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退去 光伏期待质的增长

2012-12-11 09:09:46 来源:大比特商务网 点击:1167

摘要:  受欧美“双反”调查影响,浙江光伏产业来自欧洲的订单下降超过40%,美国的业务现在也基本停滞。据浙江省能源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浙江省光伏产业产值仅20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1%。

关键字:  双反光伏同质化标准

受欧美“双反”调查影响,浙江光伏产业来自欧洲的订单下降超过40%,美国的业务现在也基本停滞。据浙江省能源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浙江省光伏产业产值仅20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1%。与此同时,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光伏企业总亏损约30亿元,全年全省光伏企业行业亏损面将达到80%。

“双反”引发行业亏损

中国光伏饱受双反摧残

浙江光伏产业的现状,只是中国光伏产业困境的缩影。

“双反”引发行业亏损

先是美国“双反”,再是欧盟跟进,现在连与我国光伏产品贸易额只有16亿元的印度也跟着加入了对华光伏产品“双反”的大军。用“屋漏偏逢连夜雨”来形容眼下的中国光伏产业,一点都不为过。

订单的下滑让原本过剩的产能愈发“过剩”,企业开工严重不足。据中国太阳能协会的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全行业已经有7成企业停产。浙江作为仅次于江苏的国内第二光伏制造大省,自然也不能幸免。

来自浙江省能源局的信息显示,受欧美“双反”调查影响,目前省内从事光伏产业相关领域的企业中,单晶硅硅片生产企业96%停产;光伏电池、组件生产企业中,除了个别企业开工率较好外,中小企业开工率约为50%。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至9月,浙江省光伏产业产值仅20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1%。整个光伏产业就业人员从2011年的近10万名缩减至目前约5万名。

利润的直线下滑,最终导致了整个产业的全面亏损。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光伏产业毛利-5%,前三季度全省光伏企业总亏损约30亿元,今年全省光伏企业行业亏损面将达到80%;Wind资讯数据则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光伏类上市公司流动负债同比增长了21.05%;而且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值的公司较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

“‘双反’的最大伤害不是销量的下降,而是整个市场对光伏产业的信心。”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郑志东告诉记者,由于之前整个产业都非常依赖于欧美市场,因此当它们陆续发起“双反”,中国光伏产业遭遇“灭顶之灾”的说法便不绝于耳。加上产能过剩导致了大量光伏产品的积压,令一部分小企业最先“信心动摇”开始降价甩库存。接着由于光伏产品价格不断下降,贸易商形成买涨不买落的心态,进而迫使更多的厂家加入抛售光伏产品。“最后,每个企业都搏得只剩下了最后一滴血,全行业亏损也就不难理解了。”郑志东说。

行业洗牌势必加速

9月底出台的《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的通知》被认为是国家出手“救市”的重要标识。在该通知中,全国31个省(区、市)一期申报支持的总装机量的上限从一个月之前的10GW大幅度提高至15GW。

[#page#]

10月26日国家电网公司公布了《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的工作意见》,不但指出要欢迎民间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而且从11月1日开始,电网企业为总装机容量不超过6兆瓦的分布式小光伏发电项目业主提供免费设计和接入服务。

“这样的利好,超过我们的预期。”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协会会长陈哲艮教授说。据悉,过去光伏并网一个接入点的价格就要几十万,1兆瓦的项目需要多个接入点。“这样一来,1个1兆瓦的项目仅省下的接入费用就以百万元计。”

而为了帮助浙江光伏企业渡过目前面临的严重生存危机,引导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能源局除了积极与国家对接、协调获得更多的示范性项目指标外,还在努力申请将我省建设成为国家级光伏应用省。

“这些利好消息彰显了我国各级政府对光伏产业的重视和认可,但光伏产业要实现良性健康发展,还要靠自己的努力。”陈哲艮说,“整个行业的加速洗牌依然在所难免。”

洗牌加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产能过剩导致国内光伏企业之间低价竞争的局面短期难以改观。过去6年中,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了86.6%,系统价格下降了83.3%,目前包括龙头企业在内的光伏产品毛利率均处于微利甚至负毛利率状态。因此,即便未来光伏市场需求重新回暖,但企业如果继续为消化库存而低价销售产品,那么光伏企业的盈利能力仍长期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

“我们认为,光伏产业的艰苦期远远没有过去,接下去的优胜劣汰,也许会很残酷。”陈哲艮认为,接下来一批没有盈利能力、缺乏技术优势的企业将首先被淘汰。“但这种洗牌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是必须的。”

郑志东则认为虽然现在政策有了,但是配套的跟进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效益的体现也需要时间。“比如2009年,推出金太阳、建筑一体化等项目,但直到现在,很多电站还不能并网。再比如现在,国家有关部门才对2010年的光伏项目给予补贴。”郑志东说。

寻找核心竞争力

已经逐渐开启的国内市场虽然为广大企业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但却不代表可以“雨露均沾”。要想抢抓机会,需要光伏企业苦练自身内功。“技术的不断创新将是企业未来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不二法门,不论是深耕新兴市场,还是重回欧美传统市场。”陈哲艮说。

“压力之下,企业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在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在浙江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负责人、杭州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协会秘书长赵永红博士看来,找准定位是眼下光伏企业应首先认真思考的事。

一些并未“疲软”的企业为赵永红的观点提供了支撑。今年3月1日,全球单体应用最大的“导流板安装系统”屋顶光伏电站项目——京东方北京8.5代线厂房光伏发电项目竣工。杭州帷盛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为其提供了安装系统的产品研发、设计方案优化和整体施工安装服务。据悉凭借自主研发的太阳能光伏支架,帷盛的销售额从2010年成立时的不足千万元到2011年年底的超亿元,同比迅速增长了十多倍。

[#page#]

杭州联合新材科技股份公司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氟合晶型太阳能电池背板,不仅为寒冬中的光伏组件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也为自己赢得了市场。“2011年,公司的销售额超过1个亿。现在半年未到,销售额已超过8000万,今年破2亿元应该没问题。”公司总经理李旻风说。

“有舍才有得。一个企业要想在全产业链上都掌握核心技术并不现实。所以,企业制定未来的发展路径时更重要的是看清楚自己能做什么,而后再用长处和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分工,这和传统制造业中细分专业领域的道理是一样的。”赵永红说。

光伏“双反”大事记

一年来我国遭遇光伏“双反”历程:

2011年10月,美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商Solar World要求对中国75家相关企业展开“双反”调查。

2011年10月1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予以立案调查。

2011年11月8日,美国商务部对华光伏产品“双反”调查立案。

2011年11月2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给美国相关产业造成了损害。

2012年3月,美国商务部初裁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征收2.9%至4.73%的反补贴税。

2012年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发表声明称,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主要是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征收31.14%至249.96%的高额反倾销税。

2012年7月,德国SolarWorld公司向欧盟正式提交申诉请求,要求对中国光伏企业进行反倾销调查。

2012年9月6日,欧盟委员会决定对华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

2012年11月8日,美国对华光伏产品“双反”终裁落地,美方将针对中国相关生产和出口企业征收介于18.32%至249.96%的反倾销关税,以及介于14.78%至15.97%的反补贴关税。

2012年11月8日,欧盟委员会再次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及其主要部件启动反补贴调查。

2012年11月23日,印度反倾销局对外宣布,其根据印度太阳能生产商协会申请,决定对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北、马来西亚和美国的太阳能电池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page#]

分布式发电

光伏分布式发电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发电和能源综合利用方式,它倡导就近发电,就近并网,就近转换,就近使用的原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同等规模光伏电站的发电量,同时还有效解决了电力在升压及长途运输中的损耗问题。国外光伏发电中90%的比例就是分布式能源。从目前运行来看,也比较稳定。今年8月初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中规定:到2015年,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中,光伏分布式发电只占据10GW。而到9月底,这个容量被直接提升至15GW。

期待更有质量的增长

由于我国光伏产业对外依存度很高,因此“双反”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中国光伏企业不再有价格优势,销售业绩直接下降。但如果将这场危机完全归咎于“双反”显然也不妥。产能的过剩、技术的落后、市场的失衡,眼下这场危机是中国光伏产业七年间无序增长后的必然结果,各国接踵而来的“双反”只是全面引爆这场危机的“导火索”。

有人说,中国国内市场的开发将会使得中国光伏产业迎来春天,但也许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光伏的市场从开始到现在从来就没有停止增长。只是当我们的产品市场每年以50%到70%的速度增长时,我们的产能产量却在以150%的速度在飞奔。高额的利润刺激着产业的疯狂增长,但脱离了市场需求的增长,最后只能淹没在自己挖的陷阱里。如果不解决产业的问题,不摆脱政策性产业的发展模式,更大的市场爆发只会带来更大更严重的危机。

眼下最大的问题是“同质化”。同质化的产品,同质化的目标市场,同质化的营销,除了企业的LOGO和规模,大部分的产品都是“孪生兄弟”。

同质化的结果便是带来简单的竞争方式,大打价格战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市场竞争的唯一方式。我们的对手其实从来都不是欧美企业,而是自己本土企业。只不过,战场从国内搬到了欧美而已。更可怕的是,从这种“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价格竞争中,我们的产品质量保障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鞋服“MADE IN CHINA”的悲剧,在光伏这一新兴产业上再度上演。

相信中国光伏经过此生死劫难,必定能够“痛定思痛”,转而走上致力于科技研发、提高市场竞争力,以求研发出适合国内的低成本的光伏产品,而政府也深刻自省,着手帮助建立一个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加紧制定光伏行业的各项标准问题。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

x
凌鸥学园天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