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导体企业分拆、购并真相

2006-09-15 15:27:39 来源:半导体器件应用网
 
    2006年以来,全球电信市场风云际会,购并重组大势波澜起伏,继AT&T连横Bellsouth、Alcatel收编Lucent后,Nokia与Siemens强强联合的“诺西网络”也已横空出世...动作频仍且其势头并无弱减的丝毫征兆,更有甚者,每每都是大手笔运作,动辄数百亿美金,实在是惹眼得厉害,也实在让人唏嘘感喟,同在媒体的一位朋友不禁叹道:今年购并格外多!令人瞠目的大约并不只是处于风口浪尖的电信大局,近年来一直被指为技术密集且领域相对封闭的全球半导体产业,亦总在不断提升、不断演进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大气力地蓄积内部变革的伟大力量:从Freescale脱胎Motorola、HP抽身Agilent,Agilent再度衍生孙子辈的Avago,再到Hynix卖掉MagnaChip,一直到当下风头正紧的Intel与AMD且购且卖的大量事实,我们不难发现:变革已然成势。

    寻找标杆

    孩子大了总是要另立门户、独挡一面的,就像当年他的爸爸妈妈那样。

    Freescale似乎是一面镜子。

    2004年11月底,Motorola公司宣布分拆其发展势头正猛的半导体业务部门Freescale Semiconductor。据当年路透社报道,Motorola股东可以按照100:11的比例,凭借其手中持有的每股摩托罗拉普通股股票,换取0.11股Freescale B股股票,力图通过其剥离的Freescale半导体公司发行1.216亿股新股,筹集到其预想中的高达22亿美元的充裕资金。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作为Motorola半导体部门存在的Freescale,从1953年成立再到业务分拆,已经走过半个世纪的漫长旅途,而其自打运营伊始便一直走在全球半导体技术的前列,其发展与进步对整个产业的推演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笔者从其2003年的统计数据得知,Freescale当年在全球汽车半导体产品、全球网络通信处理器、用于蜂窝基站的射频产品等诸多领域均已拔得头筹。另外,其在工业控制器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尤其在微控制器和嵌入式处理器的市场上已经稳扎稳打地拿下第二名的骄人业绩,再者,其在无线通信应用以及蜂窝数字基带产品的研发推广上亦有不俗表现。

    尽管如此,根据路透社2004年的数字,Freescale在2004年第1季度盈利1.06亿美元,但该公司在2003年却已亏损3.66亿美元。回顾过往,Freescale在2004年之前的三年里累计亏损40多亿美元。由此可见,虽然其技术水平已经非常强悍,但其整体运作能力只能差强人意甚至名不副实。

    且看拆分后独立运营、独立核算的Freescale之扎实动作后的丰硕成果。2006年五月底,笔者在上海FTF论坛上采访Freescale无线通信总经理Franz时,他言之凿凿地表示:“目前Freescale的整体销售收入大概在60亿美元左右,2005年无线部分更是达到了18亿美元,占到了全球市场35%的份额。这一块业务潜力非常大,而且我可以肯定地说,今后该市场将继续保持赢利性增长。”

    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更可以对他的数字表示怀疑,又或者,你根本不佩服他说话的口吻,但事实摆在那里却总是看得见且摸得着的。笔者并无为之吹嘘的意思,但Freescale已毫无疑问地成为半导体产业内部分拆、购并大旗指引之下成功运作的典范。那么,是怎样的情势或者是怎样的策略引导企业发展至此的呢?

    动动我试试? 试试就试试!

    “当你逐渐发现,客户也是竞争对手的时候,事情就有些复杂了。从前是眼瞅着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敌人交朋友,你也矛盾,他也尴尬,现在好了,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朋友完全可以再多交几个,关系完全可以再近一步。于是,胸襟一下子就开阔了,视野更是清晰了许多。”赛迪顾问半导体高级分析师李树冲的见解与笔者不谋而合。

    长话短说,权且从某一个点谈起。我们知道,Freescale一直以来在通信芯片的设计研发方面着实狠下了一番工夫,亦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但是,依偎在伟大的母亲Motorola宽大且温暖的翅膀之下,Freescale这个已经并不稚嫩的小伙计说话的力度还是难免柔弱了一些,而其大部分的动作也基本针对内部消化、内部吸收所衍生,甚至一直到现在,Motorola对Freescale通信芯片的采购数量远远高过其他同类公司。但毫无疑问的是,定位于半导体公司的Freescale做大、做强之后的姿态自然很是招摇,其技术的优势无疑也吸引了如Nokia等通信大牌的光顾。众所周知的是,作为全球移动通信技术的领导者,Motorola与Nokia的明争暗斗仿佛并不逊于时下的AMD与Intel,而把自己的核心技术卖给并不厚道且势力强大的敌人,即使并非引狼入室也可称之为助纣为虐,而且前仆后继者并非Nokia一家而已,Motorola决策层想必为此伤透了脑筋。痛定思痛、长痛不如短痛,“分家!让你自己搞去吧!”于是,Freescale踌躇满志地另起炉灶,在炊烟袅袅之余,生意一下子开阔了许多,朋友也自是交了一票,而更为重要的是,大把的银子却也不间断地流了进来。

    采取独立策略的,并非仅仅Freescale。2006年3月31日,德国媒体率先披露,Infineon(英飞凌)正式将其内存部门分拆为一家新公司,而后的5月1日,以Qimonda(奇梦达)命名的新公司已正式投入运营。据Infineon方面介绍,Qimonda总部位于慕尼黑,仍为Infineon的全资子公司。Infineon方面表示,其下一步首先考虑对Qimonda进行公开上市,而Infineon作为母公司,未来将更加专注于逻辑业务,包括汽车电子、工业电子、多元化市场以及通信等相关业务。另外,据笔者最新得到的可靠消息,Qimonda的IPO地点将最终选择纽约证交所,而并非之前美国《商业周刊》等诸多媒体广泛猜测的中国台湾或者中国深圳,甚至不过脑子的NASDAQ。

    与独立不同,卖掉仿佛更为干脆。Hynix经历一番踌躇之后,MagnaChip semiconductor最终被花旗银行以区区8.28亿美元拿下。无独有偶,在 2006年6月2日之前,Agilent还是HP的子公司,而就在当日HP完成了对Agilent的全然脱手,将HP持有的所有Agilent普通股分发给其股东。而KKR与Silver Lake蓄谋良久后联手剥离了Agilent旗下的半导体公司Avago,在送转了26亿美元不匪银两之后,上述两个投机商直接把Agilent逼到转型的死角,“测试公司”?这样的定位是主动还是被动?是价值的提升还是实力的缩水呢?

    再说TI(德州仪器)。面对整合大势风起云涌、竞争力度越发激烈的半导体产业全局,sensor-and-control这样的部门似乎对它已经并不抢眼,或者根本就是在拖主子前进的后腿,Bain Capital果断决策,派出人马与前者协商,三下五除二轻松搞定,利索地以30亿美元为之做了一个了段。于是,换了东家之后的Sensata Technologies再也不用看TI那张看了N久却满是审视的脸色了,颇为快慰。 

    其实,我是爱你的!

    分拆抑或独立都是有根据的。

    赛迪顾问半导体高级分析师韩毅荣分析说,随着市场的不断细分和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扬,全球半导体产业整体性地陷入了利润萎缩甚至发展迟滞的泥沼。上升空间的不断缩减和新空间的开拓乏力导致企业运营步调被迫放缓,但市场竞争却是时不我待,分分秒秒都是财富,怎么办?企业只能收缩战线,而甩掉烂摊子、重组原有业务成为当务之急,大企业首当其冲。只有凝聚核心实力,用一个拳头打人才能更有力,分拆或者独立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和发展的。

    笔者打算再举Qimonda和Avago的发展轨迹佐证上述观点的有理性。先说Qimonda。

    从2005年开始,infineon高层便已在德国总部不下数次地商讨、筹划其内存部门独立的具体步骤,而其首席执行官Wolfgang Ziebart更是为此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细致认真的市场权衡,最终,2006年3月,他一言九鼎:拆!

    infineon内存部门的独立,充分折射出目前半导体产业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程度。尽管infineon在存储器方面的地位和影响力是决然不可忽视的,infineon的市场地位还远没有足够强大,而且,早在几个月前,三星便已开始了70nm的生产,苹果公司更是推出了2G存储概念,且其升级爬坡的趋势已经很是明朗,今后4G、8G存储并不成问题,而成本走低也必将成为主流。那么,如何强化自身竞争力,如何突破当下的窘迫局面、开辟一个新天地呢?infineon采取了“包产到户”的战略决策,独立核算、独立经营,凝聚力量、核心出击,力图化不利为有利,化有利为强势。现在看来,Qimonda似乎已经开始找到了一些更为独到的经营策略,我们完全可以对此抱以期望。

    “家贫子壮则出赘”,Avago的确是嫁入豪门的,虽则其“家”并非贫寒。Avago拥有大约6500名雇员,2005年度销售额为18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非上市半导体公司。但Agilent于2005年8月15日隆重宣布,其未来将集中精力开展测量仪器业务,而占该公司销售额25%的半导体元器件部门将被拆分出去,同时解除与Lumileds Lighting之间的资本关系。来自美国的Kohlberg Kravis Roberts 和Silver Lake Partners两个资本巨头以26.6亿美元将其纳入囊中,其过程很是值得玩味。

    应用材料高级顾问莫大康先生对笔者的提问很感兴趣。他说,从2004—2006此三年间,半导体产业兼并分化的趋势非常明朗,而其中的一个基本走向便是,产业链在向摩尔定律的终端接近。全球半导体企业转型、业务模式向高端爬升将是今后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要看点。“不论Agilent还是LSI Logic,都在进行类似的尝试,Agilent瞄准测试,LSI Logi c抛弃芯片制造转攻设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但最终成败谁也说不好”。

    年初的CES上,Intel新任总裁兼CEO Paul Otellini在其精彩的主题发言中,数次提及由其前辈戈登·摩尔倡导已久的摩尔定律,更是五次三番对其正在转型中的平台解决方案大做宣传,而近来其通信芯片转手Marvell更是引起了业内的关注。我们不禁要问:Intel意欲何为?与出售不同,AMD却是要集中采购了:近日,AMD向著名图形芯片制造商ATI喊出56亿美元的购并价格。其话语与动作背后的深层涵义更是值得玩味。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分拆、购并无非是表象而已。

    应用材料高级顾问莫大康谈了他的两点看法:第一,企业对资本回报率的进一步要求极力推动了半导体产业内部变革、重组的大势。第二,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产业链再度向其更高端延伸。

    首先,随着产品成本的不断上扬、竞争层次不断提升,企业利润难堪重负。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企业必须赢利,而且要比从前拿到更多才行。否则,第一,持股的员工收入缩减,其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其二,股价缩水,股民是不会买帐的。第三,股民不买帐,企业的资金流势必遭遇重创,固定资产无形流失。于是,企业只能穷尽一切手段去赢利,怎么赢利?变革从内而外。

    其次,随着技术竞争加剧,非但制造业务已无力回天,就连设计的收入也并不如预想,尤其第三方设计公司的涌现迫使企业面临的压力更为巨大。于是众多公司纷纷采取两种策略:第一,往产业的高端走,向附加值更高的层次爬升,如Agilent。第二,放弃生产设计,转而依靠出售专利费用生存,如高通。

    “拼价格反倒不如往上游延伸来得更有效”。赛迪顾问李树冲持类似观点。

    重组仍将继续,变革依旧不停,全球半导体产业仿佛在不断前进中依稀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宏伟气象。幻化、推演,产业在剧变。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

x
凌鸥学园天地 广告