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控、电驱、电源从汽车向人形机器人迁移
2025年11月5日,小鹏汽车人形机器人IRON在台上的一段流畅“猫步”,因其高度拟人的步态在业界引发了广泛讨论,甚至小鹏CEO何小鹏先生“不得不”发布视频为IRON“自证”。小鹏IRON这件事表面上看只是一次“质疑与证明”的冲突,但实际上却释放出了一种“深层信号”——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成熟的元器件技术生态(电控、电驱与电源),正系统性地注入人形机器人这一全新载体。

除了小鹏之外,像特斯拉、比亚迪、奇瑞、赛力斯等国内外车企都或多或少地布局了人形机器人赛道。这种元器件技术迁移趋势也自然而然地带动Tire 1 厂商和元器件厂商纷纷跟进。
具备汽车电控、电驱与电源元器件技术背景的元器件厂商,凭借其在复杂系统集成上的深厚积累,正成为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核心力量。

一场从“驱动四个轮”到“赋能两条腿”的元器件供应链能力大迁移,正随着这一步一步的行走,从蓝图照进现实。
一 、技术同源: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的必然逻辑
车企巨头们纷纷锚定人形机器人赛道,这背后是基于深刻产业逻辑的必然选择。

从战略层面看,布局人形机器人既是寻找增长新曲线的需要,也是反哺主业的战略举措。
更为重要的是,人形机器人本身有望率先应用于汽车制造产线,承担精密装配、质量检测等复杂任务,从而开启汽车智能制造的高阶进化之路,形成一个“造机器人-用机器人造车-造更好的车”的产业正向循环。
而这一切战略的基石,在于电控、电驱、大功率电源系统等元器件上存在的强大元器件技术同源性:
元器件电驱同源:汽车电驱系统对高扭矩密度、高功率密度和高效率的追求,与机器人关节执行器的核心技术要求完全一致。驱动车轮旋转与驱动关节弯曲,在电磁转换与能量传递的底层原理上相通。例如,丰立智能就由汽车新能源传动齿轮迁移到机器人精密谐波减速器上,并且与星动纪元等机器人厂商达成了合作。

元器件电控同源:汽车的域控制器与电池管理系统这些元器件技术上必须具备的高实时性、高可靠性,与机器人关节伺服驱动和整机主控对计算芯片与功率芯片的要求一脉相承。
元器件电源同源:电动汽车对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与高效充放电管理的极致追求,正是解决人形机器人续航与功率瓶颈的关键。两者的热管理元器件技术也面临着相似的材料与元器件结构挑战。尽管目前主流人形机器人电源系统的电压在48-96V这一区间,但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 就明确其采用了类似电车电源的400V甚至更高电压的架构,可见汽车电子与人形机器人在电源元器件技术上同源未来可能会是一种趋势。

这种深度的元器件技术同源,为原本服务于汽车产业的元器件供应链企业,铺就了转向人形机器人的技术高速公路。
二、 元器件技术赋能:核心“三电”供应链向人形机器人的迁移
要理解这场元器件供应链迁移如何发生,我们需深入剖析“三电”系统从汽车到人形机器人的元器件迁移路径,看“三电”元器件技术如何具体赋能。
1、元器件电驱系统的迁移
人形机器人的关节模组是其力量的源泉,它需要将电能转化为精准、强劲的机械运动。
执行器:执行器的核心是电机,像江苏雷利这样的厂商,正将其在汽车电子水泵、空调系统微型电机领域验证过的技术,迁移至机器人所需的空心杯电机等高端微特电机产品上,并且与特斯拉、华为等多家机器人厂商展开了合作。
这类电机直径可小至8毫米,却能实现每分钟数万转的高转速,具备优异的功率密度和动态响应,为机器人关节提供了媲美肌肉的瞬时爆发力。
传动系统:电机的高转速需要通过精密减速机构转化为大扭矩。兆威机电在汽车领域(如中控屏旋转执行器)深耕的微型传动系统与行星齿轮技术,正成为机器人灵巧手和关节模组的核心传动方案。其推出的仿生灵巧手,集成了精密机械结构与驱动软件,能够实现17-20个自由度的独立控制,完成复杂且柔顺的抓取动作,这标志着电驱技术正从“提供动力”向“赋能巧力”演进。

此外,诸如三花智控、拓普集团等资深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已凭借其在汽车热管理与底盘系统领域锤炼的机电一体化能力,成功研发出机器人专用的旋转与直线执行器总成,实现了从“提供部件”到“交付整套执行机构”的战略升级。
2、元器件电控系统的迁移:
精准的运动离不开实时、高效的控制。机器人的元器件电控系统如同分布式的小脑与神经网络。
控制核心:机器人每个关节都可能需要一颗独立的控制核心进行实时伺服控制。例如兆易创新基于ARM Cortex和RISC-V多核架构的GD32系列MCU,已在汽车车身控制等场景中证明了其可靠性和实时处理能力。这些元器件扮演着“关节小脑”的角色,负责接收主脑指令,并毫秒级地精准控制电机完成指定动作,是运动精度的底层保障。

驱动与功率芯片:MCU发出的指令,需要通过电机驱动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PMIC)来最终执行。必易微电子在汽车领域积累的电机驱动芯片和PMIC技术于此至关重要。以必易微电子的KP88676X系列IPM模块为例,其集成了高性能 MCU、高压三相栅极驱动和 MOSFET (600V),MCU上采用了ARM Cortex-M0+ 32 位处理器,最高频率达到 96MHz,为人形机器人关节控制提供智能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高度集成化设计,减少了30%外围元器件数量。

3、元器件大功率电源系统迁移:
续航是机器人走出实验室的终极考验,其动力系统直接承袭自电动汽车。
动力电池元器件:以亿纬锂能、蔚蓝锂芯为代表的汽车动力电池制造商,正积极将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大圆柱电池等高性能液态锂电池方案导入人形机器人领域。同时,为突破能量密度瓶颈,面向机器人的固态电池研发也已进入加速阶段,旨在为未来的人形机器人提供更持久、更安全的动力心脏。
电源管理元器件:优秀的电池需要更智能的“管家”。在机器人动态行走、执行不同任务时,整机功耗会在极大范围内快速波动。
这就对必易微等元器件厂商提供的PMIC和电池管理相关技术提出了极高要求。它们必须能够动态、精准地优化能量分配,确保在高功耗的关节电机全力爆发时,核心运算单元和灵敏的传感器仍能获得“无噪声”的纯净电源,这对维持整个系统在极端工况下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至关重要。
03 未来展望:“三电”元器件供应链的演进路径
随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其背后的“三电”供应链将呈现清晰的发展脉络。
执行器高度机电一体化:未来的关节模组将不再是电机、减速器、编码器的简单组装,而是走向深度集成。或将出现“六合一”乃至“八合一”的元器件总成方案,将电机、驱动器、减速器、传感器、控制器和散热单元等元器件融为一体,实现功率密度和响应速度的跨越式提升。这要求供应商具备跨学科的“机-电-软-控-热” 综合设计能力。
电控芯片的异构集成与智能化:单一功能的MCU或驱动元器件芯片将难以满足复杂任务的需求。未来,控制核心将趋向于SoC化与异构架构。即在一颗芯片内集成高算力CPU核、实时控制MCU核、专用电机驱动单元及智能功率管理模块。
动力系统的“全天候”续航追求:能量系统将沿着“液态锂电池-半固态-全固态”的技术路径迭代,目标是在2028-2030年实现400Wh/kg以上的能量密度。同时,动态无线充电、高效能量回收等源自电动汽车的技术将被引入,构建“碎片化补能”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机器人的续航焦虑。

当汽车的强大“三电”元器件技术成功注入人形机器人的躯体,我们迎来的将不仅是元器件技术的平滑迁移,更是一个由智能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双轮”驱动、真正实现人机共融的崭新时代。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