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楼阁?OLED缓增长幕后

2012-08-10 14:25:24 来源:LED环球在线

摘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表示短期内实现OLED商用化并不乐观:“大尺寸的OLED技术还没有最后过关。而且OLED电视的价格非常昂贵。55寸的OLED电视的价格可能高达1万美元,是普通同尺寸液晶电视价格的8倍,而说要做到真正普及,价格需要控制在普通彩电的1.4倍左右。索尼在2007年曾经推出过11寸的OLED彩电,后来不了了之,所以OLED彩电在一定时间内是很难取代液晶的。”

关键字:  OLED,  OLED电视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表示短期内实现OLED商用化并不乐观:“大尺寸的OLED技术还没有最后过关。而且OLED电视的价格非常昂贵。55寸的OLED电视的价格可能高达1万美元,是普通同尺寸液晶电视价格的8倍,而说要做到真正普及,价格需要控制在普通彩电的1.4倍左右。索尼在2007年曾经推出过11寸的OLED彩电,后来不了了之,所以OLED彩电在一定时间内是很难取代液晶的。”

对此,业界人士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TCL总裁李东升曾公开表示8-10年内OLED电视的市场份额都不会超过液晶电视。

在李秋纬看来,8到10年的时间对于建设完善的OLED来说根本不够用。“8年的时间还不足以把大尺寸OLED的产业链建设得很完整。真正有能力量产的厂商比如三星、友达、LG、奇美才有机会做这种东西。面板厂要转OLED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毕竟大家都在等待一个技术的进步。但是目前来看,友达和LG的量产还在一直延后。三星和LG55寸OLED电视的上市,也有可能延后。”

“OLED技术从材料上来讲有一个比较致命的问题没有解决,因为现在是三基色RGB就是红绿蓝,这三种发光材料的寿命不一样。使用一段时间以后,会因为发光材料颜色衰减而造成整体颜色不均匀。手机可能一两年就换掉了,电视的使用寿命至少需要5年,5年以后的OLED电视会变成什么样子,在业界专家的眼里还是一个问号。”胡春明分析称。

目前来看,OLED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型化的问题。“现在家用电视的尺寸已经早非29寸的时代了,55寸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尺寸。”胡春明认为尺寸压力对OLED是个很大的挑战。

“大尺寸OLED电视面成本非常高,三星和LG目前都还不具备大规模量产条件。要实现大规模量产,必然要在现有TFT-LCD的基础上实现。”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如果连液晶都做不好,那么OLED无疑更是空中楼阁。

李秋纬认为,从液晶到OLED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液晶和OLED都涉及TFT技术,TFT不成熟就没办法竞争。从非晶硅TFT、低温多晶硅TFT再到金属氧化物TFT,TFT的技术近年发展很快。之前LG展示的OLED电视使用的是金属氧化物TFT,三星用的低温多晶硅,但很快也会换成金属氧化物多晶硅。国内低温多晶硅方面,深天马和京东方已经有一定的技术了。要想发展OLED产业,现阶段还是需要专注液晶屏幕上的技术提升,液晶的技术还落后很多,跟国外存在很大的代线落差,追上当前液晶的前言技术是重点,而不是盲目地去追OLED的技术,否则就本末倒置了。”提早预防盲目

在欧阳钟灿看来,是否发展OLED不是一个“想不想”的问题,而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各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做出决定。

“我国OLED相对液晶起步比较早,但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的。由一两家掌握高端技术的企业来带头做还是比较合适的。”

李秋纬认为,“如果大量企业一起上马OLED,风险会相当大。日本投资OLED最早,但是真正成功的还没有。索尼、东芝和日立联合成立日本显示器公司开发OLED,但是目前没有涉及大屏的OLED,因为家电补贴的撤出,日本电视市场冷清。欧美也因为经济危机而市场冷淡,只有中国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很多企业在观望。”

对于一些韩系企业高额投入OLED领域,行业专家认为不能盲目跟风。“三星发展OLED面板近几年投入很大,基本上都是在亏损,而且亏损额度非常大。但是三星仍然在做OLED。”胡春明分析称,“三星的战略是希望有其他企业跟进,只要有人跟进,有投资进来,那这个技术很快就会进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行业专家表示,“OLED领域类似半导体领域,也遵守摩尔定律,所以大批投入一旦跟进,成本就摊薄了。”

在工业制造上,长期以来有这么句话:制造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国内OLED属于研发的那一代,对于三星来讲已经是制造的那一代,要形成这个转变,跟进和投资是必不可少的。”该专家认为:“一种技术的替代,需要大规模的投资来降低它的成本,反过来说,任何一种技术,如果有大规模投资,那这种技术的进步会非常快。”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的联合业内专家讨论后认为,下一代显示技术必须满足的四个条件:平面节能并且能够实现绿色化生产、要能够大规模集成化生产、尺寸领域必须全覆盖、必须是从现有的面板技术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满足这四个条件才能被承认为是下一代的显示技术。目前流行的AMOLED实际上是基于在TFT技术之上的,TFT技术只有在有液晶面板生产基础的条件下的技术积累,大规模生产经验积累,才能够向OLED进行转化。”胡春明说。

在行业专家们看来,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投入OLED,不但可能会血本无归,甚至可能让自己的企业多年的积累荡然无存。

从韩日的产业发展历史不难看到,一个热门的产业,开始会有很多企业在做,发展到最后可能就剩一两家企业。“在高投入、高风险的OLED产业,这一现象也会上演。”

“在现有面板企业基础上发展OLED无疑是最佳的策略。在技术方面的基础,产线的建设,整个产线的工艺设定的经验要比其他企业多很多。天马、华星、京东方等企业在OLED上已经有一些实际投入在做,都有各自的突破。”胡春明分析称。

“曾经听一个韩国专家提出过‘面板西进论’:日本最先发展液晶技术,技术西进到了韩国和中国台湾,最后到了中国内地。这个韩国专家的观点是“西进论”止于中国,因为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一个庞大的单一市场,一个庞大的制造国。”

“一哄而上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一哄而散。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希望在面临一哄而上、投资主体过多的时候,怎么样能进行更多的宏观调控,避免造成损失。现在的光伏产业已经有损失。我们研究的问题是怎么避免,怎么预防,这是一个主要的问题。这样一种环境,会造成一种好的气氛。”在胡春明看来,为了避免产业过热,政策引导是最好的调控手段。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表示短期内实现OLED商用化并不乐观:“大尺寸的OLED技术还没有最后过关。而且OLED电视的价格非常昂贵。55寸的OLED电视的价格可能高达1万美元,是普通同尺寸液晶电视价格的8倍,而说要做到真正普及,价格需要控制在普通彩电的1.4倍左右。索尼在2007年曾经推出过11寸的OLED彩电,后来不了了之,所以OLED彩电在一定时间内是很难取代液晶的。”

对此,业界人士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TCL总裁李东升曾公开表示8-10年内OLED电视的市场份额都不会超过液晶电视。

在李秋纬看来,8到10年的时间对于建设完善的OLED来说根本不够用。“8年的时间还不足以把大尺寸OLED的产业链建设得很完整。真正有能力量产的厂商比如三星、友达、LG、奇美才有机会做这种东西。面板厂要转OLED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毕竟大家都在等待一个技术的进步。但是目前来看,友达和LG的量产还在一直延后。三星和LG55寸OLED电视的上市,也有可能延后。”

“OLED技术从材料上来讲有一个比较致命的问题没有解决,因为现在是三基色RGB就是红绿蓝,这三种发光材料的寿命不一样。使用一段时间以后,会因为发光材料颜色衰减而造成整体颜色不均匀。手机可能一两年就换掉了,电视的使用寿命至少需要5年,5年以后的OLED电视会变成什么样子,在业界专家的眼里还是一个问号。”胡春明分析称。

目前来看,OLED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型化的问题。“现在家用电视的尺寸已经早非29寸的时代了,55寸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尺寸。”胡春明认为尺寸压力对OLED是个很大的挑战。

“大尺寸OLED电视面成本非常高,三星和LG目前都还不具备大规模量产条件。要实现大规模量产,必然要在现有TFT-LCD的基础上实现。”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如果连液晶都做不好,那么OLED无疑更是空中楼阁。

李秋纬认为,从液晶到OLED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液晶和OLED都涉及TFT技术,TFT不成熟就没办法竞争。从非晶硅TFT、低温多晶硅TFT再到金属氧化物TFT,TFT的技术近年发展很快。之前LG展示的OLED电视使用的是金属氧化物TFT,三星用的低温多晶硅,但很快也会换成金属氧化物多晶硅。国内低温多晶硅方面,深天马和京东方已经有一定的技术了。要想发展OLED产业,现阶段还是需要专注液晶屏幕上的技术提升,液晶的技术还落后很多,跟国外存在很大的代线落差,追上当前液晶的前言技术是重点,而不是盲目地去追OLED的技术,否则就本末倒置了。”提早预防盲目

在欧阳钟灿看来,是否发展OLED不是一个“想不想”的问题,而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各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做出决定。

“我国OLED相对液晶起步比较早,但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的。由一两家掌握高端技术的企业来带头做还是比较合适的。”

李秋纬认为,“如果大量企业一起上马OLED,风险会相当大。日本投资OLED最早,但是真正成功的还没有。索尼、东芝和日立联合成立日本显示器公司开发OLED,但是目前没有涉及大屏的OLED,因为家电补贴的撤出,日本电视市场冷清。欧美也因为经济危机而市场冷淡,只有中国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很多企业在观望。”

对于一些韩系企业高额投入OLED领域,行业专家认为不能盲目跟风。“三星发展OLED面板近几年投入很大,基本上都是在亏损,而且亏损额度非常大。但是三星仍然在做OLED。”胡春明分析称,“三星的战略是希望有其他企业跟进,只要有人跟进,有投资进来,那这个技术很快就会进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行业专家表示,“OLED领域类似半导体领域,也遵守摩尔定律,所以大批投入一旦跟进,成本就摊薄了。”

在工业制造上,长期以来有这么句话:制造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国内OLED属于研发的那一代,对于三星来讲已经是制造的那一代,要形成这个转变,跟进和投资是必不可少的。”该专家认为:“一种技术的替代,需要大规模的投资来降低它的成本,反过来说,任何一种技术,如果有大规模投资,那这种技术的进步会非常快。”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的联合业内专家讨论后认为,下一代显示技术必须满足的四个条件:平面节能并且能够实现绿色化生产、要能够大规模集成化生产、尺寸领域必须全覆盖、必须是从现有的面板技术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满足这四个条件才能被承认为是下一代的显示技术。目前流行的AMOLED实际上是基于在TFT技术之上的,TFT技术只有在有液晶面板生产基础的条件下的技术积累,大规模生产经验积累,才能够向OLED进行转化。”胡春明说。

在行业专家们看来,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投入OLED,不但可能会血本无归,甚至可能让自己的企业多年的积累荡然无存。

从韩日的产业发展历史不难看到,一个热门的产业,开始会有很多企业在做,发展到最后可能就剩一两家企业。“在高投入、高风险的OLED产业,这一现象也会上演。”

“在现有面板企业基础上发展OLED无疑是最佳的策略。在技术方面的基础,产线的建设,整个产线的工艺设定的经验要比其他企业多很多。天马、华星、京东方等企业在OLED上已经有一些实际投入在做,都有各自的突破。”胡春明分析称。

“曾经听一个韩国专家提出过‘面板西进论’:日本最先发展液晶技术,技术西进到了韩国和中国台湾,最后到了中国内地。这个韩国专家的观点是“西进论”止于中国,因为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一个庞大的单一市场,一个庞大的制造国。”

“一哄而上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一哄而散。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希望在面临一哄而上、投资主体过多的时候,怎么样能进行更多的宏观调控,避免造成损失。现在的光伏产业已经有损失。我们研究的问题是怎么避免,怎么预防,这是一个主要的问题。这样一种环境,会造成一种好的气氛。”在胡春明看来,为了避免产业过热,政策引导是最好的调控手段。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表示短期内实现OLED商用化并不乐观:“大尺寸的OLED技术还没有最后过关。而且OLED电视的价格非常昂贵。55寸的OLED电视的价格可能高达1万美元,是普通同尺寸液晶电视价格的8倍,而说要做到真正普及,价格需要控制在普通彩电的1.4倍左右。索尼在2007年曾经推出过11寸的OLED彩电,后来不了了之,所以OLED彩电在一定时间内是很难取代液晶的。”

对此,业界人士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TCL总裁李东升曾公开表示8-10年内OLED电视的市场份额都不会超过液晶电视。

在李秋纬看来,8到10年的时间对于建设完善的OLED来说根本不够用。“8年的时间还不足以把大尺寸OLED的产业链建设得很完整。真正有能力量产的厂商比如三星、友达、LG、奇美才有机会做这种东西。面板厂要转OLED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毕竟大家都在等待一个技术的进步。但是目前来看,友达和LG的量产还在一直延后。三星和LG55寸OLED电视的上市,也有可能延后。”

“OLED技术从材料上来讲有一个比较致命的问题没有解决,因为现在是三基色RGB就是红绿蓝,这三种发光材料的寿命不一样。使用一段时间以后,会因为发光材料颜色衰减而造成整体颜色不均匀。手机可能一两年就换掉了,电视的使用寿命至少需要5年,5年以后的OLED电视会变成什么样子,在业界专家的眼里还是一个问号。”胡春明分析称。

目前来看,OLED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型化的问题。“现在家用电视的尺寸已经早非29寸的时代了,55寸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尺寸。”胡春明认为尺寸压力对OLED是个很大的挑战。

“大尺寸OLED电视面成本非常高,三星和LG目前都还不具备大规模量产条件。要实现大规模量产,必然要在现有TFT-LCD的基础上实现。”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如果连液晶都做不好,那么OLED无疑更是空中楼阁。

李秋纬认为,从液晶到OLED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液晶和OLED都涉及TFT技术,TFT不成熟就没办法竞争。从非晶硅TFT、低温多晶硅TFT再到金属氧化物TFT,TFT的技术近年发展很快。之前LG展示的OLED电视使用的是金属氧化物TFT,三星用的低温多晶硅,但很快也会换成金属氧化物多晶硅。国内低温多晶硅方面,深天马和京东方已经有一定的技术了。要想发展OLED产业,现阶段还是需要专注液晶屏幕上的技术提升,液晶的技术还落后很多,跟国外存在很大的代线落差,追上当前液晶的前言技术是重点,而不是盲目地去追OLED的技术,否则就本末倒置了。”提早预防盲目

在欧阳钟灿看来,是否发展OLED不是一个“想不想”的问题,而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各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做出决定。

“我国OLED相对液晶起步比较早,但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的。由一两家掌握高端技术的企业来带头做还是比较合适的。”

李秋纬认为,“如果大量企业一起上马OLED,风险会相当大。日本投资OLED最早,但是真正成功的还没有。索尼、东芝和日立联合成立日本显示器公司开发OLED,但是目前没有涉及大屏的OLED,因为家电补贴的撤出,日本电视市场冷清。欧美也因为经济危机而市场冷淡,只有中国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很多企业在观望。”

对于一些韩系企业高额投入OLED领域,行业专家认为不能盲目跟风。“三星发展OLED面板近几年投入很大,基本上都是在亏损,而且亏损额度非常大。但是三星仍然在做OLED。”胡春明分析称,“三星的战略是希望有其他企业跟进,只要有人跟进,有投资进来,那这个技术很快就会进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行业专家表示,“OLED领域类似半导体领域,也遵守摩尔定律,所以大批投入一旦跟进,成本就摊薄了。”

在工业制造上,长期以来有这么句话:制造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国内OLED属于研发的那一代,对于三星来讲已经是制造的那一代,要形成这个转变,跟进和投资是必不可少的。”该专家认为:“一种技术的替代,需要大规模的投资来降低它的成本,反过来说,任何一种技术,如果有大规模投资,那这种技术的进步会非常快。”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的联合业内专家讨论后认为,下一代显示技术必须满足的四个条件:平面节能并且能够实现绿色化生产、要能够大规模集成化生产、尺寸领域必须全覆盖、必须是从现有的面板技术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满足这四个条件才能被承认为是下一代的显示技术。目前流行的AMOLED实际上是基于在TFT技术之上的,TFT技术只有在有液晶面板生产基础的条件下的技术积累,大规模生产经验积累,才能够向OLED进行转化。”胡春明说。

在行业专家们看来,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投入OLED,不但可能会血本无归,甚至可能让自己的企业多年的积累荡然无存。

从韩日的产业发展历史不难看到,一个热门的产业,开始会有很多企业在做,发展到最后可能就剩一两家企业。“在高投入、高风险的OLED产业,这一现象也会上演。”

“在现有面板企业基础上发展OLED无疑是最佳的策略。在技术方面的基础,产线的建设,整个产线的工艺设定的经验要比其他企业多很多。天马、华星、京东方等企业在OLED上已经有一些实际投入在做,都有各自的突破。”胡春明分析称。

“曾经听一个韩国专家提出过‘面板西进论’:日本最先发展液晶技术,技术西进到了韩国和中国台湾,最后到了中国内地。这个韩国专家的观点是“西进论”止于中国,因为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一个庞大的单一市场,一个庞大的制造国。”

“一哄而上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一哄而散。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希望在面临一哄而上、投资主体过多的时候,怎么样能进行更多的宏观调控,避免造成损失。现在的光伏产业已经有损失。我们研究的问题是怎么避免,怎么预防,这是一个主要的问题。这样一种环境,会造成一种好的气氛。”在胡春明看来,为了避免产业过热,政策引导是最好的调控手段。

政策引导在许多行业内人士看来,我国急需提前做好一个OLED行业的统筹布局,避免因盲目投资造成内耗而丧失产业发展的机会。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的负责人表示,“无论液晶还是OLED,中国要发展一个产业,统筹布局十分关键。显示技术从CRT到液晶再到现在OLED,国家总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投资主体过多,每家都在投,试下水就没了下文。这种情况很不利于中国OLED产业发展,很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在战略布局上能够清晰的规划,让企业分工更明确,希望形成有几家大型企业带头的一个局面。”

事实上OLED已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引导和支持OLED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新型显示器件生产企业进口物资税收政策的通知》、《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都明确将包括OLED在内的新型显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

赛迪智库基础电子产业研究所耿怡博士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表示:“国家以各种专项形式,直接加大对新型显示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支持相关企业积极参与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发展。与日、韩等OLED产业发展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大陆OLED产业存在较大差距,一是产业化步伐相对落后,仅有少数几条AMOLED生产线在建,尚未实现投产,AMOLED生产线规划、设计、调试、运营及技术人员培养等方面需要不断摸索。二是关键技术仍需加快突破。虽然在OxideTFT研发、新型封装等技术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差距依然存在。三是关键材料和核心装备仍是产业短板。国内配套企业虽然在部分环节取得突破,部分产品达到了产业化需求,但后续仍需在稳定性、产能、性价比等方面进一步努力改善。四是基础研究实力不强,投入不足。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远远不足,严重影响我国在AMOLED领域获取世界一流自主知识产权、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能力。”

一位希望匿名的业内专家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表示:“2012年5月中国平板显示学术会议上曾提出OLED一定要由国家来布局,不应该由企业在兴奋中各自投产。某些地方甚至有企业引进国外淘汰的生产线后闲置,实际上并没有生产任何东西,为的是获取专项的扶植资金。”

对于此种现象,耿怡表示:“现在对于OLED技术,我国很多企业还处于引进技术而不得。因此,引进生产线关键的是要看怎样引进,引进后对于我国缩小与先进技术间存在的差距是否有所帮助。另一方面,肯定是要坚定地反对单纯引进无用的旧线,而仅仅为了取得国家支持资金的行为。行业主管部门必须要认真甄别,加强监管。完善相关发展规划,制定细致、具体的资金支持指标并做到定期检查。”

“OLED在我国还只是形成了一个初步布局。在设备和材料方面我们还与国外有不小差距。好的方面是现在很多液晶面板企业,都在做转向OLED的研究,各自建立了一些试验线,这是一个好的倾向。国内的面板企业已经做好了准备,OLED的使用一旦开始大规模增长,不会相比国外落后很多。”胡春明分析称。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

x
凌鸥学园天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