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华东)智能家居技术创新研讨会5 广告 2025’中国电机智造与创新应用暨电机产业链交流会(春季)4 广告 第21届(顺德)家电电源与智能控制技术研讨会3 广告 2025中国电机智造与创新应用暨电机产业链交流会(华东)4 广告

液晶没有终止的战斗

2011-07-12 15:42:40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摘要:  到今年6月份,液晶面板产业已经连续低迷了近3年。6月29日,京东方8.5代线正式点亮投产,液晶产业的战斗更加白热化。在这场搏杀中,斗士们即使明知要流血,也不能停止战斗,耐力最好的人才能见到黎明的曙光。

关键字:  液晶,  面板,  终端,  电子,  IC

到今年6月份,液晶面板产业已经连续低迷了近3年。6月29日,京东方8.5代线正式点亮投产,液晶产业的战斗更加白热化。在这场搏杀中,斗士们即使明知要流血,也不能停止战斗,耐力最好的人才能见到黎明的曙光。

6月8日,距离京东方8.5代线点亮投产还有20天。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京东方8.5代线厂房,工作人员还在紧张地搬入设备,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

与此同时,全球液晶面板价格依旧在低谷徘徊。2010年,除了三星依然宣称液晶面板业务盈利之外,全球较大规模的面板厂商不同程度地遭遇亏损,即使是凭借苹果的订单声名大振的LG Display也未能幸免。

然而,局中的斗士们都清楚,进入液晶面板产业,就像投身角斗场,即使伤痕累累也不能退缩,要想不被击倒,只有不断投资扩大规模,以取得竞争优势。

除了自身安危之外,液晶面板斗士们还肩负着为国家的平板显示产业而战斗的任务。

“2010年,我国共生产手机9.98亿部,彩电1.18亿台,个人计算机.2.46亿台,数码相机0.9亿台,均居世界第一。”在“十一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成果汇报展示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刁石京在题为《新形势下的中国平板显示产业》的报告中指出,未来IT发展将呈现“以显示为中心”的趋势。液晶面板为代表的平板显示产业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市场需求低迷。这种局势下,占据大部分平板显示市场份额的韩国企业凭借其产业链整合能力,较为平稳地度过危机,其他液晶面板厂商和液晶电视厂商却遭遇重创。这一案例,说明了液晶面板对整个平板显示领域的巨大影响力。中国大陆地区也掀起了一波兴建液晶面板生产线的热潮。

中国大陆地区的大量新生力量的加入,使得液晶面板产业的斗争更加激烈。2011年第一季度,液晶电视等产品的需求不如预期,使得液晶面板产业的斗士再次集体失血。2011年一季度,中国台湾四大面板企业首季合计亏损300亿元新台币(约合10亿美元),中国大陆地区的京东方也亏损6.75亿元。

如何才能在激烈的战斗中生存下来,成为最终的胜利者?液晶面板产业的未来将会如何发展?

血流不止的战斗

2008年,台湾奇美净亏损65亿元新台币(约合2亿美元);京东方亏损8亿元。

2008年,台湾奇美净亏损65亿元新台币(约合2亿美元);京东方亏损8亿元。

2009年,台湾奇美净亏损339亿元新台币(约合11亿美元);台湾友达净亏损272亿元新台币(约合9亿美元);京东方营业亏损13.05亿元,凭借营业外收入扭亏。

2010年,台湾奇美净亏损148亿元新台币(约合5亿美元);台湾友达经亏损113亿新台币(约合3.8亿美元);京东方亏损20亿元。

曾经,2005年开始的产能释放曾经让液晶面板企业普亏两年。现在,液晶面板价格正努力走出持续3年的低谷,却又面临数条高世代线的产能释放。液晶面板未来会走出一条什么样的曲线?

莫在曙光前倒下

自2008年开始,液晶面板产业就开始盼望着早日走出的低谷。2011年,这种盼望更加热烈。

摩根士丹利在去年9月份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面板业在历经长达半年的库存修正后,可望于2011年进入强劲的向上循环,主因是2010年下半年的修正将有利于2011年液晶面板供应端,而LED背光液晶电视趋势、各地经济复苏,将持续带动液晶面板需求。

今年1月,三星电子面板部门总裁张元基表示,中小尺寸面板价格已率先反转向上,大尺寸面板价格最快3月开始涨价,反弹速度高于预期。

同是今年1月,友达执行副总彭双浪表示,不论是从价格或出货来看,第一季就是产业谷底。尤其今年液晶电视需求持续增长,加上电视尺寸不断放大,但产能供给因态度保守,扩产有限,今年肯定会比去年好。

然而,记者从Display获得的数据显示,2011年4月至今,面板并未出现大幅度上涨。其中,32英寸面板价格上涨4美元;37英寸面板价格持平;40英寸~42英寸面板价格微涨1美元,而46英寸面板价格反而下跌了11美元。

DisplaySearch的数据显示,在经历了2010年第一季度50%的增长以后,2011年第一季度,全球液晶电视市场的增速明显下降,销量为4430万台,同比增长仅9%。与此同时,在2011年到2012年,却有多条7代以上液晶面板生产线即将投产。

“未来,新的应用留给液晶面板的机会还有很多。例如,过去两年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发展就给我们带来了机会。不但4.5代线一直保持盈利,我们现在用一部分5代线产能去切割供平板电脑使用的液晶面板,其利润也较高。”面对产能扩充与市场需求不畅的质疑,京东方副总裁张宇表示,“未来,很多领域会对液晶面板产生新的需求。例如,现在已经有餐馆用平板电脑等设备点菜,更有人用整张液晶显示作为桌面,供就餐者点餐和娱乐。这类新应用会推动液晶面板的需求。”

实际上,液晶面板已经几经浮沉。每经一次高峰和低谷,就会上演有企业得到飞跃,同时也有企业黯然退出的戏剧。

液晶面板的第一次上升周期是受1998年笔记本电脑快速增长带动的。这一年,连续亏损7年的三星液晶面板出货量达到1000万片,跃居世界第一。1999年,LG与飞利浦组建LG.Philips公司,当年出货名列世界第二;三星借戴尔85亿美元订单保持世界第一的市场份额;现代集团与IBM、康柏和Gateway签订了5年80亿美元供货合同。韩国企业全面超越了日本企业。

自2001年开始的低谷周期中,虽然面临亏损,但是,2001年~2002年间,三星、LG均咬紧牙关大举投资,分别建立了两条5代线和一条5代线、一条6代线,台湾友达更连续上马了3条5代线,奇美也建立了一条4代线。在2003~2004年,由液晶显示器的高速增长带来的产业黄金期中,这些生产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奠定了三星、LG、友达、奇美的市场地位。

不过,在多个轮回中,黯然退出的企业也大有人在。韩国现代、荷兰飞利浦是其中的代表,而我国的上广电,也悲壮地成为了液晶面板产业发展的铺路石。

液晶面板企业的战斗,已经成为耐力的战斗。谁能挺到最后,就能成为胜利者。最怕的,是在黎明前倒下。

保住资金命脉

“对京东方来说,首先要保证现金流为正,同时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40%以下。”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京东方总裁陈炎顺说。

翻开京东方的财报,记者发现,在2010年,京东方的计提设备折旧达到15亿元。从今年开始,8.5代线的折旧将给京东方带来更大的经营压力。

建设8.5代线也给京东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2010年全年和2011年第一季度,京东方的现金流出现了较大的负值。对此,陈炎顺表示,随着8.5代线投产,公司面临的现金流压力将大大降低。

“有4条以上生产线的液晶面板企业就不太容易倒下。”张宇表示,“这是由于,生产线布局完整了,就可以在不同尺寸的面板之间灵活调整产能,生产较为有利的产品,从而实现经营上的盈利。”

资产负债率也是保证企业资金链不断裂的关键因素。“目前,国际上液晶面板企业资产负债率大致在60%左右,但京东方要将这一指标控制在40%左右,以更好地抵抗风险。”

京东方在资产负债率上吃过亏。在建设5代线时,由于上市计划被叫停,京东方不得不大举借贷,5代线总投资的90%来自银行贷款。在2005、2006年的不景气周期中,巨大的还款压力让京东方难以为继。2007年,京东方获得了贷款展期,并通过出售冠捷股权使企业负债率从78%下降到50%,财务压力有所缓解。合理的资产负债率也是从2008年开始的新一轮不景气周期中京东方能够掀起新一轮牵动全球TFT-LCD产业神经的大举扩张的基础。

1883年,奥地利植物生理学家斐德烈·莱尼茨尔发现一种有特殊性质的化合物,德国亚琛大学物理学教授奥托·雷曼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将其命名为液晶。

1965年初,美国无线电公司启动绝密的液晶研究项目,希望研究出“壁挂电视”。1969年,该公司研制出13英寸彩色显像管电视机,并放弃了对液晶的研究。

1972年初,日本夏普公司买下了美国无线电公司的液晶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计算器。同年,日本精工也购买了TN-LCD技术,应用于电子表。

上世纪80年代,夏普、精工、松下、三洋开始在液晶显示器研发方面开展竞争。1985年,东芝推出采用液晶显示器的世界第一台笔记本电脑。1991年,夏普建设了第一条量产的液晶面板1代生产线。日本液晶面板占据了全球90%的份额,美国只占不到3%。

1995年~1996年,液晶面板迎来衰退周期,日立、富士通、卡西欧、三菱等企业因亏损退出液晶产业。韩系厂商利用这段时间大举扩张,LG、三星分别在1997年和1998年建设了世界第一和第二条3.5代线,韩国液晶产业开始超越日本。

占据笔记本电脑制造成本1/3的压力迫使笔记本电脑代工业务规模较大的中国台湾企业杀入液晶面板市场。1999年~2000年的短暂上升期,友达、奇美等中国台湾厂商快速发展,积累了足够的资本,使得它们能够在下一次衰退周期中通过整合壮大

2001年,液晶面板价格狂跌。韩系企业一方面以“流血战争”策略压迫竞争对手,一方面开始进行下一轮技术布局。当年,LG建设世界第一条5代线。同年,三星连续建设了两条5代线。2002年开始,液晶显示器开始在桌面电脑上应用,2002年LG也凭借5代线的领先量产一度超越三星。没有经济能力建设5代线的韩国现代则不得不出售液晶业务。

2003年到2004年,液晶显示器推动的产业黄金期中,中国台湾厂商之前建立的大批高世代线带动其快速扩张。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的京东方收购现代液晶业务,并开始筹建5代线。上广电也从NEC处购买了5代线,投入液晶产业。

2005年~2006年,多条5代线、6代线产能集中爆发,使得液晶面板产业出现普亏局面。2006年友达并购广辉,规模上逼近三星、LG。在此过程中,飞利浦逐渐退出液晶面板市场。

2007年,液晶电视的快速增长让液晶面板产业再次迎来上升周期,6代以上生产线也开始体现出其重要价值。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需求萎缩,液晶面板产业迎来超过3年的低谷。索尼、三星、LG等日韩企业取消此前对中国台湾地区面板的订单,改为自己直接供货,中国台湾地区面板产业遭遇重创。与此同时,中国大陆地区掀起了液晶面板生产线建设热潮。

从液晶战役到经济战略

液晶角斗场

2008年,台湾奇美净亏损65亿元新台币(约合2亿美元);京东方亏损8亿元。

“京东方合肥6代线一开建,合肥的房价都被抬高了。”京东方合肥的一名员工打趣到,当初在合肥建设6代线时,很多北京派来的员工为了工作需要在当地买了房,现在都靠房产成了富翁,“赚的比工资多得多”。

这只是笑谈,毕竟房价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不仅靠京东方6代线拉动。不过,液晶面板生产线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效应可见一斑。这也是地方政府建设液晶面板生产线积极高涨的原因之一。

液晶面板产业不但能够拉动GDP,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其复杂的上下游构成,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未来新技术竞争格局的作用。

280亿元到400亿元

“以京东方8.5代线为核心,将建成北京数字电视产业园,园区内将形成涵盖上游的玻璃基板、化工材料到成品液晶电视终端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已经确定的投资项目金额已经超过400亿元。”陈炎顺介绍,未来除了液晶材料之外,生产液晶面板的全部材料均可实现本地配套。

在北京数字电视产业园规划中,记者看到,用浅蓝色标出的京东方8.5代线以及京东方的整机组装基地南面过一条马路,就是全球最大的玻璃基板供应商康宁的厂房。向东,则是供应偏光片等原材料的住友化工、盛宇光电子的厂房。在北京数字电视产业链全图中,更是列出了与平板显示领域相关的上下游上百家企业。

无独有偶,在南京中电熊猫的6代线同样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入驻。目前,南京液晶谷已相继引进液晶模组、大宗气体、LED芯片、电子物流等项目,正在引进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偏光板、整机制造及科技研发等配套项目。

京东方5代线是液晶面板拉动经济的典型案例。在京东方筹建5代线时,北京市工业投资公司曾借款28亿元给京东方以支持5代线建设。事后证明,这笔投资非常划算。除了通过债转股获得的股票外,京东方5代线每年上缴税款10多亿元,而其上游配套企业上缴的总税款更是超过20亿元。而围绕投资总额280亿元的京东方8.5代线,单是北京数字电视产业园内的上下游企业预计年产值就可达至少800亿元。

正是由于液晶面板生产线明显的经济拉动作用,各地政府投建液晶面板生产线的积极性非常高。2009年,筹建液晶面板的热情达到了高峰(详见《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8月3日报道《液晶面板 背水一战》)。为合理控制产业规模,2010年初,国家收回了各地的液晶面板项目审批权,并对当时待审批的五条高世代线进行审批,最终仅通过了广州LG和苏州三星两条。

材料装备逐渐突破

液晶面板生产线建设投资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设备。建设一条8.5代线,设备投资要达到150亿元左右。遗憾的是,这些设备大部分需要进口。例如,全球液晶面板用曝光机几乎全部来自日本的尼康和佳能。其他设备如溅镀机、光阻涂布机也都主要来自日本。

另外,在液晶面板生产过程中,所需原材料种类繁多,除玻璃基板、偏光片、液晶材料、彩色滤光片、驱动IC及背光模组等关键原材料之外,还需要用到掩膜版、刻蚀液、清洗液、显影液等上百种相关材料。这些材料中,很多都需要进口。

“在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带动下,国内的材料和装备技术也都有了突破。”张宇介绍,在京东方建设5代线、6代线时,几乎所有装备均需向国外进口。但是,在建设8.5代线时,情况已经有所改善。“目前,京东方将装备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目前国内还无法生产,必须进口的;第二类是国内已经有制造能力,但还需国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第三类是国内已经具备制造和技术支持能力的。对于后两类设备,京东方尽量在国内采购。”张宇介绍。

材料方面,国内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2008年,彩虹咸阳第一块合格的TFT-LCD玻璃基板下线,打破了玻璃基板被国外厂商垄断的局面。随后,彩虹在张家港、合肥等地布局了新的基板生产线。在彩虹等企业的推动下,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等基板玻璃生产商开始进军中国大陆。在京东方8.5代线南侧的康宁玻璃基板生产熔炉是康宁在中国大陆的首个玻璃基板生产熔炉。

2009年,深圳市三利谱广电科技有限公司开工投建宽幅TFT-LCD偏光片生产线;2009年11月,深纺集团盛波广电TFT-LCD用偏光片项目奠基;2010年7月,石家庄诚志永华显示材料有限公司IPS-TFT用液晶材料项目通过专家验收;2007年8月,深圳清溢公司第一期大尺寸TFTArray光掩模项目正式落成……在液晶面板生产线建设的带动下,国内的上游材料一项项空白被填补。从今年开始,很多液晶面板用原材料国内已经具备了量产能力,虽然生产能力还远不能满足需求,但技术突破后,进一步扩大规模指日可待。与此同时,国外厂商也会改变之前的态度,更积极地在中国设厂,材料价格也有望下降。

新战争的序曲

1997年,转型过程中重金押注液晶面板的三星已经开发出30英寸TFT-LCD,当时,纯平CRT才刚刚出现;1998年,明基总经理李焜耀毅然带领明基投资成立达基科技,奠定了后来友达的基础;1999年,LG电子TFT-LCD事业部经12年努力修成正果,成立LG Display前身LG.Philips LCD公司。与之相比,中国大陆的企业起步较晚,很多厂商到了2005年还依旧以CRT显像管作为主营业务。

十几年后的今天,一场新的技术革新即将开始。

2009年开始,AM-OLED已经在手机中得到应用。根据DisplaySearch的报告,2009年有机EL面板的供货总额约为8.45亿美元。其中,手机主屏使用的有机EL面板约为5.21亿美元,约占供货总额的61%。到2016年,手机主屏使用的有机EL面板的供货额有可能扩大到目前的5倍以上,达到约28.2亿美元。与此同时,OLED大型化的探索也正在进行。LG Display公司OLED销售及市场营销副总裁Won Kim曾坚定表示:“虽然价格会不菲,但到2012年,消费者将能够购买到40英寸级有机EL电视。” 今年,三星投资21亿美元建设的5.5代AM-OLED生产线提前量产,OLED大屏化脚步继续加快。

值得庆幸的是,从TFT-LCD到OLED的变革并不如从CRT到LCD的变革剧烈,OLED的生产与TFT-LCD的生产有很多相通之处。

在位于京东方技术中心大楼的京东方TFT-LC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记者看到,京东方为OLED开发留出了近1/4的空间。记者了解到,依托成都第4.5代TFT-LCD生产线,京东方已开始AM-OLED的产线改造,同时积极推进AM-OLED高世代线的布局。

2009年5月,彩虹在顺德的一期3.5代PM-OLED面板项目开工,去年11月该项目投产,同时二期的AM-OLED3.5代线项目动工。记者了解到,彩虹已经开始筹备三期5.5或6代AM-OLED项目。

虽然尚未超越,但差距已经缩小。也许,得益于近些年液晶面板产业的发展,在即将到来的新战争中,中国有望占据新的技术制高点。

无终端不面板

2008年,台湾奇美净亏损65亿元新台币(约合2亿美元);京东方亏损8亿元。

2008年,台湾奇美净亏损65亿元新台币(约合2亿美元);京东方亏损8亿元。

“出海口”在液晶面板行业具有特殊的意义。业内人士往往用这个词来代表液晶面板企业向下游销售液晶面板的能力。在液晶面板供不应求的时候,它的作用还不明显,但在液晶面板供过于求的时候,能不能将生产的面板卖出去,就是生死攸关的事情了。

正是由于“出海口”的重要意义,因此,液晶面板厂商往往会与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等液晶面板需求方通过股权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液晶面板领域也就形成了数个利益集团。集团中的上下游企业平时独立执行采购、销售,并不因彼此之间的股权关系而互相照顾,但遭遇不良的外部环境时,它们会在一起抱团取暖,度过严冬。自2009年11月群创光电收购奇美电之后,与终端制造商没有紧密联系的大规模液晶面板生产商已经不存在了。

三星与LG是将产业链整合最为优秀的两家企业。三星与LG的面板研发部门均脱胎自集团内部。

1984年,出于企业战略考虑,三星电子的子公司三星显示设备公司设立了TFT-LCD研究小组。1991年,三星电子在半导体事业部内设立了特殊事业部,专攻TFT液晶技术。TFT-LCD的制造能力确保了三星集团内的各种电子产品能够获得最先进的显示技术。1998年,三星发展成为世界销量第一的液晶面板制造商。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三星电子开始了品牌重塑的历程。

1987年,LG开始研发TFT-LCD技术。1999年,已经羽翼丰满的LG液晶研发部门独立出来,与飞利浦合资建立了LG.Philips 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LG.Philips成长为世界第二大液晶面板生产商,并一度超过三星占据世界第一的宝座。与此同时,LG的电子产品也开始快速发展,并在手机、显示器等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得益于优异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在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风暴中,韩系厂商得以独善其身。2008年,奇美、友达、群创、华映四家面板企业合计亏损达25亿美元,是三星和LG总亏损额的两倍多。产业链整合带来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

与三星、LG内部的液晶部门和终端部门类似,明基和友达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不过,明基和友达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1996年,宏碁控股的子公司明基独立上市。8月,明基出资95%、宏碁出资5%成立了达基科技。2001年,达基和联友合并为友达光电。在友达光电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友达光电收购了大量宏碁持有的明基股票,于是,明基、友达和宏碁形成了互相持股的关系。

很早,京东方就意识到了出海口对液晶面板企业的重要性。2003年,京东方为了保证拥有起步市场,以10.3亿港元收购了台湾冠捷26.38%的股份,成为这一世界最大电脑显示器代工厂的第一大股东,解决了5代线三分之一的市场销售问题。不过,为了度过财务困境,京东方于陆续将手中持有大部分冠捷股权出售给长城电脑(000066,股吧)。其后,已经计划筹建中电熊猫液晶面板生产线的中国电子又收购了飞利浦持有的冠捷股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显示巨舰。与此同时,度过财务危机的京东方于2010年收购了台湾美齐液晶电视代工业务和资产,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终端生产能力。

作为一家在液晶电视领域有一定基础的厂商,TCL杀入液晶面板市场顺理成章。自建立华星光电之后,TCL又与三星达成协议,共同建设苏州三星液晶面板生产线,并转让华星光电15%股权给三星电子,与三星形成了互相持股的战略合作关系。

没有终止的战斗

液晶面板产业的竞争是IT产业竞争的缩影。在半导体等领域,类似的搏杀也一直在进行。

放眼未来,类似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意味着一场新的战斗即将开始。

在未来的战斗中,液晶面板产业的发展历程也许能够为斗士们提供一些借鉴。合理控制规模、扩展下游出海口、保证资金链安全、在产业低谷期勇敢扩张,这些液晶面板产业的竞争经验同样可以套用在未来的高科技产业竞争中。经过不断的战斗,积累了战斗经验的英雄将会诞生。

在这场战斗中,能存活到最后的,固然是英雄,但未能撑到黎明而倒下的斗士同样可敬。

高科技产业的竞争是残酷的,资本和技术的双重压力下,液晶面板、半导体产业,乃至未来的高科技产业中,能够勇于战斗的斗士都值得历史铭记。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