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MCU破局!振华风光赌对了?
01 业绩承压,营收利润双降
随着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市场对MCU自主可控的需求愈发迫切,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这样的大环境下,贵州振华风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风光”)上半年营收利润双降。
半年报披露,上半年振华风光营业收入4.64亿元,同比下滑23.9%;归母净利润仅6237万元,同比暴跌73.0%。
营业收入的下滑主要因报告期内,受特种集成电路产品持续降价销售影响,导致主要产品销量维持稳定但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归母净利润下降则是因为在销量基本持平但价格下降的情况下,综合毛利率随之下降。
面对严峻形势,振华风光选择开发国内首款全自主可控RISC-V架构32位MCU产品(引用自振华风光半年报表述,非作者观点)。这背后透露出怎样的信息?
02 首款 RISC-V架构32位MCU,意义何在?
半年度业绩公布后不久,9月18日,振华风光宣布其首款RISC-V架构32位MCU产品已开始小批量出货,且可应用于电机控制、电子系统健康监测等MCU应用场景。
振华风光的这款MCU产品是国内首款全自主可控RISC-V架构32位MCU芯片,这款MCU芯片拥有完全自主指令集、高可靠性、高集成模拟外设三大优势,MCU芯片技术特点如下:
RISC-V是一种基于精简指令集原则的开源指令集架构。与需要授权费用的ARM架构 MCU芯片不同,RISC-V MCU芯片具有完全开源、可自由修改的优势。32位MCU芯片意味着处理器能够处理更复杂的数据运算,适用于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高要求MCU场景。
面对业绩不利的情况,振华风光依旧保持了在研发上的投入——上半年入研发费用7698万元,同比增长7.98%,研发费用率提升至16.57%。
在面临业绩寒冬的情况下,依旧“豪赌“RISC-V架构MCU芯片,是其布局长远未来的考量。
第一, 技术自主的战略高地。
传统MCU芯片市场长期被ARM架构所主导。虽然ARM是英国MCU公司,但其技术受美国出口管制法规的长臂管辖影响。
一旦无法获得ARM的授权或技术支持,整个MCU产业将面临巨大风险。RISC-V是一个开源、开放的MCU指令集架构,其标准由非营利的国际基金会维护,不受任何单一国家或公司的控制。
振华风光通过布局RISC-V架构MCU芯片,不仅在产品层面实现创新,更在MCU芯片技术路线上确立了自主发展方向。
第二, 匹配高成长性市场需求。
半年报披露,振华风光已在商业航天、车规电子、低空经济等75个新项目中实现导入,获得"三新"订单1.5亿元。这些新兴领域对自主可控、高性能、低功耗处理器芯片有着强烈需求,此次推出RISC-V架构32位MCU芯片并小量出货,或许正是基于匹配MCU芯片市场需求的考量。
第三, 打造MCU差异化竞争壁垒。
随着国产替代进程加速,MCU芯片市场逐渐趋于饱和。价格红海中,唯有通过架构创新才能跳出同质化竞争。
第四,抢占生态建设先机。
当下,RISC-V生态仍处于发展初期,早期进入者有望在标准制定、生态建设方面获得话语权。通过先发布局,振华风光有望在未来的MCU生态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机遇往往伴随着风险”——布局RISC-V架构MCU芯片同样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与风险:
一是,高可靠性应用领域的验证壁垒
在消费电子领域,RISC-V或许能快速渗透,但在工业控制、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MCU芯片关键领域,芯片的可靠性和长期稳定性是首要考量。
ARM架构经过数十亿设备的量产验证,已非常完善。而RISC-V缺乏在苛刻环境下的海量现场数据支撑。客户选择前会极其谨慎,需要芯片厂商提供长达数年的可靠性认证数据,这构成了极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和时间成本。
二是,客户迁移的隐性成本与决策惯性
对于客户而言,切换架构远非更换MCU芯片那么简单。它意味着整个软件堆栈的可能重构、开发工具链的重新学习等。
这种隐性成本非常高,除非RISC-V方案在综合成本(芯片价格+开发成本)、性能或自主可控性上带来压倒性优势,否则客户更倾向于沿用更成熟、风险更低的ARM方案。
三是,投入产出失衡的财务风险
打造一款有竞争力的MCU芯片,需要持续投入于架构设计、流片、软件生态建设、技术支持等环节。
对于像振华风光这样业绩正承压的MCU芯片企业,巨额的研发投入会进一步降低短期利润,而MCU产品的市场回报却存在滞后性和不确定性。如果无法在资金耗尽前成功实现规模化销售并形成正向现金流,
将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甚至可能被长期的“投入期”拖垮。
03 短期承压但未来可期,自主架构定“国产芯”未来
尽管短期业绩承压,但从半年报看,振华风光在MCU芯片产能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做得非常不错。得益于持续优化生产计划,其经营现金流净额由负转正,从-0.46亿元改善为+1.66亿元,运营质量持续优化。
对比于体量相似(总市值均为100亿左右)的另一家半导体企业——国芯科技(2025上半年营收利润下降),虽然经营现金流也实现由负转正,但主要得益于采购和人力支出减少,而非核心业务的实质性改善。
国芯科技当前正处于高强度研发投入阶段,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高达89.90%,短期内对利润影响较大。
振华风光则更注重MCU产能落地与运营效率提升,通过贵阳沙文产业园101#、103#厂房投产,实现陶瓷/金属/塑封全品类覆盖,夯实MCU制造基础。其存货周转天数同比下降18天,库存管理效率提升。
同时通过设计优化、测试平台国产化、金锡熔封良率提升50%等举措,有效对冲降价压力,展现出更强的成本控制与执行能力。
根据半年报预测,振华风光毛利率环比或已触底,利润降幅预计将逐季收窄。特别是在MCU/SoC领域,随着首款RISC-V架构32位MCU的量产推进,MCU业务板块有望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成为业绩复苏的重要引擎。
振华风光布局RISC-V架构MCU芯片的选择,不仅关乎企业个体发展,更关系到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全球格局中的位置。
对国产替代的深层启示:
首先,国产替代进入新阶段。从最初的"有无问题"到现在的"好坏问题",从替代成熟产品到创新架构引领,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在经历从追赶到并跑甚至领跑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转变要求企业不仅要掌握制造工艺,更要参与架构定义和生态建设。
其次,自主架构成为竞争核心。在X86、ARM架构主导的处理器市场中,RISC-V MCU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换道超车的可能。通过布局MCU开源架构,中国企业有望在全球半导体生态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这条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路注定不轻松,但正如那句话所说:“越是寒冬,越要押注未来!”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