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智能化该向智能交通学什么?
自2008年前后安防行业提出“网络化、高清化、智能化”的口号以来,高清和网络设备突飞猛进。近几年,网络视频监控的份额逐渐上升,而高清视频也是日渐普及。而智能化年年都是亮点、年年都是理念,但又没办法真正得到推广,一直没有迎来真正的爆发点。
笔者十年来一直从事安防智能化相关工作,对智能化产品的算法、应用、协议、产品、项目、方案和市场诸多方面都有接触,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下面主要从智能化产品形态、当前智能化安防产品所面临的问题、智能交通成功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安防智能化需前后端齐并进
随着近几年安防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高清化让人看得更清楚,网络化让视频传输和存储更方便,智能化让视频能够更有效地应用。但是,如何有效处理和管理日益增长的海量安防视频数据,这也是安防行业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而智能化不失为其中最具潜力的解决之道。
当前智能化安防产品主要包括前端智能化产品和后端智能化产品,前者一般都是嵌入式产品架构,后者则一般为服务器模式,二者的基本差别之一就是智能分析和视频数据网络传输的先后关系。概括而言,前端智能和后端智能的差别主要包括:
(一)前端智能一般在数据进行网络传输之前进行智能分析,数据传输对网络的要求、依赖和压力都相对较小,后端智能需要通过网络传回视频数据后再进行智能分析,对网络的要求、依赖和压力都较大;
(二)前端智能基本都是嵌入式产品,产品形态较为完整,后端智能基本都采用服务器运行模式,产品更接近于解决方案,形态相对不固定;
(三)前端智能因为产品成本等多方面因素,计算性能相对较低,同时能够运行的功能较少,后端智能因为一般采用服务器集中处理模式,计算性能大大增强,能够同时运行多种功能算法;
(四)前端智能由于使用环境原因,智能分析一般都是数据采集性质,后端智能因为是对前端网络视频的集中处理,除了可以实现数据采集性质的智能分析功能,还可以开发基于统计和大数据分析类的智能分析或管理功能;
(五)前端智能一般采用嵌入式,稳定性相对较好,后端智能一般采用服务器软件模式,稳定性投入相对较大;
(六)前端智能开发难度相对后端智能较大,定制开发成本相对较高。前端智能化设备的产品形态相对独立完整,与安防产品的关联较强,在现在安防行业主体仍是设备商的情况下,更容易被厂商接受和产品化,同时也更容易被客户接受。而后端智能化对厂商来说,主要就是软件开发,相对产品形态比较薄弱。
相较而言,后端智能化产品特性相对前端智能化产品更加薄弱,但是其易定制、易集成、功能更全面、计算性能更强大的特性在软件服务框架下,显得更加契合,而前端智能化所面临的用户体验和错误数据处理问题,技术功能和指标问题以及市场经济等效益问题,也是后端智能化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安防智能化不及预期
自从90年代末交通行业引入车牌识别等智能算法开始,智能化在安防行业内已经发展了十余年,除了智能交通行业发展较为成熟形成较大规模以外,其他行业包括传统监控行业的智能化应用一直没有达到预期。随着网络化、高清化安防设备逐步完成替代模拟标清安防设备的同时,智能化将如何改变、如何突破、如何发展,将是整个安防行业以及各家厂商都需要思考和抉择的问题。
现阶段各家厂商的智能化产品主要有前带智能分析功能的IPC、DVR、NVS等前端智能设备,以及以服务器为主的后端智能设备。在近几年的安防展上,前端智能产品和后端智能产品都有所展现,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也逐步由最开始的简单的行为分析、车牌的简单识别和报警等功能,发展到现在的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模式包装的智能分析功能和业务。
从概念、功能、应用和方案等方面,智能化这几年还是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也表明各家厂商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智能化的突破必将给安防行业带来新的腾飞机遇。
然而,从整体上看,如果除去智能交通份额,安防视频监控行业的智能化监控产品份额的份额不足1%,究其原因,“性能不佳误报多”是用户对智能化产品的主要印象。但是仅仅一句“性能不佳误报多”就对智能化产品进行定性,笔者认为这是很不恰当的,针对智能化如今的现状,我们需要从算法、功能、产品、应用和方案等多个方面挖掘“性能不佳误报多”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选择,以期能够为安防智能找到解决之路和发展方向。
2014年我国安防整体市场规模预计达到4200亿,2015年基本可以确定将会跨过5000亿大关,安防产品也预计会突破2000亿,其中视频监控产品预计将会突破1000亿,不过相对IP设备和高清设备的发展速度和市场份额,安防智能设备份额基本130亿左右,并且绝大部分都是智能交通的份额。如何寻找智能化的突破点也是各家厂商普遍关注的问题。
[page]
三、智能交通成功的启示
对于智能交通,从90年代末的车牌识别开始,到2010年后高清一体化智能交通相机开始普及推广,近几年智能交通得到了远超行业平均速度的快速发展,迄今为止基本占据安防市场1/8份额,行业内外也基本是通过智能交通了解安防智能。
然而,为什么只有智能交通得到成功,而其他行业一直没有起色?智能交通的成功模式能否在其他行业推广和复制?安防智能化和智能交通有多大不同?笔者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产品形态和特征。智能交通基本都是数据采集性质的智能功能,比较适合前端实现,特别是近几年高清化在智能交通的普及,前端智能化设备基本就成为智能交通的主流。同时,智能交通产品的功能和使用环境也逐步标准化,例如卡口系统,视频画面中的卡口系统基本上都比较类似,正是因为这种普及性的标准和规范,进一步增强了智能交通产品的产品特性,使之能够较容易的得到推广和运用。而其他行业的智能化应用五花八门,应用环境也是千变万化,无法形成产品化的概念,仅仅是拥有产品形态的壳,本质上离真正的产品化还非常远。
(二)用户体验和错误数据处理。智能交通中卡口车牌识别等较成熟的技术指标基本达到95%以上,甚至可以达到99%以上,在合理经费前提下,可以说效率大大超过人工,并能提供对应的查询、布控等综合业务,具有非常好的用户体验,也为用户提供了巨大帮助。但对于错误数据,实际上大部分错误数据是不进行处理的,因为相对每天每个点几万多条的海量数据,错误数据比例非常低,并不会明显降低用户体验,整体的准确率仍可得到保证。
而在其他行业,所需要检测的事件出现的概率大不相同,卡口车辆检测识别是大概率事件,一天一个卡口点都有几万数据需要识别统计,而人脸识别所需要找寻的嫌疑犯出现则是极小概率事件,必然伴生较大的误报概率,大大降低了用户体验。
(三)技术功能和指标。技术功能和指标对智能产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功能的全面性,代表产品能够覆盖不同行业的各种多样需求,技术指标直接决定产品性能,虽然在上面也描述了,同样的99%指标在不同使用要求和环境下,会得到不同结果,但是技术指标还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一个具有决定作用的指标。对于大部分的智能分析报警功能,在报警数据需要单独处理情况下,产品性能指标如果达到99.95%的准确率是比较能够接受的一个度量,所以对于智能化开发者来说,任重道远。
(四)市场容量以及经济效益等。一个行业的市场容量以及产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产品发展前景的重要条件。
智能交通行业之所以能够成功,笔者认为是其较好的解决了上述4个问题,能够真正的产品化,从而能够按照产品销售的模式进行运作,而其他功能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按照产品模式运作,必然会出现问题。
当今安防市场上,除了交通行业的智能化得到充分挖掘和发展以外,其他行业的智能化需求和市场都非常小,智能化发展水平只能算是处于初级阶段或者探索阶段。但如果在安防某个行业或者某个方向上,能够复制智能交通的成功经验,寻找到突破点,解决错误数据和用户体验的矛盾,提高算法性能指标,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前端或者后端,都会迎来新的增长点。对于智能化的市场需求是毋庸置疑的,只要算法性能产品功能有所突破,必然会有对应的市场释放出来进行匹配。
本文由大比特资讯收集整理(www.big-bit.com)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