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储能时代,TI 如何用系统设计重新定义 BMS?
储能正在从“选配”变为“标配”。
2025 年 7 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 2025 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推荐工作的通知》,首次将“储能、氢能等技术”纳入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要求。
这意味着储能从能源系统的可选配置,转变为新型基础设施的必备环节,应用场景由电网、工商业进一步延伸至信息产业。
图/ TI(德州仪器)官网
市场端同样呈现出快速增长。
CNESA 数据显示[1],2025 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 23.03 GW/56.12 GWh,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 100 GW,同比翻番。
其中,5 月单月新增 10.25 GW/26.03 GWh,创下历史纪录。装机规模的扩张,意味着储能项目数量和体量的持续增加。
图/CNESA
在政策推动与市场扩容的双重作用下,储能的应用场景和规模都在快速扩大,相应地,BMS 的市场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
作为储能系统的核心环节,BMS 如何在更高电压、更大规模的应用中保持安全性与可靠性,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近日,我们采访了 TI(德州仪器)系统工程师严骏华,与他深入探讨了当下 BMS 领域的趋势和挑战,以及 TI(德州仪器)在 BMS 方案设计上的创新与元器件选型。
01 为什么今天的储能系统对 BMS 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当前的储能市场中,无论是电网侧还是工商业储能,系统电压的提升已成为主流趋势。
随着大电芯成本下降,远网、工商业等场景对高压储能系统的需求持续增长。当前主流方案已普遍迈入 1500V 电压等级,未来预计还将向 2000V 拓展。电芯容量也从 314Ah 增加至 500+Ah,串数也普遍达到了 416 串。
电压更高、容量更大、串数更多、测量节点更多,这些变化在提升能效密度的同时,也对 BMS 系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图/ TI(德州仪器)官网
一是爬电距离和电气间距的结构限制。在 1500V 电压等级下,系统设计需要满足更高的绝缘等级和更长的爬电距离,而传统的BMS采样与通讯模块难以适配这类高压环境。
二是高精度测量对系统安全的底层支撑作用被放大。在当前 BMS 架构中,总线电压不仅用于监测能量状态,还与接触器粘连状态判断、绝缘阻抗检测等关键安全机制直接挂钩。尤其是在 HMU、BCU 等节点中,对电压、电流等参数的采集需要兼顾高精度与低延迟,否则可能会降低安全判断的准确性。
三是电弧检测的误差与滞后问题。在工商业储能应用中,接触器老化、电缆磨损等问题普遍存在,如果没有对电流过零点进行准确捕捉,容易导致电弧长时间持续而无法及时切断,带来火灾等严重安全隐患。
图/ TI(德州仪器)官网
四是系统通信链路的层级扩展与延迟积累问题。在BMS的多级架构下,BMU、HMU、BCU 等节点之间的数据同步关系复杂,任何一个节点的通信异常都可能造成故障数据上传滞后,影响故障响应与保护动作的执行。
五是电芯温度监控的点位增加与布线复杂度上升。尤其在多电芯、大容量、高串数系统中,要同时完成每串电芯的电压与温度监测,对BMS热敏电阻数量、布局与信号采集路径提出更高要求,若不能提供标准化、集成化的传感路径,也会带来部署难度。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到,储能系统的 BMS 角色正在发生转变:从过去以电压电流检测、电芯均衡为主的功能模块,演进为支撑系统安全与高压适配的“关键节点”。面对更复杂的拓扑结构、更精密的测量与通讯要求、更严苛的安全需求,BMS 的设计思路也在随之改变。
02 高压不只是堆参数,TI 如何把一套系统做得更加安全可靠
在高压系统中,工程师面临的挑战则是如何在电压更高、电池容量更大、串数更多的结构下,实现真正“具象化”的安全与可靠。
TI(德州仪器)并不止是简单的去堆砌产品参数,而是从系统架构出发,将热失控防范、通讯架构冗余、电压电流测量精度、绝缘隔离设计与系统生态联动起来,才能构建一套足够安全、稳定的高压 BMS 解决方案。
在 TI(德州仪器)看来,高压储能 BMS 系统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某一项极限指标,而在于“电芯变大、电压提升之后,怎么确保整套系统在更高功率下仍具备稳定性与可诊断性”。
为此, TI(德州仪器)基于当前主流 52 串、1500V 电压的系统结构,给出了 BMS 的三板系统分工——BCU(电池控制单元)、BMU(电池采样单元)、HMU(高压监测单元),并围绕每一板块提供了配套的参考设计,如图 1。
图 1: TI(德州仪器)针对 1500V 高压锂离子和磷酸铁锂电池组组合参考设计
在这套 BMS 架构中,BMU 是核心环节之一,直接对接电芯,负责完成精准的电压、温度监测与均衡控制。
TI(德州仪器)给出的适用于 BESS 的高达 1500V 可堆叠电池管理单元参考设计 (TIDA-010279),如图 2,采用 AFE 芯片 BQ78706 与 BQ78702,支持 52 串电池包,测量精度达 ±2.4mV(全温度范围),不仅满足磷酸铁锂对于电压检测的严苛要求,也为 SOC、SOH 的精确计算提供前提。
电芯电压检测精度则成为 TI(德州仪器)强调的 BMU 设计强点。严骏华在采访中指出:“BQ78706 全温度范围最大误差 ±2.4mV,能够切实满足高压储能对高精度的要求。”
这一点对于 SOC 算法的精确计算至关重要。他进一步解释,SOC 算法依赖两大要素:一是开路电压,也就是电芯本身的静态电压;二是安时积分,也就是电流的持续积分。这要求系统既要具备高精度电压采样,也要有稳定、低误差的电流检测能力。
在通信可靠性方面,该 BMU 设计采用冗余通信架构设计,支持菊花链环形通讯方式,确保在通信线束发生意外断开时依旧恢复通信的能力。
图 2: TI(德州仪器)适用于 BESS 的高达 1500V 可堆叠电池管理单元参考设计 (TIDA-010279) 图
适用于储能系统的 1500V 高压电池簇监测单元参考设计 (TIDA-010272),如图 3,是 TI(德州仪器)针对电池簇级别测量需求所推出的 HMU 方案,能够支持≤ 1500V 系统的电压与电流采样,分别实现 ±0.5% 与 ±0.1% 的测量精度。其电流采样基于 150μΩ 的 shunt 电阻,在分流器结构下完成精准回读。
绝缘检测能力是 TI(德州仪器)HMU 参考设计的突出特征。“国标是正负 20% 的要求,我们要比这个好。”严骏华表示,该方案使用 TI(德州仪器)的 BQ79731-Q1 电池组监测器,支持功能安全等级达到 ASIL-D,通信架构亦兼容 SPI 与菊花链两种方式,满足不同系统在绝缘冗余设计方面的实现路径。
而作为整套系统的大脑,BCU 承担起继电器驱动、系统通讯管理与功能安全算法运算任务。
图 3: TI(德州仪器)适用于储能系统的 1500V 高压电池簇监测单元参考设计 (TIDA-010272) 图
TI(德州仪器)适用于储能系统的电池控制单元参考设计 (TIDA-010253),如图 4,提供丰富的 CAN、RS-485、以太网接口等多种通讯接口,并搭载高算力 MCU 支持 SOC、SOH 等各种算法处理,是系统实现软件冗余与功能安全设计的重要节点。
图 4: TI(德州仪器)适用于储能系统的电池控制单元参考设计 (TIDA-010253) 图
在应对高压系统绝缘与通讯安全方面, TI(德州仪器)还提供了多款数字隔离器与隔离电源模块以支持整体设计。
例如,ISO7841DWW 数字隔离器具备 15mm 爬电距离设计,满足 UL1973 要求下的 1500V 系统安全距离,是市面上为数不多可以做到该规格的器件。
UCC33421 电源模块提供 5V–5V 隔离供电,兼顾体积与成本优化,可通过串联两颗满足 1500V 高电压的加强绝缘的需求。
此外, TI(德州仪器)的 ISO6721 与 UCC33420,可通过最简电容配置完成高性价比的 CAN 隔离方案。
除硬件外, TI(德州仪器)还提供丰富的软件生态和设计文档供开发者参考和评估。
正如严骏华所强调,“在 TI.com 上,客户可以根据需求下载对应的测试报告和设计文档,我们的方案也提供软件代码。”
从BMS板级架构的划分,到关键指标的保障,再到软件与配套器件的打通, TI(德州仪器)并未简单追求 AFE 的高精度或控制器的运算能力,而是从“系统如何在高压条件下保持安全、稳定、冗余”的角度出发,构建起一整套高压 BMS 的工程体系。
03 低压不只是低价,TI 怎么把一套方案用进更高端场景?
相比高压储能系统中对安全性与冗余结构的严格要求,低压 BMS 一直以来更强调成本均衡和紧凑设计。
但 TI(德州仪器)并未止步于传统定义的“低压 = 低端”,而是尝试通过一整套高精度、高集成的系统设计,让低压平台在保障性能的前提下,覆盖更大电流、更高电芯串数的应用需求,向户用与工商储场景自然延伸。
目前, TI(德州仪器)在低压储能领域提供了三套参考设计,如图 5。其中前两个参考设计为基于 BQ76952 的典型方案,包括支持高边控制与支持低边控制的版本,如具有精确电池测量和高侧 MOSFET 控制功能的 10 节至 16 节串联电池包参考设计 (TIDA-010208),和适用于大容量应用且具有低侧 MOSFET 控制功能的 16 芯串联电池包参考设计 (TIDA-010216)。
图 5: TI(德州仪器)低压 BMS 系统解决方案概览,(TIDA-010208, TIDA-010216, TIDA-010247)
TI(德州仪器)这两类方案主要服务于 48V、16 串电池包应用,支持将 AFE 集成至 BMS 中,由 AFE 直接驱动外部 MOS,配合主控完成基础电压、电流监测与保护功能,全温度范围内的电压测量精度在 ±15mV 内,足以满足常规 48V 系统的电芯监控需求。且系统架构相对成熟,外围电路数量较多,设计强调低成本,适配轻量级户储、电动两轮车等低压场景。
但随着电池容量提升,部分客户开始提出对 100A 电流支持、系统精度提升的需求。为精准契合客户需求, TI(德州仪器)通过技术突破开发出创新型参考设计,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TI(德州仪器)面向 48V 至 1500V 储能系统的高精度电池管理单元参考设计 (TIDA-010247),如图 6,采用更新一代的 AFE——BQ76972。这颗 AFE 将全温度范围电芯电压精度提升至 ±4.5 mV,直接对齐磷酸铁锂电芯的 OCV 平台变化精度要求。
图 6:面向 48V 至 1500V 储能系统的高精度电池管理单元参考设计 (TIDA-010247) 图
系统支持 32 串电芯,且电流检测精度达到 ±0.2%,驱动方式为高边控制,进一步压缩外围器件成本。更通过 8 对 MOS 并联,将系统恒定充放电能力拉高到 100A,以支持更大电池包的充放电需求。此外,系统还支持 CAN 与 RS485 通讯,覆盖储能常见接口需求。
该参考设计采用低功耗 MSPM0G3519 微控制器实现控制逻辑,这颗 MCU 丰富的内存和外设资源足以满足整个 BMS 的系统需求,还可保证低功耗。值得一提的是, TI(德州仪器)提供基于 MSPM0G3519 的参考代码,因此这是一个可以提供软硬件设计资源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TI(德州仪器)此次在参考设计中,通过方案的创新,在使用标准低压 BMS 芯片的基础上,实现了 100A 电流的全路径支持,从而将原本面向电动两轮车的方案,拓展至大功率户用储能等更高负载、更大电流的场景。
图/ TI(德州仪器)官网
严骏华在采访中表示,过去此类场景通常采用更高规格、更高成本的方案来支撑系统需求,而这套方案成本要低很多,但是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当被问及该方案的定位时, TI(德州仪器)方面明确表示:“我们关注的不是单纯压缩成本,而是为了拓宽这个方案的应用边界。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我们也确保了设计性能的稳定,甚至实现了提升。”
从这一角度看,TIDA-010247 不仅是一套高精度的低压 BMS 方案,更是 TI(德州仪器)在 BMS 产品线中对“低压等于低端”思维的挑战。
通过提升精度、扩大串数、增加电流能力与软件集成度, TI(德州仪器)正在将低压 BMS 方案推向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并以技术创新能力而非简单地通过降物料的价格,构建其在储能管理领域的差异化价值。
04 写在最后
从高压到低压,从结构安全到性能突破, TI(德州仪器)正在通过系统设计的深度整合,回应储能时代下 BMS 架构面临的多重挑战。
在高压系统中,其三板分工的模块化架构,为 1500V、416 串以上的储能系统提供了清晰可复制的技术路径;而在低压应用中, TI(德州仪器)也以更高的电芯精度、更强的电流支持能力,打破了“低压即低端”的市场认知。
图7: 电池储能系统应用场景分类
无论是隔离距离、电弧检测还是通信冗余与测量精度, TI(德州仪器)的方案都不是针对单一问题的技术堆叠,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安全的、可扩展的 BMS 系统闭环。
随着储能系统容量、电压与复杂度持续上探,BMS 正从“电压电流监测器”转变为“系统安全守门人”。 TI(德州仪器)选择以系统为切入点进行技术演进,在架构上提前完成分工,在器件上给出明确配置,在软件上提供可直接部署的方案。最终,将 BMS 从器件的组合,进化为“智慧的”的系统,为储能应用提供更清晰的参考范式。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