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下滑15.1%,拓邦半年报传递出怎样的变化?
拓邦股份披露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5.02亿元,同比增长9.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0亿元,同比下降15.1%,营收继续增长,但利润指标出现下滑。
毛利率为22.55%,同比下降0.41%。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1.7%,高于收入增速,成本压力在增加。
图/拓邦2025年半年度报告
与此同时,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2.1%,管理费用同比增长16.8%,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5.3%,合计接近10亿元,增速明显快于收入。
回顾2024年年报,拓邦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同比增长16.78%;归母净利润6.71亿元,增速高达30.25%。(相关阅读:智能控制器卷到头了?拓邦却交出了百亿答卷)
图/拓邦官网
与去年的年报相比,这份半年报给出的信号显得尖锐。
营收依然保持增长,但利润出现下滑。从“增量难增利”到“量增利下滑”,矛盾正在向前演进。问题也随之更突出:在业务规模扩大的同时,利润被消耗在了哪里?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其业务端出发,再结合费用端的投入逻辑,观察这份智能控制器龙头半年报背后透露出的产业趋势。
01 业务端:传统支撑与新兴增长,储能继续承压
图/拓邦2025年半年度报告
拓邦股份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其传统的基础盘业务——电动工具和家电控制器板块在上半年保持了稳健增长。
报告期内,工具+家电板块合计实现收入43.77亿元,同比增长16.15%,毛利率22.22%,同比下降1.98%。
工具板块:全球需求支撑下的稳步发展
上半年,工具智能控制器业务收入20.79亿元,同比增长5.67%。在行业电动化、无绳化趋势带动下,全球电动工具需求保持上升。
图/拓邦官网
报告期内,拓邦的解释集中在交付侧:与部分日系及国内头部客户合作进展顺利,并形成新的增量贡献。
此外,拓邦构建的全球化供应链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外部环境(如关税壁垒)对交付的影响。这些举措使其工具控制器业务在行业景气度复苏的背景下获得了稳健的发展动力。
家电板块:技术创新驱动的强劲攀升
家电智能控制器业务上半年增长27.60%,远高于整体营收增速。
财报给出的原因有两条:一是以硬件平台化、底层软件与算法、到云端管理的“全栈控制方案”持续迭代,提升单品价值量与项目粘性;二是海外市场扩展,尤其是商用空调、暖通以及印度市场需求的释放带动出货。
图/拓邦官网
对照半年内动作,拓邦在印度设立本地化研发与适配团队,在暖通空调场景与国内外头部客户的协同上强调“方案交付”。
家电线的增长说明:在传统家电的高端化、智能化与变频化阶段,智能控制器的找到了新的增长空间。
数字能源:去库存周期持续
与基础业务形成对比的是,拓邦的数字能源板块仍处在去库存周期。
该业务上半年实现收入5.88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3.30%。拓邦将营收下滑主要归因于行业周期性的库存去化影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拓邦在该板块上采取了积极的结构优化策略,聚焦高价值,剔除低效产能。
图/拓邦官网
上半年,其推出的新型液冷工商业储能柜、高压堆叠式家庭储能系统、便携储能电源以及60kW一体式直流快充桩等产品,均体现出“硬件+云平台”结合的数字能源创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7月份拓邦已向印度客户交付兆瓦级液冷储能系统,表明研发成果开始在海外市场落地。
智能汽车:激光雷达电机与充电桩成亮点
拓邦布局的新兴业务中,智能汽车电子板块是上半年最为亮眼的增长点。
2025年上半年,拓邦智能汽车业务实现收入2.6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6.03%,成为营收增长最快的板块。
图/拓邦官网
从半年报披露的信息看,拓邦在智能汽车业务上已构建起以激光雷达电机和充电桩为核心的产品矩阵,并取得了初步市场成效。
其中,激光雷达电机部分,拓邦与头部主机厂合作开发的车规级激光雷达驱动电机,已在报告期内实现规模化出货,成为其智能汽车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而充电桩部分更是在报告期内实现了收入的翻倍增长。
机器人:从服务场景迈向人形赛道
拓邦的机器人板块在上半年同样实现了可观增长,智能机器人业务收入2.77亿元,同比增长22.72%,高于整体营收增速,毛利率为26.95%,同比仅略降1.96%。
拓邦机器人业务主要涵盖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以及新兴的人形机器人部件,提供控制器、高效电机、驱动和AI算法整机等完整方案,是其重点培育的未来增长极之一。
图/拓邦官网
其中,人形机器人执行器是重点突破口:拓邦在投资者问答平台透露,其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灵巧手执行器模组(含高性能空心杯电机等部件)已具备全面设计能力,目前已向10家以上行业龙头企业提供送样,并获得批量订单。
从业务端看,拓邦的基本盘家电与工具依然稳健,新兴的汽车和机器人业务保持高速增长,但数字能源业务下滑进一步加剧。整体营收增长仍然靠传统支撑和新兴扩展双轮驱动,而新能源承压则成为利润表现的主要制约。
02 费用端:利润承压与研发取舍
从业务端可以看到,拓邦的收入结构依然保持扩张态势,但新能源板块的下滑已对整体盈利形成拖累。
不过,即便扣除这一因素,拓邦上半年营收仍同比增长近一成,而净利润却下降了15.1%。另一重原因,落在费用端。
图/拓邦2025年半年度报告
上半年,拓邦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2.1%,管理费用增长16.8%,研发费用增长15.3%至5.25亿元,占营收近一成。
叠加0.53亿元的股权激励摊销,三项费用合计接近9.7亿元,费用率约17.5%,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若剔除股权激励,归母净利润约3.83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与之对照,和而泰上半年营收54.46亿元、净利3.54亿元,体量与拓邦接近,主营板块的增速也大致一致。
但其三项费用合计约8.7亿元,费用率在16%左右,研发投入约3.9亿元,占比约7%。在费用控制更稳的情况下,和而泰释放了更多利润。
这意味着,两家公司营收规模相当,业务结构也差别不大,但费用端的策略不同,直接拉开了利润表现的差距。
图/拓邦官网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研发投入。
拓邦上半年研发费用5.25亿元,占营收近一成,不仅明显高于和而泰的3.9亿元,也刷新了自身的投入强度。这笔资金聚焦在车规级电机与电控、机器人以及云端控制平台等方向:
车规级电机与电控平台:围绕激光雷达电机、车用执行机构和充电桩电控等展开研发,强调车规化标准和平台化适配能力。半年内,激光雷达电机已实现规模化出货,汽车电动门产品也已经拿下试产订单。
机器人:在人形机器人方面,重点突破灵巧手执行器,已完成样机并向十余家龙头送样;在工业机器人方面,研发多功能底盘、伺服驱动和控制器,并结合AI算法与整机方案。
云端控制平台:从单一硬件控制器向“硬件+软件+云”一体化路径转型,强调通过物联网平台实现远程监控、OTA升级、数据分析和能耗管理。相关研发覆盖了家电、储能和能源管理等应用场景。
储能与能源管理:在数字能源板块,推出了新型液冷工商业储能柜、高压堆叠式家庭储能系统、便携储能电源等产品,研发方向集中在高附加值应用。
充电桩技术:推出60kW一体式直流快充桩,并在液冷超充等高功率段产品上持续研发,完善全功率段产品矩阵。
家电控制全栈方案:在传统家电领域,其研发聚焦平台化和智能化控制器,强调底层算法与云端适配的协同,以提升单品价值量和客户粘性。
图/拓邦官网
此外,研发体系建设也在同步推进。海外设立印度研发与适配团队,强化本地化响应;内部则推行年轻化产品经理制和创新小团队机制,提升跨业务协同和项目落地效率。其研发人员规模超过3000人,占总员工比例超30%。
总体来看,拓邦的利润承压并非主营恶化,而是研发投入加码、股权激励和新业务扩张的必然结果。这种选择让拓邦在短期利润上吃紧,却换来了在汽车电子、机器人和云平台等领域的前瞻布局。
后续能否兑现这些研发方向,将决定拓邦未来两三年的盈利曲线。
03 写在最后
作为半导体产业的下游应用大户,智能控制器行业的景气变迁往往折射出电子元器件市场的冷暖。拓邦股份2025年半年报也折射出智能控制器行业的周期波动与转型方向。
家电与工具板块稳健,新兴的汽车电子和机器人业务快速成长,而新能源仍在承压。营收增长与利润下滑并存的局面,揭示了企业在扩张与投入之间的权衡。
拓邦股份2025年半年报呈现的一系列变化,给予半导体从业者以下启示和观察角度:
下游需求分化。 家电、工具复苏,新能源储能调整,汽车电子和机器人崛起,终端行业冷热不均,对上下游企业的节奏把握提出更高要求。
盈利能力取决于价值量提升。拓邦与和而泰营收接近,但费用结构不同带来利润差异。提升产品附加值、优化客户结构,才是保证盈利的关键。
“软硬结合”趋势明显。拓邦延伸至云平台与整体方案,说明客户需求已从单一硬件转向系统化服务。企业若不能在硬件之外提供软件、生态和协同能力,将难以保持竞争力。
长期投入与短期利润的取舍。拓邦选择保持高研发强度和股权激励,承受利润压力以换取未来布局。这种长期主义思路,对处在周期波动中的制造业企业同样适用。
总体来看,拓邦半年报呈现出清晰的逻辑:营收增长来自家电、工具与新兴业务,但新能源拖累依旧;利润承压主要源于费用投入增加;而高研发强度则指向了汽车电子、机器人和云平台等未来方向。
这种“量增利减”的格局,不只是拓邦一家的选择,而是整个智能控制器行业在转型期普遍面对的难题。
活动预告
9月19日,合肥将迎来由Big-Bit商务网主办、《半导体器件应用》杂志承办的第四届(合肥)家电电源与智能控制技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紧扣“双碳”与“智能升级”两大主线。现场将直连华东头部整机厂、方案商,一站式展示最新电源管理、智能控制与智能家居融合方案。
更有诸多行业大咖带来最新产品、技术和方案进行产品展示。共探“技术-产业-生态”和谐发展的创新路径,共享技术红利。
Big-Bit商务网诚挚邀请所有对智能家电感兴趣的朋友参加。您将有机会了解最新的市场趋势,掌握前沿技术动态,并与行业精英交流,共同探索智能家电的未来。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