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器卷到头了?拓邦却交出了百亿答卷
2024年,拓邦股份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5亿元,同比增长16.78%;归母净利润6.71亿元,同比增长30.25%。
对比2023年营收增速仅为1.32%,净利增长5.76%,拓邦股份在2024年实现了实质意义上的“重启增长”。
图源:拓邦股份2024年度报告
业务分部来看,拓邦股份营收增长的核心推动力依然是工具与家电两大板块:全年收入合计79.81亿元,占总营收的76%,同比增长25.48%。
与之对比,数字能源业务(主要为储能系统)同比下滑17.2%,但智能汽车业务同比增长121%,成为拓邦股份2024年结构性亮点。机器人板块增长6.09%,尚在早期探索。
但值得注意的是,拓邦股份这轮增长中,面临着增收却难增利的困境。
从财报看,拓邦股份2024年总体毛利率为22.97%,同比增长仅0.66%。其中家电和工具板块毛利率为23.17%,增长仅为0.25%。
在拓邦股份主力营收强势增长的背后,利润空间却几乎没有随之扩张。
01 增收难增利,智能控制器卷到头了?
智能控制器是拓邦股份的基本盘。2024年,智能控制器出货1.78亿套,同比增长28.5%,创下历史新高。这是拓邦股份最核心的业务品类,也是其过去十年“百亿营收”跃迁的基础。
财报显示,拓邦股份智能控制器累计出货超过16亿套,客户覆盖工具、电动园林、家电、机器人等多个品类。其客户涵盖海内外主要品牌,是多个类目的核心供应商。
但营收却未与出货量同步走高。拓邦股份未披露智能控制器的单项收入,但主力承载板块“工具和家电”收入同比增长25.48%,低于智能控制器出货增长幅度。拓邦股份整体营收增长为16.78%,差距更为明显。
进一步拆解拓邦股份披露的实物销售数据,可以看出出货结构的明显倾斜:
价格带的结构变化传递出三个信号:
- 高价段产品虽在放量,但售价明显承压,单品均价出现回落;
- 中低价产品构成出货主力,50~200元区间贡献了主要增量;
- 收入增长更多源于中低端产品的规模放大,而非高附加值产品驱动。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高端智能控制器已出现“量涨价跌”的趋势,说明即使是附加值高的产品线,也开始承受价格竞争压力。智能控制器行业的“内卷”,已从成熟低端市场扩散至高端、高单价产品段。
技术迭代尚未失效,但换价能力正在被压缩,“增量难增收”已成为智能控制器业务的现状。
这也是“卷到头了”的真正含义——高价段产品虽然仍有放量,但收入压力加剧,高端结构也开始进入价格竞争阶段。
相比之下,内卷过后的中低端产品通过平台化、标准化与复用化的路径,在成熟市场中实现了效率提升与成本压降,反而偷跑出了营收和利润。
智能控制器业务的增长路径正在转变:从过去的项目驱动向平台支撑转轨,从单一器件交付向多组件协同演进。
02 平台化打底,模组化打包;中低端产品如何跑出营收和利润?
智能控制器出货放量,但增长结构已经偏向中低价段。
年报中并未将盈利能力归因于产品价格策略,而是反复提到“控制平台平台化能力增强”“交付效率提升”“系统性技术协同”等关键词。
首先,是智能控制器平台化能力的成型。
年报指出,拓邦股份控制平台已在多品类、多品牌客户中实现“平台化能力持续增强”。
智能控制器不再是“一个型号配一个项目”的定制件,而是多个型号、多个品牌共用的底层平台架构。通信协议、接口标准、算法库实现复用,拓邦股份可将同一平台在多个客户中快速部署,缩短项目交付周期,降低BOM差异化成本。
图源:拓邦股份2024年度报告
这一平台化能力也延伸至开发与协同层面。拓邦股份在财报中提到:“公司搭建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系统性技术协同,实现平台化的技术共享机制,提升研发响应效率,提高优势品类产品毛利”。
平台能力与数字系统打通,让拓邦股份省去了重复“造轮子”的过程,不仅缩短开发周期,也为中低端产品落地省下成本。
其次,是模组化封装能力的落地。
年报中提到,拓邦股份的“无霍尔电机驱动及机电一体化技术平台”已经将“控制+驱动+电机”集成为一体化模组,已经量产出货,并强调该模组“性能提升30%,成本下降30%以上”。
过去需要客户自行适配控制器、电机和驱动的过程,如今被统一封装成标准模组,实现即插即用。交付成本下降,规模复制能力提升。
图源:拓邦股份2024年度报告
这种模组化封装,进一步扩展到多个平台产品中。例如空心杯电机平台,已覆盖Φ7~Φ40多个型号,并具备控制器、电机、减速箱、丝杠、编码器等部件的整合能力,可作为执行器模组进入机器人与汽车等多个场景。
年报披露的产品出货结构也侧面印证了这套体系的打通。
2024年,拓邦股份智能控制器出货1.78亿套,同比增长28.5%;高效电机出货353万套,同比增长100%;电池包出货564MWh,同比增长27%。
虽然财报未明确指出“三件套协同交付”的路径,但节奏高度同步,结合模组平台化的推进趋势,意味着拓邦股份已在客户侧实现多产品协同的系统交付。
多产品协同的交付体系,已经将智能控制器、电机、电池等关键部件整合为具备功能闭环的系统单元,为拓邦股份构建整机产品奠定了能力基础。
03 从模组能力走向整机平台,拓邦股份构建的下一个战场
平台和模组不是终点,而是整机业务的出发点。也是拓邦股份正在构建的新利润洼地。
年报显示,拓邦股份已将其平台化能力延展至整机产品,报告期内,液冷超级充电桩、工商储一体机、家储一体机、AI抗衰美容仪、AI割草机器人、商用AI炒菜机等产品“均已实现量产,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场表现”。
图源:拓邦股份2024年度报告
这些产品覆盖了工业能源管理和消费级AI硬件两个方向,分别构成拓邦股份整机业务的两条变现路径:
- 工业端:能源整机平台
储能与充电业务形成了完整产品矩阵,包括液冷超级充电桩、工商储能一体机、家用储能系统、通信备电、便携储能等,并搭配拓邦股份自研的AI数能云平台,实现“设备 + 平台 + 服务”的闭环能力。
这些产品客单价高、交付标准成熟,是拓邦股份整机业务最先落地的场景。财报指出,该板块已实现海外典型应用,并获得储能BMS年度奖项,PCS(逆变器)产品获得TÜV莱茵认证,说明其产品标准已具备国际竞争力。
- 消费端:AI智能整机产品
财报还提到多个AI硬件产品已实现量产,包括AI割草机器人、AI抗衰美容仪、商用AI炒菜机、教育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这一系列产品延续了拓邦股份在控制器、电机、驱动等模组级能力的积累,同时在终端功能上融合了AI算法、视觉识别与路径控制等智能化特性,形成完整系统产品。
对拓邦股份而言,消费端整机不仅是规模销售的出口,更是验证系统集成能力与整机交付闭环的战略窗口。
整机并非战略跨越,而是拓邦股份平台与模组能力的系统沉淀结果。“四电一网”的技术布局,正在被拓邦股份整合为一个可闭环交付的系统体系。这个体系,不再只是器件集成,而是具备整机输出能力的平台结构。
图源:拓邦股份2024年度报告
这种变化,也正在重塑芯片厂商的合作接口。过去的“参数适配”,正被“平台预研能力”与“系统集成配合度”所取代。智能控制器不再是唯一的交付节点,模组与整机,才是芯片设计能否切入的关键入口。
对元器件厂商而言,这意味着:真正有机会参与整机项目的是能嵌入系统、协同定义平台、提供跨产品线支持的方案级能力。
平台定义期已至,先进入的人才有资格留下。
04 写在结尾
整机化之后,拓邦股份的新节奏不止体现在产品形态的变化,也在悄然改变其全球交付的方式。
财报中,拓邦股份首次披露海外制造产值达到22%,同比增长超70%,并明确提出:将进一步提升海外产值占比至30%-40%,形成“就近交付、本地制造”的全球化布局。
去年,拓邦股份还加快了越南、印度规模化生产,并加速墨西哥、罗马尼亚工厂的建设和量产导入。
面对海外客户的本地化要求、贸易壁垒、关税不确定性,本地制造、本地认证、本地服务,正成为争取订单的“标配条件”。
这一趋势,对半导体器件厂商也提出了全新挑战:
- 地理弹性能力将直接影响选型结果。拓邦股份海外工厂需就近采购、快速交付,芯片厂商是否具备跨境供货能力、本地认证资质,将成为新一轮项目入围门槛。
- 同一平台在不同区域的认证要求并不一致,这些将直接影响芯片的选型。
- 对国内厂商来说,这是国产器件出海的窗口机会。拓邦股份作为国内头部控制器平台企业,其国际化节奏也为元器件厂商提供了一条“随客户出海”的路径——只要在成本、响应和稳定性上做到匹配,国产器件同样有机会借此进入全球市场的验证体系。
对元器件厂商来说,想要跟上这家百亿营收客户的新节奏,变化不只发生在方案里,也发生在地图上。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