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肯定中国市场 斥巨资在大连建厂
【新闻眼】
投资25亿美元 英特尔大连建厂
3月26日,英特尔宣布在大连投资25亿美元建立一个生产300毫米(12英寸)晶圆的工厂,这是英特尔在亚洲的第一个芯片生产厂,此前英特尔在中国上海浦东和四川成都设有两家封装和测试工厂。
据英特尔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保罗·欧德宁介绍,大连厂是英特尔15年来第一次在全新的地点兴建晶圆厂。22年里,英特尔在华投资已累计超过13亿美元。此次新投资将使其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近40亿美元,成为在华投资额最大的跨国企业之一。
据了解,大连晶圆工厂是继1992年英特尔在爱尔兰建立英特尔Fab10号晶圆厂后另行择址新建的第一个晶圆工厂,计划今年年底动工,并将于2010年上半年投产。工厂的初期生产将主要专注于芯片组以支持英特尔的核心微处理器业务。到2010年落成之时,大连晶圆厂将成为英特尔全球八个300毫米晶圆工厂网络中的一员,其余七家座落在美国、爱尔兰和以色列。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该项目是近几年来中美两国间在集成电路制造领域的大型合作项目之一,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有积极意义。大连市市长夏德仁表示,英特尔选择大连兴建晶圆生产基地,将对大连的社会经济发展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和产业结构产生重大、深远影响。
有多位业内分析师对此表示看好,认为英特尔大连建立300毫米晶圆工厂是大势所趋。大连晶圆厂不仅使中国形成完整的IT产业链,确立中国PC工业在亚太地区的核心地位,更有助于中国PC工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声音】
台商:我们还不去?
中国时报报道,日前在一场与媒体的茶叙中,当时大陆官方已释出英特尔投资案的讯息。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就表示,英特尔的投资案显示,即使台湾对半导体西进设限,但大陆依然可从其他管道取得先进技术。如果政府在企业西进态度上不能再向前迈进,未来英特尔的生产技术免不了会比台资厂先进不少。
张忠谋指出,之前台湾政府限制半导体登陆的原因,在于要防止高阶技术外流,但英特尔在大陆设厂,未来很可能会推进到四五奈米的先进制程,届时大陆不需透过台湾,也可以取得最先进的技术。
张忠谋说,大陆并不会因为台湾单方面的限制,就无法取得相关半导体设备技术下,虽然英特尔大陆厂至少需二到三年才可望正式投入生产,对台积电虽然直接影响有限,不过,未来台湾半导体厂在大陆的晶圆厂制程技术,仍将处于明显落后竞争同业的位置。
其他半导体上下游厂商,则表达对现况的焦虑、与对政府加速开放脚步的期望。
一家封测厂就指出,“英特尔是有计划地到大陆布局,它有自己的封测厂在大陆,这次再投资晶片厂,连半导体老大都过去了,我们还能不过去吗?其他上下游的封测厂,也都希望赶快赴大陆先行布局。”
一半导体界人士也指出,“大陆现在还有一个中芯,也有90奈米制程技术,再加上英特尔的新厂,如果台积电还只是用90奈米以下的制程,这就好像当年的义和团对上洋枪铁炮,要怎么比?”
野村证券半导体分析师徐稦成指出,对全世界的晶片制造商而言,中国大陆是目前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方,因为当地市场潜力雄厚,而且晶片业需要的供应商已在当地设点,相关设备业者也纷纷至当地布局。像全球最大晶片设备制造商美国应用材料公司,也在西安成立发展中心。
这情况对台湾厂商而言自然是心急,大部分的台湾半导体厂商还是认为,如果政策还是环绕意识形态走,那么台厂在大陆地区的优势会越来越微弱。
国内产业:英特尔大连建厂将是“龙芯”的灾难?
英特尔在大连建厂对英特尔自身来讲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一,可以缓解美国本土的制造成本压力;二,可以直接面对日益扩大的亚洲主要是中国市场;三,可以对新老对手实施不同层次的打击。但是,这25亿美元砸在大连对中国的民族芯片产业来讲却绝非幸事,因为以上的第三点中的新对手就是中国的“龙芯”,英特尔大连建厂对“龙芯”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
25亿美元之下有一个细节:现在英特尔的主流是65纳米技术,很快将转向45纳米,2010年将是32纳米技术,但此次预计2010年投产的大连厂计划采用的却是90纳米技术。虽然英特尔高层一再掩饰这里面的玄机,但其中奥妙不得不让人深思。
中国尚在襁褓之中的“龙芯”采用的是90纳米技术,即便在目前也远远落后于英特尔的主流。发展极其不如意的“龙芯”发展的再好也只能在两三年以后才有可能实现产业化,90纳米技术根本不可能得到改进。而英特尔大连厂也正好会在2010年建成投产,局面将会是戏剧性的90纳米对90纳米。那时的“龙芯”即使想走擅长的低端化道路恐怕也无路可走了,因为更成熟的英特尔低端产品在那里等着我们,“龙芯”会怎样呢?
英特尔的目光是远大的,十一年来市场份额最低的现实不允许世界上再产生一个新的“AMD”,所以有着优秀潜质的“龙芯”成了英特尔扼杀的对象,毕竟把对手扼杀在幼儿阶段要比它强大了再战斗要容易得多。但这种扼杀是极具隐蔽性的。
可是国内却很乐观,一种盲目的乐观:“有多位业内分析师在接受新浪连线时对英特尔在华建厂表示看好,认为英特尔大连建立300毫米晶圆工厂是大势所趋,大连晶圆厂不仅使中国形成完整的IT产业链,确立中国PC工业在亚太地区的核心地位,更有助于中国PC工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殊不知英特尔是在为几年后的对决提前打扫战场,而短视则让我们未战已经落于下风了。对于我们的“龙芯”,我只能说一句话:保重。
国内媒体:落户大连将成为软交会一大热点
“英特尔投资25亿美元在大连兴建一座先进的300毫米晶圆制造厂”,近日,英特尔落户大连已引起世界普遍关注和媒体广泛报道。这不仅是英特尔首次在中国建设芯片制造厂,也是英特尔迄今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海外投资。
英特尔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保罗·欧德宁说:“中国是英特尔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此项目落户大连既是英特尔全球战略的需要,也是大连良好城市环境和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的成果,大连具备诸多地理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软环境以及丰富的人才储备,尤其是近几年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区域经济活跃,为外资企业根殖发展带来信心和机遇。”
大连是中国著名的港口、工业、旅游、金融、信息中心城市,开放色彩浓厚,对外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活跃,特别是软件出口和外包业务是大连软件的一大特色。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大连举办中国软件交易会,希望依托大连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通过软交会这个平台为中国软件对外出口、为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打开一个突破口;通过软交会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调整和技术升级;通过软交会带动全国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实现对地区和全国经济及产业价值的拉动作用。
软交会举办4年来,已经成为国家推动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对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软交会主办地大连为例,1998年大连从事软件行业的人员仅3000多人,年产值不过几千万元,而到2006年大连软件人才已达3万多人,年产值超过百亿元,全市软件产值每年以50%以上的幅度高速增长。目前,IBM、埃森哲、惠普、毕博、SAR、戴尔等30多家世界500强软件跨国企业在大连投资落户。大连华信、海辉分别吸引到微软、NEC、集富亚洲等国际资本,源源不断地拿到国内外订单。大连凭借对日软件外包起步,仅用了不到10年时间,一跃成为东亚地区软件开发、软件外包和BPO的中心。
几年来,软交会始 终以全球化的眼光和洞察力,契合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参会人士提供了咨讯、交流、合作的最佳场所。已成为各国政府推动软件产业发展,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国家部委发布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政策,权威人士解析产业发展走向和新趋势的平台;全国各省市寻求发展机遇的平台;国内外各行业企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国际IT巨头公司和国内软件领军企业都纷纷参展,与参观观众高效但面对全球化竞争,台湾政府起码要让产业与外商站在同一个立足点上。如果英特尔能,为什么台积电、联电不能?我们认为,对于台积电赴陆设晶圆厂案,台湾“经济部”应立即主动请台积电补件,并召开会议予以重审;重审的标准,至少应比照英特尔予以放宽。只要美国政府同意十二吋,台湾为了晶圆竞争优势,亦应同意十二吋。同理,假设美国放行65奈米,台湾也应立即弹性核准65奈米。这样的亡羊补牢措施不仅对台积电适用,也应比照适用于联电等其他晶圆业者。惟有如此,晶圆双雄的世界地位才能得以存续。
此外,对于非瓦圣纳协议管制的产业,政府应全面放宽管制,包括投资上限的紧箍咒,以利台湾企业全球竞争。即使是需要高度监理的两岸金融,政府也可从最低监理需求的“参股”银行着手。坦白说,以投资上限这样的管制项目限制企业发展,几乎是共产国家“计画经济”的石器时代思维。现在,世界的经济已经是知识经济化、全球化了;如果行政当局再用石器时代的狭隘方法去管制台湾厂商,那么台湾经济就可能要靠石刀、石斧打天下了。事实上,让台积电用八吋、点一八制程去对抗英特尔,已经等于是用石刀、石斧去对抗现代枪炮了。
最近几年,台湾舆论、学界与企业界充斥着“台湾人才、技术还领先中国大陆几年”、“再过几年,台湾就会被大陆赶上”之类的讨论。但即使是同样的结论,企业界与基本教义派也常做出不同的解读。焦虑的业者往往会鞭策自己更上进,更有忧患意识;但少数基本教义派却认为,开放大陆投资根本不需迈大步,反正“中国大陆的技术还落后台湾好几年”。
社论指出,英特尔投资案清楚地告诉我们:台湾的优势可能在两三年之内消失殆尽。一旦台湾丧失了大部分的产业优势,面对中国大陆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强权与区域封锁,再想翻身就难如登天了。“经济部长”陈瑞隆如果像“关心台视股权”一样地关心台湾经济,就该考量重审、放宽所有的赴陆晶圆投资案。亡羊补牢是否嫌晚,且看“行政院”如何作为了。
专家:将产生深远影响
3月26日,英特尔宣布将投资25亿美元在中国大连建立一个晶圆厂。新工厂将采用世界最先进的300毫米晶圆生产技术。此次英特尔晶圆厂落户大连,不但是英特尔在中国市场的最大一笔投资,也是英特尔在东亚的第一个晶圆工厂。
在激烈竞争的计算机产业中,以英特尔为代表的跨国企业主导着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跨国企业海外扩张和资源全球整合都明显加速。整合最具竞争力的生产资源,在目标市场当地投资设厂以更接近市场用户,对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就中国市场而言,凭借着市场需求巨大、低成本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智力资源等),相当实力的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等综合成本优势,获得了产业转移的有利地位。中国经济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也使得跨国企业开始重新评估中国市场的价值,中国对其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销售市场的概念,更多的跨国公司正在将研发、制造等基础产业链转移到中国。英特尔第8座晶圆厂落户中国,正体现了上述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趋势,是英特尔顺应潮流,加快全球化竞争与资源整合的结果。
赛迪顾问认为,英特尔在中国建厂,将使其在产能和市场培育上占领先机,并对未来与AMD之间的竞争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2005和2006年是AMD反攻英特尔风头正劲的两年,在市场份额上一度使得英特尔节节败退,迫得英特尔大打降价牌。AMD崛起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2005底和2006年中旬英特尔芯片组均出现了缺货现象。在PC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英特尔芯片组短缺的直接后果就是AMD处理器及芯片组的热销。未来几年,全球PC仍将保持增长态势,此次英特尔在中国建立晶圆厂,直接扩大产能,供应给聚集在中国的主板、电脑制造厂商,可以杜绝由于自身供给因素带给竞争对手的可乘之机。
其次,未来英特尔与AMD之间的竞争,其成败不仅仅取决于产品和价格上竞争,更重要的将取决于双方在资源投放上的实力。所谓的资源投放,不仅仅包括对厂商的支持,还包括对中国政府在产业、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通过此次在大连建厂,英特尔在中国的投资总额将达到40亿美元,表达了英特尔投资中国市场的决心和信心,有利于获取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支持,进一步树立在中国市场的良好形象,从而为开拓中国市场争取了更多的机会。正所谓“欲先取之必先予之”,显然英特尔深谙此道。
英特尔在大连建晶圆厂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影响上,赛迪顾问认为虽然其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但也具有一定意义。英特尔在中国建立的晶圆厂无疑将融入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之中,从而提升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更具意义的是,英特尔在中国建厂将为培养我国集成电路方面的专门人才作出一定的贡献,有利于我国自主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分析链接】
建因:揭开英特尔建厂谜底
英特尔中国设厂,业界普遍持肯定态度。保罗·欧德宁也表示,在中国设厂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更快地响应合作伙伴,因为英特尔的下游厂商,包括主板、电脑制造厂商都聚集在中国。
但很多人对英特尔选址大连感到疑惑。因为相比半导体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北京、天津、上海、苏州等城市,大连半导体基础比较薄弱,IT产业发展也落后于苏州、昆山和深圳。有分析人士甚至认为,“英特尔大连设厂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保罗·欧德宁称,“大连在教育、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供应方面都具备了让英特尔落户的条件。”在谈到与英特尔的合作时,大连市市长夏德仁竟在众多媒体面前热泪盈眶。“英特尔看重大连政府的高效率和公共服务,大连才能在与国内外多个城市的竞争中胜出。”夏德仁告诉记者,当时大连对外面临来自爱尔兰、印度、以色列和美国本土的竞争,对内则有上海、青岛、成都、西安参与争夺。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信息交流部主任李珂认为,英特尔选在大连可能有深层次考虑,例如地方政府的支持。在这种大规模的投资中,企业考虑最多的是政府支持,如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英特尔在中国大连建厂有多重目标。
首先是市场方面的原因。在中国区独立以前,英特尔亚太区(包括中国市场)市场份额已经占到其全球的50%,而美洲市场仅占20%(数字来源于去年第四季度英特尔财报)。因此,中国正在成为对英特尔前途攸关的战略性市场。在中国建厂意味着将拉近英特尔与全球最大市场的距离,其意义自不待言。
其次是成本原因。目前受竞争、芯片厂建设成本和市场快速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芯片业的总体利润有逐渐下滑的趋势,由于在美国设厂税率较高,而大连市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无形中将大幅降低英特尔在华设厂的直接和间接成本,Fab 68有可能会成为英特尔全球成本最低的芯片工厂。同时,由于大连临近出海口,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原材料和产品进出口都比较方便。
还有就是对竞争对手的牵制。目前来看,英特尔最大的竞争对手是AMD。而从近几年发展的竞争形势来看,不但AMD加紧了在华的布局,IBM、AMD和新加坡特许半导体之间的合作将会越来越紧密。未来英特尔与AMD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对渠道、用户和OEM厂商等资源的争夺上,直接在中国建厂,英特尔对产业链的牵动力度将加大,这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逐渐显现出来。
对手:AMD 发力追赶
AMD并没有放松追赶英特尔的脚步。不久前,AMD宣布将同中国PC厂商TCL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销售基于AMD处理器的计算机。此举表明,中国主要PC厂商都已开始销售基于AMD处理器的计算机,其中包括市场领先者联想、第二大PC厂商方正、以及第三大PC厂商同方。AMD与惠普和宏碁之间的合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两家PC厂商已经开始在中国内地销售采用AMD处理器的产品。
更为重要的是,AMD还将戴尔拉入了与其合作的阵营。在此之前,戴尔一直是英特尔最为坚定的盟友。AMD主管大中华区计算机厂商合作业务的总经理斯宾塞·潘(Spencer Pan)表示:“主要PC厂商都已开始同AMD合作,对于我们来说,2006年是突破性的一年。”目前,AMD与英特尔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至下一阶段,两家公司都在努力向中国示好。
通过在中国修建芯片制造工厂,英特尔抢占了先机。中国政府一向看重本土芯片行业的发展,因此在这一领域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芯片代工厂商中芯国际就是受益者之一。能够吸引英特尔在中国修建芯片制造工厂,对于中国政府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产业链: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欧德宁认为,这不仅会使英特尔在中国的布局成“三足鼎立”之势,更有助于中国的PC工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并辐射亚太地区,让中国成为亚太地区PC工业的核心。
“引资不等于引入技术。英特尔建厂并不等于它提供技术,它的作用主要是对于地方经济的带动,对于上下游相关产业链的带动。”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告诉记者,中国仍然需要发展自己的CPU、芯片组,包括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等环节,形成自己的PC产业的产业链。
中国正在逐渐成长为世界半导体设计和制造中心,产业转移也是大势所趋。倪光南院士指出,英特尔在大连建厂,会加快其他半导体厂商向中国转移半导体生产厂的趋势。目前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布局主要是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而长三角地区半导体生产厂最多,这次在大连设厂是在环渤海区,有助于平衡半导体产业的格局。
李珂认为,英特尔不是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大规模投资的外商,只是投资热潮中一分子,技术水平也不是最先进的,因此对国内企业和产业研发的促进作用不是很大。但会带来一些附加效应,例如原来没有投资计划的公司会加以考虑,对有投资计划的会加快其步伐。“这对中国是积极正面的。”
利弊权衡:英特尔落址大连利大于弊
从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角度来看,作为“世界工厂”,那么生产半导体高科技产业的原材料晶圆也理所当然。
英特尔之所以选择大连,是因为从环境、配套措施、以及优惠条件甚至生产晶圆需要的水乃至无尘环境等方面,大连都具备一定的优势。
对于中国的意义来讲,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从信息产业这块来说,作为制造业的一部分,英特尔无论从技术实力、品牌以及影响力方面都首屈一指,可以帮助中国在信息产业制造上更具优势,更容易形成优势。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中国当然需要最先进的技术,很多人可能都会考虑四年之后英特尔的技术是否足够领先,但是英特尔方面出于商业机密的角度,或者出于成本的考虑,他们对于核心技术的转移也会有一个严格的考核程序,美国政府也会进行相应的审查。
最关键的是,英特尔不仅是在华建设一条生产线,而是能否带来技术、工人、管理人才以及工程师等方面的培训。
美国对华审查还会逐步放开,首先,英特尔之所以在华生产CPU,是因为作为世界工厂,IT产业链大部分都在中国本土生产,包括众多的下游厂商,越来越多的PC厂商以及下游配件厂商,正在将工厂建设在中国,所以尽管不是直接生产CPU,但是作为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无论从成本还是效率来讲,都会进一步提高。
目前世界上30%-40%的硬件生产都在中国内地生产,中国PC的销量也排在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占有率还很低,从发展潜力来讲,也是英特尔考虑将晶圆工厂设在大连的原因。
其次,作为企业来讲,英特尔肯定希望在合适的地点输入合适的技术,但是由于美国政府的审查,技术输出还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英特尔这次建厂,相对此前在上海以及成都建设封装与测试工厂来说,在技术层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说明中美之间的信任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不排除今后美国对华的高科技的输出将进一步放宽。
【最新动态】
英特尔在晶体管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英特尔公司宣布在基础晶体管设计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发布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晶体管材料,英特尔将采用这两种材料在公司下一代处理器——英特尔 酷睿TM2双核、英特尔酷睿2四核处理器以及至强 系列多核处理器的数以亿计的45纳米晶体管或微小开关中用来构建绝缘“墙”和开关“门”。
晶体管技术的突破使得英特尔公司可以继续创造PC、笔记本和服务器处理器速度的全新纪录,同时会减少晶体管的漏电量,这种漏电会影响计算机芯片和PC的设计、规格、功耗、噪音以及成本。同时,这一突破也会保证摩尔定律在下一个十年继续有效,摩尔定律奠定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规律,即晶体管数量每两年翻一番。
此项突破使英特尔公司已经制造出其首批45纳米产品系列的处理器样品——研发代码为Penryn,英特尔公司相信,这在半导体产业领先至少1年。样品目前正在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英特尔按计划将在2007年下半年生产45纳米处理器。
英特尔率先将新材料创新性地组合,在其45纳米制程技术方面极大地减少了晶体管漏电,同时提高处理器性能。英特尔将采用专有的新型高-k介质材料作为晶体管栅介质,同时采用新型金属材料组合作为晶体管栅电极。
“采用高-k栅介质和金属栅极材料标志着自20世纪60年代末引入多晶硅栅MOS晶体管以来,晶体管技术领域最重大的变化,”英特尔公司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指出。
晶体管是处理数字世界0、1组合的微型开关。栅用来打开或闭合晶体管,而栅介质是位于栅下面用来将栅从电流通道隔离出来的绝缘体。金属栅极和高-k栅介质的组合使晶体管漏电量非常低,性能大为提升。
“随着越来越多的晶体管被整合到一个硅晶片上,业界一直在研究电流泄露问题的解决方案,”英特尔英特尔高级院士Mark Bohr指出,“同时,我们的工程师和设计人员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确保了英特尔产品和创新方面的领导地位。我们在45纳米制程技术方面采用了新型高-k栅介质和金属栅极晶体管,将帮助英特尔公司以速度更快、能效更高的方式交付多核心处理器产品,包括针对我们已经成功推出的英特尔酷睿2和至强系列处理器,并将摩尔定律的有效性带入下一个十年。”
相比较而言,一个人类红血球表面即可容纳大约400个英特尔公司的45纳米晶体管。近在10年前,通行的制程技术还是250纳米的,当时晶体管尺寸约为今天英特尔宣布的技术实现的晶体管尺寸的5.5倍,面积约为现在的30倍。
根据摩尔定律,一个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两年翻一倍。因此,英特尔有能力创新并整合产品,加入更多功能和计算处理核心,提高性能,并降低总制造成本和单个晶体管生产成本。为保持创新速度,晶体管必须不断缩小。但是,使用现有的材料,晶体管的缩小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因为随着晶体管规格已经达到原子级,功耗和发热的问题日益严重。因此,采用新材料已经成为未来摩尔定律和信息时代经济学的必然要求。
采用氧化硅制造晶体管栅介质已有40余年,主要是由于其可加工能力,并且随着氧化硅被加工得越来越纤细,晶体管性能也取得了稳步提高。英特尔在其此前的65纳米制程技术中,已经成功将氧化硅栅介质的厚度缩小至1.2纳米(相当于五个原子层),但是不断缩小也使栅介质的漏电量逐步增加,导致电流浪费和不必要的发热。
晶体管栅漏电与不断变薄的氧化硅栅介质有关,这一点已经被业界视为过去10年来摩尔定律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之一。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英特尔公司在栅介质中采用厚度更大的铪基高-k材料取代氧化硅,与过去40多年中一直使用的氧化硅相比较,漏电量将少了10多倍。
由于高-k栅介质与当今的硅栅电极不兼容,因此,英特尔45纳米晶体管材料的第二部分是开发新的金属栅极材料。虽然英特尔采用的特定金属仍处于保密状态,但是,英特尔将在晶体管栅电极中采用不同金属材料的组合。
在英特尔45纳米制程技术中,高-k栅介质与金属栅极的组合,使驱动电流或晶体管性能提高了20%以上。同时,使电源漏电降低了5倍以上,大幅提高了晶体管的能效。
英特尔公司的45纳米制程技术也使晶体管密度比上一代处理器提高了大约两倍,使英特尔能够增加总体晶体管的数量或减小处理器的大小。由于45纳米晶体管远小于上一代晶体管,因此,晶体管开和关所需能量也大为减少,使主动开关耗电大约降低了30%。英特尔在45纳米接头中采用低-k电介质的铜线,也是为了提高其性能,降低其功耗。同时,英特尔也将采用创新的设计规则和先进的掩模技术,拓展193纳米干式平版印刷技术(dry lithography)的应用来制造其45纳米处理器,这主要得益于其成本优势和较高的可加工能力。
英特尔公司在每隔一年即推出一代新制程技术和新的微体系架构,Penryn系列处理器秉承英特尔酷睿微体系架构,预示着英特尔高速技术革新进程中的下一步。英特尔以领先的45纳米制程技术、大批量生产能力以及领先的微体系架构设计,已经开发出首批45纳米制程Penryn处理器样品。
英特尔正在开发的45纳米制程产品超过15种,范围涵盖桌面台式机、笔记本、工作站和企业版处理器。双核处理器中含有4亿多个晶体管,4核心处理器中含有8亿多个晶体管,Penryn系列处理器采用了全新的微体系架构, 拥有更强的性能和电源管理能力,更高的核心速度以及高达12MB的缓存。Penryn系列处理器的设计也带有大约50条新的英特尔SSE4指令,拓展了针对媒体和高性能运算应用的能力和性能。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