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华东电子峰会 广告 第四届(合肥)家电电源与智能变频技术研讨会 广告 25年电机秋季峰会A 广告 第二十八届中国电源学会学术年会 广告

单季利润暴涨150%!上半年国内MCU厂商赢麻了

2025-09-08 10:25:15 来源:半导体器件应用网 作者:王奕凯

01 海外MCU厂商业绩不佳 国内厂商表现亮眼

2025年以来,国内外MCU市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趋势。国外MCU大厂的业绩低迷。

意法半导体 上半年的总营收为52.83亿美元,相比于去年同期的66.97亿美元整整下降了21.11%;纯利润为11.26亿美元,相比于去年同期的17.8亿美元出现了36.74%的下滑。

意法半导体半年报

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大幅度下降,使得这家著名的MCU大厂不得不通过裁员和裁撤晶圆厂的方式来节省成本。执行长Jean-Marc Chery今年就曾在巴黎的一场活动中表示未来预计将有5000名员工陆续离职。

恩智浦 第二季度营收29.2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同时其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445万美元,同比大幅度下降32%。

面对这样的情况,恩智浦也和意法半导体一样做出关停调整。根据荷兰地方媒体de Gelderlander报道,恩智浦有意在未来10年的时间里,逐步关闭4座8英寸晶圆

恩智浦关闭工厂

面临同样境况的国外MCU厂商,还有瑞萨和英飞凌。瑞萨第二季度的营收为325.53亿日元,同比下降9.28%。英飞凌上半年营收70.14亿欧元,同比下降4.36%。

海外巨头表现低迷,国内的头部MCU厂商却实现逆势增长,成绩斐然。

兆易创新上半年实现营收41.50亿元,同比增长15.00%,尤其是MCU产品的营收同比增长近20%。

士兰微财报

华润微第一季度营收23.55亿元,同比增长11.29%,净利润上更是激增150.68%,达到了8321.68万元。士兰微上半年实现营收63.3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14%,利润实现扭亏为盈。

02 加大研发投入 国产车规级MCU实现突破

国产MCU的崛起并非偶然。

上半年,多家企业大幅提高研发投入:士兰微研发投入就达到5.23亿元,同比增长7.39%;兆易创新在MCU上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项目开发支出为4961.72万元,同比增长312.15%。

高研发投入结出硕果。

中微半导体 在慕尼黑电子展发布车规级MCU BAT32A4x9系列,基于ArmCortex® M55内核,主频160MHz,支持CAN-FD、以太网,符合ISO26262 ASIL-B功能安全等级。

中微半导体新品MCU

兆易创新推出GD32A7系列,覆盖车身控制、智能座舱、底盘与动力系统。

紫光同芯发布THA6 Gen1系列——国内首款通过ASILD认证并完成百万公里路测,实现从零到一突破,填补了国产高性能车规级MCU的空白。

国民技术、中颖电子等多家厂商携车规MCU产品参加了2025“走进上汽集团”对接交流日活动,国产车规MCU生态日趋成熟。

兆易创新新品MCU

反观国际头部大厂,车规MCU业务增长却几近停滞:

—— 恩智浦汽车业务Q2营收同比几乎零增长;

—— 英飞凌汽车业务上半年营收为36.10亿欧元,同比下降5.52%;

——瑞萨汽车业务上半年的营收为164.84亿日元,同比下降15%。

国产替代效应,正在真实发生。

03 政策铺路+产业链成熟 国产MCU发展前景光明

目前全球MCU市场主要由瑞萨电子、恩智浦、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国外大厂主导,合计市占率超80%,MCU总国产化率不足15%。根据Precedence Research数据预测,2026年国内MCU市场或将突破500亿元,国产MCU市场发展空间极大。

MCU应用占比

尤其是国产车规级MCU市场,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5年中国MCU下游应用占比中,消费电子占比最多达到了26%,汽车电子占比仅为16%。

作为汽车大国,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44.3%。

基于此背景,国内汽车市场对车规级MCU的需求大幅提升,国产车规级MCU替代进程将势必加快。

在政策方面,2023年《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出台,进一步解决了困扰国内车规级MCU认证和测试上的空缺,为国产车规级MCU发展奠定基础。2024年3月发布的《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2024—2025年)》明确将车规级芯片纳入核心基础零部件标准体系。

在供给侧上,目前主流车规MCU多采用40nm至90nm制程,仅个别高端车型应用28nm及以下先进工艺。

中芯国际

以中芯国际、华宏为代表的国内代工企业未受当前芯片制裁措施影响,产线运转稳定。总体而言,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构建起完整自主、安全可控的产业链条,有望培育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车规级MCU领先企业。

04 结语

从上半年国内外MCU头部厂商的经营情况对比来看,国内厂商在经营情况利好的同时,推出了数款车规级MCU产品,这对国产MCU的替代进程起到了助推作用。然而高端设计能力、晶圆制造产能与生态建设,仍是必须攻坚的方向。

未来随着车规级、工业级高端芯片逐步实现规模化应用,将有望在MCU上实现国产替代。但替代不是终点,只有真正实现从“国产替代”到“全球引领”的跨越,国产MCU才真的“赢了”。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

x
凌鸥学园天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