,产品覆盖主流系列。

英诺赛科专注于氮化镓功率半导体业务,其3.0代工艺平台实现了单片晶圆芯片产出量提升30%以上。多款产品实现全球首次量产,包括高压GaN 1200V芯片、低压双向GaN产品以及100V机器人关节用芯片。此外,英诺赛科与意法半导体、美的、联合汽车电子、英伟达等知名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

东微半导SiC MOSFET产品线实现量产交付,第二代、第三代650V和1200V平台产品稳定出货,1400V系列产品通过客户测试并获订单。第四代SiC MOSFET研发成功,进入客户验证阶段。捷捷微电的SiC样品已开始送样客户,预计2026年将开始贡献显著营收。

士兰微上半年第二代SiC-MOSFET芯片累计出货已达2万颗,第四代SiC芯片与模块已送样客户评估,预计下半年开始放量。

其子公司厦门士兰明镓已实现月产10000片6寸SiC-MOSFET芯片的生产能力,满足多领域需求。同时,其参股公司厦门士兰集宏8英寸SiC功率器件芯片生产线首台工艺设备搬入,预计四季度通线试产,规划年产能42万片8寸SiC晶圆。

此外,AI数据中心建设也对功率半导体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效、高功率密度成为关键指标。

英诺赛科ai服务器示意图

上半年,英诺赛科100V 48V→12V方案规模交付,成为国内唯一进入英伟达800V高压直流AI服务器方案名单的企业。华润微的MOSFET也在AI服务器场景快速放量。

四、小结

2025年上半年,这5家功率半导体企业在新能源、汽车、AI算力等需求拉动下保持增长,但企业间分化明显。

展望下半年,行业竞争将更趋激烈。功率半导体已经从“国产替代”的“求生存”,进入“技术领先”的“拼实力”阶段 ——大英寸晶圆、SiC/GaN 工艺、车规认证,缺一个都可能掉队。未来将属于能在技术迭代上掌握话语权的企业。(技术话语权类似的表达)

你认为这5家功率半导体企业,下半年谁能在国产替代的赛道上取得领先?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

x
凌鸥学园天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