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彩电智能芯片、操作系统成隐忧

2011-08-11 16:40:40 来源:中国企业报

摘要:  历史上中国电视行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以显示产业为中心的,从CRT到LCD到LED再到等离子。上世纪60、70年代是CRT技术产业化成熟的关键时期;90年代则是LCD替代CRT的关键时期,国内企业接连错失这两个关键时期。

关键字:  长虹,  彩电,  家电,  平板,  电视

历史上中国电视行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以显示产业为中心的,从CRT到LCD到LED再到等离子。上世纪60、70年代是CRT技术产业化成熟的关键时期;90年代则是LCD替代CRT的关键时期,国内企业接连错失这两个关键时期。虽然本世纪初,中国企业做出了向TFT-LCD产业进军的艰苦努力,但由于起步晚,缺乏技术积累和关键原材料的国产化能力,整个产业的发展被局限在产业链的末端。

这就是此前国内彩电企业的发展状态。说“此前”,也就意味着从现在开始,情况将会得到扭转,随着电视行业正在进行的的升级换代,中国企业有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契机。

长虹领头全产业链初具规模

如何抓住发展契机,奥维咨询总经理喻亮星建议,国内彩电企业可以学习苹果和三星的成功模式:虽然苹果模式是终端制造成功模式的典范,但中国企业不能简单复制,相对来说,三星模式更具有复制意义,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让三星成为消费电子领域世界级的品牌。

此前,《经济参考报》报道,早在2006年长虹就意识到,建立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并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为此长虹斥巨资控股韩国欧丽安公司,正式进军等离子屏制造领域。随后,长虹又与台湾友达共同进军液晶模组制造领域,形成了完整的LCD产业链。而从2007年起,长虹已开始布局下一代显示屏OLED,目前OLED生产线已实现规模量产。

长虹集团董事长巫英坚告诉记者,长虹集团的PDP项目,于去年1月正式导入量产,今年42寸以上高清、全高清3D等离子显示屏全面量产,综合良品率超过90%,单日良品率超过95%,与三星、松下等实现同等水平。

截至目前,长虹的“屏+整机”全产业链初具规模,市场盈利点开始凸显,进入市场回报期。

《中国企业报》近日报道,长虹在完成2004年提出的“三坐标”战略后,又于近日提出“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向服务业转型、向国际化转型”的“三转型”战略,着力重新塑造家电行业的微笑曲线。

智能芯片、操作系统成隐忧

不过,长虹非仅仅依靠这一点就可以在未来取胜。奥维营销咨询公司副总经理金晓峰在接受《商业价值》采访时说道:“彩电的商业模式已经由原来单纯依靠显示技术,发展成为显示技术创新和应用技术创新为两大主轴的商业模式。”

《投影时代》报道说3D和智能电视成平板彩电行业新贵,也印证了金晓峰的判断。3D是体现在显示技术上的革命,而智能则体现在系统及应用上。

在这一领域令人担心的问题之一是智能芯片,芯片技术一直是我国彩电产业发展的瓶颈,受制于人已经不容忽视。智能电视芯片分为英特尔和ARM两大阵营。英特尔将芯片架构、生产与搭配全部掌握在手中。索尼、三星、LG、夏普等一线大牌厂商的智能电视无一例外地采用了英特尔的电视芯片。而ARM Cortex架构处理器已经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主流移动设备广泛应用的产品。

问题之二则是互联网时代对于电视行业的商业模式的冲击和重组。

《中国企业报》2011年5月20日报道:“早在2010年,谷歌便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IT市场迅速切入了平板电视市场,推出了使用Android操作系统的谷歌TV,索尼率先在全球推出了基于谷歌TV的智能电视。”

《北京商报》2011年8月2日报道:“苹果要做智能电视的传闻终于得到了证实。日前,苹果开始向LG Display采购55英寸彩电用液晶面板,令苹果的彩电战略曝光。”

以谷歌、苹果等互联网和IT企业为代表,相继推出了各自的智能电视,这类企业虽然不具备垂直化的产业链,也不具备从事家电行业的经验,但是它们具备大量的优质资源和平台,具有良好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这些是传统彩电企业所不具备的。 而这,是中国彩电行业的另一场战争。

今天,在硬件上,国内企业既要尽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努力抓住第3次显示技术升级的机会,在这一点上,国内企业已经有所成效,初步形成全产业链;不过在智能系统上和服务应用上,国内彩电企业则需进一步努力,以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彩电行业生态链。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

x
凌鸥学园天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