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停摆,国产MOSFET为何接不住订单
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对中国闻泰科技旗下全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的一纸“禁令“限制了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直接导致了占安世半导体70%产能的中国工厂停摆。安世半导体作为全球功率半导体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其产品覆盖MOSFET、IGBT、二极管等关键器件,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机控制、车载电源管理、BMS电池管理系统、车灯控制等系统。

尤其在车规MOSFET领域,安世半导体与英飞凌、安森美、罗姆等一道,被视为全球主流供应商。
这样一家功率半导体厂商突然“被迫停摆”,导致全球多家车企供应链随即受到冲击,市场甚至传出部分主机厂被迫调整生产计划。
无论是比亚迪、吉利、长城、蔚来、小鹏,还是大众、宝马、奔驰等国际车企,都感受到了“缺芯”的寒意。

这一突发事件,再次敲响了汽车产业链对外依赖的警钟。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安世半导体停摆之后,中国国产车规MOSFET厂商是否迎来了“替代窗口”?
一、安世半导体停摆背后:引发车规MOSFET行业震荡
要理解这次事件的冲击,就必须了解安世半导体在全球车规功率器件领域的地位。
安世半导体的前身为恩智浦(NXP)旗下的标准产品事业部,2017年被闻泰科技收购后,延续其成熟的晶圆制造、封装与车规验证体系,成为全球五大车规MOSFET供应商之一。其客户遍布大众、丰田、通用、吉利等车企。

车规级MOSFET对可靠性要求极高,单个型号的验证周期往往超过两年,且要通过AEC-Q101、ISO 26262、PPAP等一系列认证。安世半导体深耕于车规MOSFET领域多年,占欧洲汽车芯片供应量的15%,已然成为行业翘楚,所以当荷兰政府的法令让安世半导体中国工厂产能受限后,车规MOSFET市场立即出现供需失衡。
更关键的是,这次“缺芯潮”无关产能,而是车规MOSFET技术垄断与供应链安全的结构性问题。
在功率器件领域,欧洲、日本企业凭借数十年的工艺积累与验证体系,长期占据产业链上游,而中国厂商的“追赶”,依然受限于认证周期、技术门槛和客户信任壁垒。
二、功率MOSFET一线从业者看法:市场“蛋糕”的被动分割
对于这次安世半导体事件对国产车规MOSFET产业带来的影响,《半导体器件应用网》有幸采访到了一位国内知名功率半导体厂商的一线从业者。他坦言:“这件事的确给了国产车规MOSFET市场一个机遇,但这个机遇并不是核心性的。”
安世半导体的停摆,使得车规MOSFET市场出现供给空缺。尤其在汽车的非关键部件——如车灯控制、电源管理、座椅加热、车窗升降、信息娱乐系统等环节,主机厂与Tier1供应商开始主动寻找国产替代。

目前,国内如扬杰科技、捷捷微电、士兰微、华润微、比亚迪半导体等厂商均已在部分车规MOSFET领域布局,尤其在60V以下中低压产品上已有较成熟方案。这使他们在安世半导体“缺位”的次级市场上获得了部分新增订单。
然而,这种替代更多是“被动分割蛋糕”。
真正占据主导地位、利润更高、认证周期更长的高压车规MOSFET——用于主驱逆变器、BMS主控、电动压缩机等核心系统的产品,依旧牢牢掌握在英飞凌、安世半导体、罗姆、安森美等国际厂商手中。
这位功率半导体的一线从业者认为:安世半导体让出的市场,是它“非关键部件”上的部分份额;而核心控制系统的MOSFET市场,中国厂商暂时还没有能力大规模承接。
因此,这场“短期机遇”,更多体现为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并不能代表国产厂商已具备全面替代的能力。
三、国产车规MOSFET替代困境:四大瓶颈亟需解决
那么,为何在面对如此明确的市场需求时,国产MOSFET仍难以在核心领域实现突破?对此这位功率半导体一线从业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成本与研发周期:车规级MOSFET的研发并非一次性投入。产品需要经过设计、流片、封测、失效分析、可靠性验证等多个阶段,还需通过AEC-Q101认证、ISO26262功能安全评估、PPAP车企质量体系审核等复杂流程。仅AEC-Q101认证周期就长达18~36个月,任何参数变更或制程改动都可能导致重新验证。这意味着国产厂商在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研发模式下,承担着极高的成本与资金压力。
市场生态壁垒:国外车规MOSFET厂商经过几十年的量产验证,其产品在全球车企体系中已形成稳定的生态。这些芯片在无数车型中经过实车验证和时间考验,成为主机厂“默认安全选项”。而国产厂商的车规MOSFET多数尚未经过大规模应用验证,即便性能指标相近,也难以获得Tier1和整车厂的导入机会。这种“无验证—无市场—无验证”的循环,让国产厂商陷入典型的“冷启动困境”。
生命周期问题:车规级MOSFET通常要求留样与供货周期超过10年。但在国内,由于市场尚不成熟、需求不稳定,很多厂商担忧产品“做出来卖不出去”。这不仅意味着库存风险,也直接影响产品线的持续性。车规芯片不是消费类芯片,必须能十年不变。可如果市场不稳定,厂商很难承诺十年供货,这又让主机厂更加犹豫。
技术积累与系统设计壁垒:除了市场与资金问题,技术门槛同样不容忽视。国际厂商在沟槽工艺、超结结构、封装一致性等方面积累深厚。车企在主驱系统设计阶段就已绑定这些供应商,替代难度极高。目前国产厂商虽能量产部分中低压车规MOSFET,但在100V以上高压应用中仍难与国际竞争者抗衡。

可以说,国产厂商在次要系统“能用”,但在核心系统“还不敢用”——这正是中国车规功率器件产业的现实写照。
四、总结与展望:国产车规MOSFET产业任重道远
回顾“安世事件”,这场“外部制裁”表面上为国产厂商打开了部分市场窗口,但从深层来看,它也暴露出国产MOSFET在车规应用上仍存在“量不稳、质不强、验证慢”的系统性短板。
要想在未来的车规功率器件市场实现真正突破,中国功率半导体厂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加速车规验证体系建设:推动车规实验室与第三方验证机构协同建设,缩短认证周期。比亚迪半导体、华润微等企业已率先建立内部车规实验室,为未来量产打下基础。
强化工艺与封装自主化:在沟槽工艺、超结结构、铜夹封装、低寄生封装技术等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一致性与热性能。
深化与车企协同验证:通过前装项目联合验证、样品长期测试、共建标准实验室等方式,让国产芯片从“备选方案”转变为“验证合作方”。
布局SiC/GaN等新材料功率器件:SiC与GaN正逐步取代硅基MOSFET成为车规功率器件主流方向。若中国厂商能在这一代材料上实现突破,有望实现“换道超车”。
只有在工艺、验证、封装、市场信任上实现突破,中国的车规芯片产业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未来,当下一代功率半导体器件技术(如SiC、GaN)成为主流时,中国厂商或许能以新的姿态重新定义全球竞争格局。

毕竟真正的国产车规MOSFET替代,不靠禁令催生,而靠长期的半导体技术自立与产业积淀。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