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研讨会 广告 凌鸥学园天地B 广告

安世车规MOS,如何撼动全球汽车产业?

2025-11-26 09:42:36 来源:半导体器件应用网 作者:赵绮婷

 

 

图/安世半导体

 

“一只巴西蝴蝶的翅膀,可以引发德克萨斯州的龙卷风”。

2025年9月,荷兰政府的一纸“干预令”,就像那只蝴蝶,其引发的风暴让德国狼堡的大众工厂濒临停产,让远在墨西哥的本田生产线陷入沉寂。

而就在11月19日,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宣布:“暂停对安世半导体的干预”,并表示“鉴于近期事态发展,我认为现在正是采取建设性步骤的时机。”

从强硬干预到紧急叫停,荷兰政府的态度为何会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答案,藏在安世半导体在车规级MOSFET市场中那个难以被替代的位置里。

 
安世半导体,为何无人能替?

安世半导体的不可替代性,来自于其战略定位+IDM模式+车规认证的三重叠加。

2019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闻泰科技以超33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完成了对安世半导体的全资收购。此后,安世半导体开始深度参与中国本土产业链。

作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功率器件及模拟芯片供应商,安世半导体的核心壁垒之一在于采用IDM(垂直整合制造)模式,覆盖从研发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流程。这确保了其对质量、成本和产能的强大控制力。

 

图/安世半导体官网

 

安世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其中MOSFET作为核心功率器件,在电机控制、车载电源管理、BMS电池管理系统及车灯控制等关键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在服务器、智能手机、消费电子和工业控制等高端领域,安世也有重要布局。

图/安世半导体官网

 

尤其在车规级MOSFET领域,安世半导体占据全球高达40%的市场份额。

汽车厂商的供应商认证周期极长,通常需要1-2年,要求企业通过ISO 26262、PPAP、AEC-Q101等车规级认证体系。

目前,安世的产品已进入宝马、奔驰等顶级车企的供应链,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此类客户的信任。

此外,汽车、通信设备的设计周期长,如汽车电子设计需3-5年,客户更换供应商的成本极高。

安世与特斯拉、大众和奔驰等关键客户长达十余年的合作,实现了技术与需求的持续协同,不断巩固其市场地位。其产品的稳定性和性价比在半导体行业内难以替代,安世占据的全球车规级功率器件(MOSFET)市场的份额形成的供应缺口,绝非中小厂商短期内能够弥补。

一颗芯片断供,全球车企“窒息”

 

图/包图网

 

市调机构Yole Group功率电子与电池业务首席分析师Milan  Rosina博士表示:“安世半导体是一家具有重要产业影响力的企业,其产品线几乎覆盖功率电子的主要应用领域。对其运营的任何调整,都会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一定影响。”

安世虽不直接面向车企,却是大陆、博世等一级供应商(Tier 1)的核心芯片来源。

2025年9月“干预令”下达后,安世全球运营遭冻结,荷兰单方面停止向安世在中国的封测厂供应晶圆,很快引发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动荡与混乱。

欧洲本土企业首当其冲,大众汽车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工厂生产的高尔夫、途观等主力车型,因安世半导体芯片的断供正面临生产中断的风险。本田加拿大装配厂宣布减产及停产的计划。日本本田11月7日也将全年业绩预期大砍了五分之一,部分原因就是安世MOSFET芯片的短缺。

 

图/包图网

 

博世、Aumovio和采埃孚等欧洲汽车零部件主要供应商仍在四处寻找替代供应商,并作出停工安排。据悉,博世40%的汽车业务收入依赖欧洲市场,而其部分关键芯片供应高度依赖安世半导体,荷兰的管制措施无异于直接掐住了欧洲汽车工业的脖子。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协会(VDMA)也警告,若安世半导体出口暂停持续,其影响将超出汽车业,蔓延至发电机、工程机械及农业机械等领域。

认清现实后,中国半导体又该如何前行?

安世半导体事件如同一场压力测试,它测出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也测出了中国制造的韧性。

此次事件既证明了中国在封装测试等环节的全球竞争力,也暴露了国产车规级MOS目前存在的短板。

MOSFET是电力电子装置中的基本元件,而车规级MOSFET就像是汽车电子系统的“电力开关”,负责精准地控制电流的通与断,其性能直接影响车辆的动力输出、能耗效率和续航里程。

乘联分会与科瑞咨询联合发布的《2025年10月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洞察报告》显示,2025年1-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1267.2万辆,同比增长28.1%,累计渗透率达到46.4%。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崛起,车规级MOSFET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根据相关数据,一辆中高端的新能源汽车所需要的车规级芯片大致在1500颗。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指出,目前车用芯片大概为400亿美元左右。

全球车规级MOSFET竞争激烈,市场格局呈现出海外领先、国内追赶的发展态势。英飞凌、安森美等国际厂商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完整的产品线,在全球尤其是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车规级芯片行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我国在高性能车规级芯片领域的市占率不足5%,MOSFET市场高度依赖英飞凌、瑞萨电子和德州仪器等海外供应商。车规级MOSFET国产替代需求迫切,前景广阔。国内企业正迎来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开拓增量市场的历史性窗口期。

对此,业内资深工程师指出,此次安世半导体的波动,为国产车规级MOSFET带来了一定的市场窗口,但整体来看仍属结构性机会。

具体来看,目前国内半导体行业厂商如华润微、扬杰科技、士兰微等,主要承接的是汽车的非关键部件,如车灯、电源、座椅加热等中低压领域的替代需求,属于次级应用的“补位”。

而在逆变器、BMS、电动压缩机等高压高可靠性领域,国际大厂仍然占据主导。这反映出当前国产替代仍以被动填补中低端缺口为主,尚难以在车规级MOSFET的核心领域实现系统级替代。

尽管挑战存在,该工程师对国产替代的前景仍持乐观态度。他强调,不断扩大的国内半导体市场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宝贵的试验场景与应用空间。

国产厂商除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之外,更应精准洞察半导体市场需求,布局SiC、GaN等新一代功率半导体材料,走出一条差异化竞争的发展路径,才有望实现换道超车。

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国半导体自强为枢

Yole  Group的研判指出,整车厂、一级供应商及芯片制造商必将加速推进多源化布局与区域冗余体系建设。供应链的韧性,正从成本要素演变为核心的战略资产。

图/yole group

安世事件并非全球化的终点,而是对全球化模式进行重构的重要信号。未来的半导体产业,必须在技术主权、效率与信任之间找到新的平衡,才能确保创新的光芒持续闪耀。

图/包图网

它清晰地表明,全球化或许会改变形态,但绝不会终结。而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前路,正是在主动融入这场重构中,实现从不可替代的“环节”到不可或缺的“枢纽”的跃迁。

这既是自主自强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制造大国对全球产业稳定所应承担的责任。

唯有自主自强,才能在全球化的风暴中屹立不倒!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图/公众号二维码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

x
凌鸥学园天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